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空總舊址生美基金會的百變容顏:From「C-Lab to Hub」to「Fire-Fighting」

空總舊址生美基金會的百變容顏:From「C-Lab to Hub」to「Fire-Fighting」

五年更換三位文化部長,蕭規曹未隨。扮演執行文化部政策的財團法人生活美學基金會(空總舊址),備極艱辛。移動式角色調整,既要延續國際連結,孵化實驗,又要下鄉救火,經營花蓮、嘉義文創園區。今夏文博會也要登場,令人嘖嘖稱奇。

五年更換三位文化部長,蕭規曹未隨。扮演執行文化部政策的財團法人生活美學基金會(空總舊址),備極艱辛。移動式角色調整,既要延續國際連結,孵化實驗,又要下鄉救火,經營花蓮、嘉義文創園區。今夏文博會也要登場,令人嘖嘖稱奇。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C-LAB)

文化部所屬生美基金會人事異動

生美基金會昨天(3/13)舉行第11屆第8次董事會,董事長李靜慧以臨時動議方式,於會議一開始,先行請辭董事長職務。首先舉行基金會董事長改選,前任董事長彭俊亨回歸該基金董事長職位,並接手主持會議。李靜慧則以陽春董事,全程參與會議。彭俊亨立即進行執行長提名聘任案,提名原執行長謝翠玉續任,完成法定程序。

甫卸下生美基金會董事長的文化部次長李靜慧。(本刊資料室)

當生美基金會董事會於2點10分舉行,3點12分日報新聞已公開上網,斗大標題寫著「掌握國內外影視產業動態、蔡嘉駿接任文策院董事長」。原來上任文化部長月餘的史哲,已經動刀調整高層人事。台灣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NMEA)理事長蔡嘉駿,接任文策院董事長,讓去年5月底才上任「文策院第2屆董事長」的彭俊亨,回鍋生美基金會,回任生美基金會董事長。身為文化部政務次長的李靜慧,和文化部文創發展司長江清松、藝術發展司長陳春蘭同樣,只擔任陽春董事,內情耐人尋味。

新任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彭俊亨。(© 文化部)

文化部在網路即時新聞上指出,新任生美基金會董事長彭俊亨,現任元智大學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學位學程專任副教授、兼任文策院董事長,歷任文化部政務次長、國藝會執行長、基隆市文化局長等,熟稔國內藝術文化生態,具豐富文化行政經歷、溝通協調能力,與專業社群互動極佳,是國內少見兼有藝術與公共行政專業的文化人。

網路即時新聞特別標記是史哲部長本人的談話:「生美基金會肩負首都精華區空總,以及花蓮、嘉義文創園區等籌劃定位、營運轉型及下一階段文化機構發展重任,董事長必須具備前瞻擘劃、貼近藝文社群、瞭解產業生態等特點。」

上任一個多月的文化部長史哲,揮大刀,調整高層人事。(本刊資料室)

史哲同時在該網路即時新聞中強調,現值空總逐步收攏各方意見,步入實質規劃、文創園區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彭俊亨所具備的經歷及視野,是生美基金會董事長的不二人選」,在其完成文策院穩定組織發展、建構完善投資環境等階段性任務後,轉任生美基金會董事長,文化部將有如再多一位政次協助藝文政策推展,相信彭俊亨定能帶領生美基金會,成功樹立臺灣新世代文化場域風貌。總結意見:「兩位適才適所、缺一不可的董事長,未來將並肩協助文化部『壯大臺灣文化內容』政策,分別在整體場域環境落實改變、軟實力積極發揮,齊心帶動臺灣藝文產業再精進,帶領臺灣文化內容走向世界。」

原來文化部上演移動式人事大戱,在空總舊址生美基金會的董監事會議還沒結束,外面的高層人事異動新聞,已傳得沸沸揚揚。這正是目前生美基金會的現實,角色尷尬,不可言喻。對現有團隊來說,是有苦難言。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的經營困境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成立於2018年初,由文化部推動文化公共建設計畫(公建計劃),補助生美基金會參與啓動規劃。歷經3年推動與滾動修正,該計劃定位為「結合科技藝術與文化創新的多功能旗艦基地」,以科技、影像、藝術交流驅動創作體驗。由實驗創新孵育內容產製生態系,同時藉由科技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新,創造文化內容的無限可能。並擴大產業鏈效益,讓文化成為帶動國家產業轉型的發動機。

C-Lab 以「From Lab to Hub」,即由實驗基地到文化平台為營運理念,建立創新動能、扶植育成、社會連結,以及公眾參與的實體文化場域。所以,C-Lab為實驗群落和新型態藝文機構等雙重功能的文化場域,重視生產過程的孵育基地與支持系統,超越單純展演功能,並擴大藝術文化產業鏈。以上是鄭麗君擔任文化部長時對文基會的角色認定,堅持0到1的實驗孵化論述價值所在。

隨著2020年鄭麗君的卸任,一切就在移動式地作改變。2021年文化部補助該會管理營運C-Lab園區,雖說是延續執行過往孵化育成、文化實驗、展演映、國際連結、公眾參與及場域維運的核心分項計劃。但也因應部分建物階段性修繕活化與開放,並增加創意產業的進駐培育,擴大文化生態系的創新健全。

同時,為了因應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場地管理及收費施行細則於2022年1月公告實施,落實場地使用付費,文基會作起房東收租金工作,美其名是協助藝文產業的展演售票,推動正向藝術市場循環發展,但寸土寸金的蛋黃空間,收取廉價零頭,大才小用,令人扼腕。同年(2022)4月,為配合文化部紓困方案的進行,李永得部長推動執行「動畫產業扶植暨支持當代藝術創新研究發展計劃」,這是李部長改變生美基金會的重大例證,動畫產業入園區了。至7月,文化部又分派了支持並補助該會階段性營運「花蓮文化創產業園區」,擔任不同進駐單位的窗口及協調的工作。一舉把C-Lab園區領域從台北市仁愛路,拓延到千里遠的花蓮,成為名符其實的「救火部隊」,生美基金會行政執行長也為此舟車勞頓,奔波在台北和花蓮之間。

延伸閱讀|未來3年公建計劃預算攔腰砍,C-LAB得不到行政院支持

花蓮文化創意園區。(©花蓮文化創意園區官網)
花蓮文化創意園區。(© Wikipedia)

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後,生美基金會即將從下個月(2023/04)1日到後年(2025)1月31日接管「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收拾「新嘉文創事業公司」留下的舊攤子。昨天生美基金會通過該案,要將「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打造成為文化創新產業育成基地,朝向永續發展邁進,除引導文化藝術創意與文創產業聚落,在該園區形成外,包括其他日常營運作業,例如,籌組園區營運平台、規劃執行園區行銷活動等10大類。

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官網)

這個基地面積3.92公頃,總樓板面積達1806坪的創意文化專用區,其中文化商業服務空間,希望引入商業營運、提供園區餐飲、展售、工作室等相關服務為主。同時,有兩棟一般建築的招商,將採取OT出租方式,另一棟歷史建築的招商,則採以修代租方式,提供產學合作與在地就業機會。原先負責營運的新嘉文創事業公司,為建築師葉榮嘉所有,委由藝術界大老石瑞仁操刀,最後鎩羽而歸。

昨天(3/13)會議中,曾陪伴勘察該園區的雷輝董事,以揶揄口氣表達「把百貨公司開在那裡,怎麼會有人潮」,死馬當活馬醫的任務,成為生美基金會面對求生、轉型,不得不接取文化部拋來的燙手山芋。

逆風前行的C-Lab園區轉型計畫

空總舊址的C-Lab園區福利大樓等4棟氯離子含量過高的建築物,正在趕工拆除,拆除後相關景觀工程會進駐,期待透過拆屋佈新景,與周邊街道,特別是仁愛路整體觀感。因為「2023台灣文化創意博覽會」預定於今年8月在全園區室內、外策辦,文化部正在辦理公開招標作業中。如何於4棟建築拆除後的C-Lab園區辦出這屆文博會特色,成為生美基金會團隊,全力以赴的目標。前一次文博會在高雄舉辦得風風光光,碰巧史哲北上主掌文化部,如何比美高雄,甚至超越高雄,成為大家沒有說出口的期待,壓力奇大無比。尤其,生美基金會更希望未來文博會能每兩年固定由C-Lab園區辦理。因此,「只能成功、不能有任何閃失」的使命必達,生美基金會團隊企盼史哲部長滿意的眼神。

其實,今年客委會將舉辦國際博覽會,原客籍部長李永得,相當善意地協助,期能把1500萬元操作案,交給生美基金會運用,對目前財政收入拮据的該基金會來說,不無小補。但縣市長選舉,桃園市已政黨輪替,新上任的市府文化局以各種理由,取消了該委託案,讓生美基金會團隊,百味雜陳。

回首前塵,空總舊址開發案,C-Lab的產生,是履行2016年總統選舉文化白皮書。由鄭麗君前部長擔綱起草的C-Lab計劃,希望把法國聲響實驗室,在台灣延伸。孵化培植當代藝術創意,特別是0到1,不涉及商業模式。這個理想性十足的構想,找來在國際當代藝術界頗有威望賴香伶,招募一批文化菁英,拼老命式地努力推動。2020年鄭麗君部長卸任,李永得續任,「鄭規李不隨」,專長在法律的謝翠玉,接替賴香伶擔任執行長,從此生美基金會隨著文化部的政策,展開移動式的轉變。科技媒體實驗平台底下的台灣聲響實驗室雖然續存,底下還設研發企劃組,但聲勢已大不如前。

當代藝術實驗平台,從研究策劃組、執行製作組下,多了動畫創作者基地專案辦公室,希望創造利潤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改鄭麗君部長時期不涉及商業模式的堅持。現在總管理處,除了行政管理組、園區管理組、行銷推廣組之外,已經設置「花創維運專案辦公室」,下月1日開始,必然增設「嘉創維運專案辦公室」,更加確定生美基金會已成為代工、代管的角色。

文化部承諾堅守空總舊址成「文化設施」

空總舊址是國有財產局的資產,在台北市都市計劃法分區使用上,目前還是軍事用地,變更為文教用地,一直是文化部3任部長以來,有志一同的心願。過去柯文哲市長時代,堅持40%的回饋。目前在蔣萬安接掌市府之後,副市長林奕華對該案十分了解,彷彿有鬆綁跡象。據說案子已在市府都發局,但對於若干細節,還要再討論。文化部說明此地未來將發展為「文化設施」,市府則希望文化部提出更具體說明。

俯瞰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本刊資料室)

昨天回鍋的彭俊亨強調,7公頃多的空總舊址,扣除前面古蹟建築、不義遺址等,剩下後段不到3公頃。文化設施的方向,絕不改變,文化部也絕不會退守,至於如何使用,更具未來性,需要大家再集思廣義。以前,李永得部長曾提出在該遺址開發博物館館群,是否延續這樣想法,目前並沒有具體回應。

生美基金會一度偏向文創發展,文化部文創發展司彷彿在生美基金會挑了大樑,李靜慧也在昨天會議中,代轉史哲部長的訊息,希望藝術發展司回歸該會在未來的發展,不能弱化藝術產業的思考。

總結

從「From C-Lab to Hub」 ,現在似乎是「to Fire-Fighting 」,哪一個地方的文化創意園區經營不好,或被中止合約,就找生美基金會去救火。而花蓮創意園區有了起色,就再複製花創園區經驗沿用下去,逐漸模糊了原先的執行任務。太多的雜務,美其名是多元化經營,但大家心知肚明,從台北到花蓮,或從台北到嘉義,是很遠的距離跨度,而原來透過科技藝術,接軌國際,孵化當代藝術創意,也漸行漸遠,這種專業的跨度,完全背離初心。

誠如生美基金會董事吳漢中提醒大家,五年前的時空背景,與現在大不相同,工建預算萎縮、古蹟問題,身為首善之區蛋黃地段的專業文化機構,怎能曠日費時,究竟實驗多一點,還是產業多一點,如何在專業性、重要性與公共性的課題上,因時制宜,變更解讀,才是王道。

五年換三位文化部長,前人的累積與成就,不能抹滅與遺忘,但每位部長一把號,人去政息,是人性,也是台灣政治常態。文化藝術的可貴在累積、在永續。生美基金會成立迄今,一直配合文化部長政策的跳躍中,以移動式的作息與面貌,扮演著不同角色。從國際對接、國際出擊,到二房東角色扮演,偏鄉救火,大型博覽會主辦。平心而論,以目前的組織編制,專長歸屬,都是吃力不討好之舉。跨度這麼大,如何面面俱圓,交出擲地有聲的好成績,談何容易。

這一切,正考驗生美基金會執行長謝翠玉、也挑戰回鍋董事長彭俊亨,以及甫上任的文化部史哲團隊們,如何善用智慧,設身處地想想,空總舊址該如何用?什麼是台灣在面對長遠發展、競爭、蛻變與𨍭型所需要的?文化部長任期這麼短,主見這麼多,俗稱說「將帥無能累死兵」。三位文化部長,多套文化執行政策,誰對誰錯,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說不清楚。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5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