正在閱讀
藝聞摘要:洛杉磯多家藝術機構啟動緊急救援基金、第六屆Frieze LA宣布如期舉辦、杜拜藝博會任命新策展執行董事與總監、游擊女孩於紐約舉辦首場商業展覽、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張偉逝世、聲援烏克蘭「從敖德薩到柏林」特展揭幕

藝聞摘要:洛杉磯多家藝術機構啟動緊急救援基金、第六屆Frieze LA宣布如期舉辦、杜拜藝博會任命新策展執行董事與總監、游擊女孩於紐約舉辦首場商業展覽、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張偉逝世、聲援烏克蘭「從敖德薩到柏林」特展揭幕

Fortnight Digest 2024.01.07-2025.01.20

典藏Artouch雙週藝聞:2024年1月7日至1月20日。

洛杉磯多家藝術機構為受山火影響之藝術從業人員,啟動1,200萬美元緊急救援基金

美國加州洛杉磯山火自本月17日開始延燒至今,已燒毀超過23,000英畝的土地,據BBC報導,不斷延燒的大火已造成至少16人死亡,吞噬了數千棟建築物,迫使數萬人逃離家園、數千人無家可歸。其中,災情嚴重的阿爾塔迪納(Altadena)社區住有許多藝術家與藝術從業人員,大量住房遭到毀損,也使人們擔心租金上漲和未來數年的重建,可能會導致藝術家外流。

對此,洛杉磯的主要藝術機構,包括 J. Paul Getty Trust、LACMA與Hammer Museum等,已啟動一項1,200 萬美元的緊急基金,以援助加州野火失去家園、工作室或生計來源的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洛杉磯藝術社區火災救援基金由位於舊金山的非營利組織「文化創新中心」組織與管理,旨在幫助受火災影響的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均可由此申請緊急補助金。部分初始救援基金來自加州知名藝術機構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捐贈,其遭大火包圍的園區之一蓋蒂別墅(Getty Villa)藏有數千件珍貴文物,包括古代雕塑、真蒂萊希(Artemisia Gentileschi)、馬奈與莫內等,截至本文撰寫時,其場館與藏品皆未受損害。

其他捐款機構,包括MOCA、安迪沃荷視覺藝術基金會(AWF)與卡達博物館等;在洛杉磯設有分部的商業畫廊,如高古軒 (Gagosian)、豪瑟沃斯 (Hauser & Wirth) 和傑弗瑞.戴奇 (Jeffrey Deitch) 等亦作出貢獻。 J. Paul Getty Trust 總裁暨執行長 Katherine E. Fleming 向ArtNews表示,這些資金將盡快得到管理,其近期目標是確保當地人能夠負擔得起新住房。「對於藝術家而言,洛杉磯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社區,我們知道這場火災的受害者,將面臨大量的官僚程序,因此我們希望這一過程能盡可能地迅速。」

洛杉磯藝術社區火災救援基金將於美國時間1月20日上午9點開放申請。©Getty Communications

第六屆斐列茲洛杉磯藝術博覽會(Frieze Los Angeles)宣布如期舉辦,各界反應不一

日前,一年一度的斐列茲洛杉磯藝術博覽會 (Frieze Los Angeles),宣布了第六屆藝博會將於 2025 年 2 月 20 日至 23 日照常舉辦的消息。然而,在破壞性山火對於洛杉磯的重創之下,此消息引發了多方討論,藝術界人士對活動是否仍應如期舉辦,持不同反應。

本屆藝博會共有斐列茲藝術博覽會、菲利克斯藝術博覽會 (Felix Art Fair )與聖莫尼卡郵局 (Santa Monica Post Office)三個展場, 預計將有193 家畫廊參與。目前亦獲得市政府官員與當地旅遊機構支持,正在努力確保參與者和遊客能獲得順利觀展體驗,並鼓勵跨部門合作以促進城市復甦。斐列茲亦為「洛杉磯藝術社區火災救援基金」創始捐助者之一,並預計於未來幾週內,提供更多支持復甦舉措的細節。

據報導,大多數當地畫廊支持此項決定,BLUM創始人、洛杉磯藝術界的資深人士提姆.布魯姆(Tim Blum)向ARTnews表示, 「繼續活動是支持和重建當地創意社區的具體行動。」而位於重災區之一阿爾塔迪納的畫廊Sea View,創辦人薩拉.漢特曼 (Sara Hantman)則形容「斐列茲是隧道盡頭的一盞明燈。」並補充希望「收藏家和策展人以任何可能方式支持和參與,以幫助修復和重建。」

部分反對聲音則對當下如何應對災損有不同看法,認為目前舉辦商業博覽會可能不合時宜。同時,對新興畫廊而言,創業者的財務風險將更為顯著,可能將影響畫廊的生存;部分人士提出應在支持藝術社群與尊重災後情勢間取得平衡。「許多參與的經銷商都有顧慮。」原預計將在菲利克斯亮相、紐約White Columns總監馬修.希格斯 (Matthew Higgs)表示。

延伸閱讀|洛杉磯斐列茲藝博會2023:VIP換人當?國際藝博會擁抱公眾影響力,將如何改變藝術交易結構?

2024洛杉磯斐列茲博覽會現場。©Frieze Los Angeles

杜拜藝術博覽會(Art Dubai)任命Alexie Glass-Kantor為策展執行董事、Dunja Gottweis為博覽會總監

將於今(2024)年4 月 18 日至 20 日舉辦的第 18 屆「杜拜藝術博覽會(Art Dubai),日前由執掌的杜拜藝術集團宣布兩項新的人事任命。首先,將由澳洲策展人 Alexie Glass-Kanto 將擔任策展執行董事一職,旨在發展合作夥伴關係和機構建設,並監督整個公司平台的整體願景。同時,巴塞爾藝術展(ArtBasel)的資深人士 Dunja Gottweis 則將擔任杜拜藝術博覽會的總監,自明(2026) 年起接手杜拜藝術博覽會的營運工作。

Alexie Glass-Kanto 過去曾任 Artspace 的執行董事,並領導了雪梨展覽場地的重要重建工作,同時也是香港巴塞爾 「藝聚空間」(Encounters)的長期策展人;Dunja Gottweis則曾於巴塞爾藝術展工作12年,任職畫廊關係全球主管。杜拜藝術集團首席執行官本.弗洛伊德 (Ben Floyd)表示: 「Alexie將與我們在杜拜的合作夥伴密切合作,包括杜拜政府,以支持不斷發展的藝術界。」

迄今為止,杜拜藝術集團持續於杜拜實行全年投資戰略。除了3月的旗艦級博覽會外,另將於11月舉辦設計博覽會、杜拜設計週等活動。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原杜拜藝術博覽會執行董事 Benedetta Ghione 與藝術總監 Pablo Del Val則將留任並擴大職務範圍,分別負責業務發展、企業策略與國際機會開發。而據The Art Newspape報導,負責運營展會的阿布達比文化與旅遊部,將購買巴塞爾展會的股份,此一消息預計於11月的阿布達比藝術節期間公開,消息人士指出雖尚未宣布,但雙方的合作關係仍處於醞釀之中。

圖左為杜拜藝術博覽會新任策展執行董事Alexie Glass-Kanto;圖右為新任總監Dunja Gottweis。(攝影:Peter Ross. Images courtesy of Art Dubai Group)

游擊女孩於紐約漢娜.特拉奧雷畫廊舉辦首場商業展覽

成立至今40年,女權主義藝術團體游擊女孩(Guerrilla Girls)正在紐約下東區的漢娜.特拉奧雷畫廊(Hannah Traore Gallery)舉辦首場商業展覽「歧視之國:游擊女孩談偏見、金錢與藝術」(Discrimi-NATION: Guerrilla Girls on Bias, Money, and Art)。此展契機源於畫廊創辦人漢娜.特拉奧雷,在觀看Art21紀錄片《知識體系》( Bodies of Knowledge,2023)後回憶道,「游擊女孩的力量在於她們以匿名方式發聲,因此能夠說出真相,而這正是推動變革的最佳途徑之一。」

「游擊女孩」成立於1985年紐約,由七名女性藝術家組成,為響應1984年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近期繪畫和雕塑的國際調查」展覽,165名參展藝術家中女性僅佔13名的議題。游擊女孩創作以揭露、批判藝術界性別與種族歧視聞名,她們製作海報、廣告看板與公共行動,作品於世界各地廣泛展出,至今共受99個國際博物館收藏,包括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龐畢度中心、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等。

延伸閱讀|女性藝術史先驅與游擊女孩成員Jane Kaufman去世,享壽 83 歲

此展將展出一系列海報作品,包括游擊女孩經典之作與新作,儘管為商業展覽,但大部分作品並不販售。化名 Käthe Kollwitz的游擊女孩創始成員,向The Art Newspaper表示:「我們的作品不是畫廊可以賺錢的東西,因為我們的海報售價約為 30 或 40 美元,這無法讓畫廊生存。」特拉奧雷亦表示本次的合作,目標在於將游擊女孩帶回紐約並介紹給年輕觀眾認識。Kollwitz則補充:「市場仍然是著名男性藝術家的領域,他們仍比同樣著名的女性藝術家賺更多錢。」

2016年遊擊隊少女成員照片。 攝影/ Katie Booth,© Guerrilla Girls、guerrillagirls.com提供。

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張偉逝世,享壽73歲

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張偉(1952–2025)於本月16日逝世,享壽73歲。張偉,1952年生於北京,1970年代初開始自學繪畫,並結識中國當代藝術團體「無名畫會」成員,如趙文量、楊雨澍、石振宇等人。1979年,張偉參加無名畫會畫展,創作出以概念山水畫為表現形式,對抗政治主導的現實主義。同年,由於與無名畫會成員產生分歧而退出團體。1980年代初,張偉與朱金石、趙剛、馬可魯等人組建新藝術群體,專注於探索抽象繪畫,並多次舉辦地下抽象畫展,成為中國早期「公寓藝術」的重要起源之一。

1985年,張偉與九位畫家聯合舉辦的「塗鴉展覽會」受到查封。同年,他們再以地下畫展形式與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進行交流。1986年,張偉赴美國參加「中國前衛藝術」畫展,隨後定居紐約。在美國20年間,張偉從事多種職業,同時持續進行抽象藝術創作,並多次舉辦個展,2005年返回北京定居。

張偉的早期藝術創作聚焦於物體、人物和風景的印象描繪,並與「文化大革命」時期,藝術為政治服務的狀態形成對比,其風格受「無名畫會」戶外寫生活動及趙文量、楊雨澍等前輩的影響,逐漸形成個人的抽象視覺語言,在追求純藝術性與實驗手法上的探索,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產生重要啟發。他曾參與「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40年」和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黎明前的晨曦:1974–85年間的中國非官方藝術」等國際展覽。目前,張偉的作品被芝加哥藝術博物館、M+當代博物館及多位私人收藏家收藏。

延伸閱讀|M+希克藏品首度回港展出 窺探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中國當代藝術家張偉於M+拍攝的紀錄片《福綏境公寓》中。© M+

「從敖德薩到柏林」揭示烏克蘭與歐陸的文化連結,作為對烏克蘭的聲援

柏林畫廊博物館(Gemäldegalerie)將於本月24日揭幕的「從敖德薩到柏林:16至19世紀的歐洲繪畫」(From Odesa to Berlin. 16th to 19th Century European Painting),展出60幅從烏克蘭南部港口城市敖德薩(Odesa)的西方與東方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Western and Eastern Art)在2022年烏克蘭遭到入侵之際搶救出來的畫作,並且與柏林畫廊收藏的25件作品產生精采對話。這項由聯邦政府文化和媒體事務委員會支持的德烏合作計畫,體現出德國和烏克蘭之間緊密的文化聯繫。

位於敖德薩瀕危歷史古城的西方與東方藝術博物館成立於1923年,收藏大量藝術、文化與歷史藏品,以文藝復興到20世紀的歐洲繪畫、雕塑、版畫和應用藝術為主。自2022年2月俄羅斯發動侵略之後,博物館典藏的15至20世紀重要歐洲畫家作品便轉移到烏克蘭的緊急儲存設施進行保護。2023年9月,共有74件作品從烏克蘭被送至德國並交由柏林畫廊的修復人員管理,由於多數畫作在撤離時沒有裱框,柏林畫廊也為此製作新畫框以便後續展覽做好準備。此展規劃有九個章節逐步推展,首先介紹此合作計畫的內容及其歷史背景。隨後的篇章根據不同題材呈現出烏克蘭收藏的多樣性;兩館展品當中,有些出於相同的藝術家之手,或以類似繪畫主題得以進行對照。德烏合作計畫強調,烏克蘭極度瀕危的博物館及其收藏不僅是該國的重要特色,更為歐洲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受到保護,藉由這次的特展旨在傳遞對烏克蘭的聲援。

Francesco Granacci, 《Enthroned Madonna with Child and St John the Baptist》, 1519 © Odesa Museum of Western and Eastern Art / Photo: Christoph Schmidt, Gemäldegalerie
ARTouch編輯部( 171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