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火車頭蓄勢待發: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協助臺灣藝術國家隊出擊

藝術火車頭蓄勢待發: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協助臺灣藝術國家隊出擊

接任故宮博物院滿一年,曾自詡「穿著西裝改西裝」的吳密察,化繁為簡,低調務實,推動博物館之間的橫向連結。故宮的資源與國際知名度,遠優於其他博物館。吳密察認為,組織臺灣藝術國家隊,扮演臺灣藝術火車頭,正是時候。
接任故宮博物院滿一年,曾自詡「穿著西裝改西裝」的吳密察,化繁為簡,低調務實,推動博物館之間的橫向連結。故宮的資源與國際知名度,遠優於其他博物館。吳密察認為,組織臺灣藝術國家隊,扮演臺灣藝術火車頭,正是時候。
肺炎疫情來襲,讓曾經喧嘩吵鬧的故宮博物院,戞然沉靜。沒有境外觀光人潮,反而讓故宮的重心移至南院,並允諾承擔更多責任,協助臺灣藝術國家隊的出擊。
28日近午,在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安排陪同下,連續3小時的會談,吳密察舉重若輕,侃侃而談,從疫情的影響開始。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接受訪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外客驟降 北院暴跌 南院成長
「喔,肺炎對故宮博物院影響非常大!」
吳密察皺著眉頭,透露統計數據反映出的現象。故宮北院向來以外國觀光客為主,因為疫情,境外觀光客進不來,呈現大幅萎縮。與去年同期相較,今(2020)年元月衰退了45%,二月份則衰退85%,三月份衰退程度更達95%。現在只剩下5%的來客率,都是大臺北地區「死忠兼換帖」的藝術鐵粉。
「這個現象,完全符合故宮參觀者的基本結構,我並不感意外。」吳密察繼續說,「反觀故宮南院,境外觀光客比例一向僅佔1%,所以影響就沒有那麼明顯。現在國人出不去,喜歡藝術的民眾還是渴望藝術生活,因此到南院看展覽的不減反增。這回首度創下觀眾參觀人數,南院多於北院,這是前所未有的紀錄!」
故宮防疫,超前部署,滴水不漏
對於疫情,故宮超前部署,有兩段過程。 第一段部署在元月21日,吳密察在農曆年前夕視察院區年,當時察覺疫情是從中國大陸傳出,而故宮北院又是以陸客為大宗,所以立即提高警覺。不多時,傳出鑽石公主號在臺灣靠岸,民眾湧入北北基地區,一些人就跑來故宮北院參觀。吳密察十分緊張,發動全院大徹查,結果有7團210人在故宮北院出現過,因此馬上對北院進行大規模消毒,第一線服務同仁進行隔離,沒有讓疫情蔓延。
吳密察有感而發,疫情一來,大家必然恐慌與不安,就要像中央防疫團隊,以「誠懇、透明」贏得信任感,共度時艱,至為關鍵。政府從口罩生產、分配與輸出,冠上國家隊之名防疫表現也展現效率務實。吳密察同意,臺灣藝術界也需要以「國家隊」的概念,發揮整體戰力出擊。
故宮博物院建館相對歷史較久,不僅國際有名,又有較多的預算資源,更是責無旁貸。吳密察認為,故宮身為藝術國家隊的「大哥」,在傳統文化中猶如家中的「長子」,更有責任帶領臺灣向前走。
故宮領航藝術國家隊,勇敢向前走
吳密察細數目前故宮博物院的思考與作為。首先,他推動博物館連結,做院際整合。自從2019年開始,「臺灣博物館卡」已經上路。吳密察解釋,故宮門票原價350元,現在優惠為150元,如果民眾參加臺灣博物館連結,一卡650元,包含故宮在內的臺灣10家博物館,一年內通行無阻。透過優惠活動,鼓勵民眾行腳各地博物館,參與全島藝術饗宴,物超所值。對於其他博物館而言,故宮以較高人氣及資源,與其他博物館共享。扣除卡片成本,無論是偏遠的臺東史前博物館抑或故宮,每家博物館拆帳金額皆是54元。
2020年開始,「臺灣博物館卡」升級推廣,增加搭乘高鐵、捷運的功能,以及國家風景區景點。外國觀光客只要一卡在手,就可坐著高鐵、捷運,全島趴趴走。雖然疫情中斷了國際觀光客入臺,但吳密察期待「疫」過天晴,升級的效益早日實現。
非預算制藝術購藏基金,勢在必行
推動院館之間的資源共享,也包含成立購藏基金。故宮博物院購藏預算,一年大約是5千萬元,目前累計為1億餘元。近年由於中國大陸向全世界瘋狂購藏文物,把市場行情越墊越高,好物件不但價格昂貴,而且一物難求,對於預算制的臺灣,非常不利。
吳密察解釋,故宮博物院藏品質量俱佳,本來就在水準之上,對於市場上一般水平的交易,故宮不會動心。但遇過可以豐富故宮院藏的精彩文物,往往因為制度的僵硬,緩不濟急,只能眼睜睜看著好東西被買走,十分懊惱。
他希望政府能比照英國模式,成立非年度預算制的「國家藝術購藏基金」,可以累積經費,並作彈性採買。比如說,如果市場上出現非常好的原住民文物,對故宮博物院來說,不符合收藏品項,但對原住民博物館就非常合適。然而,臺灣其他博物館,向來經費拮据,沒有相應預算,因此常讓好物件擦肩而過。「如果我們的購藏經費基金會化,就可以作彈性挪移,也許故宮博物院的錢,就可以出手先行墊購應用,讓其他博物館抓牢機會。」
左起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院長吳密察、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
來自國際回饋展,榮耀不必在故宮
吳密察說:「不僅在藏品的收購上,館院間互相合作,展覽資源的共賞,也是勢在必行。」吳密察舉例,故宮博物院在國際間聲譽卓著,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機會多,國際重要博物館常開口向故宮借藏品,也因此換回許多回饋展。不過回饋展樣貌無奇不有,許多不適合放進故宮博物院展覽,或不符故宮博物院的要求,回饋展也會成為燙手山芋。
如果國內館際合作加強,故宮博物院可以輸出不少展覽給其他博物館,達到雙贏互利效果。以美國丹佛美術館館(Denver Art Museum)和印地安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Indian)為例,丹佛美術館的回饋展偏向美國在地藝術;近期往來的印地安博物館則是偏向原住民藝術。吳密察說,他主持過臺博館,深知這些展覽放臺灣歷史博物館或原住民博物館,都比故宮博物院適合,因此非常贊成故宮分享國際回饋展給其他博物館,發揮適才適所的互動效應。而在輸出他館展示的同時,運費、包裝及保險也一併由故宮負擔,一解其他博物館財政的緊張。
吳密察又說,清朝皇帝身邊的奏摺檔案若出現臺灣史,這是很珍貴的文化資產。故宮博物院為鼓勵館際資源共享,以聯合策展方式,邀請臺灣博物館、臺灣文史博物館共同參與,讓珍貴展品跨館交流。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曾分享「面具」的展覽給故宮,同時也讓刺青美學在高美館展出,兩路併進。凱布朗利博物館因此要求臺灣幫忙策劃一個以「龍」為主題的展覽,作為回饋。根據該博物館策展人的構想,除了故宮博物院?的古代與龍相關文物外,他們念茲在茲,希望加入臺灣當代創作元素。這個案子,是在林正儀當院長時敲定的,林正儀曾任職草屯工藝所,對該所創作主題式工藝精品,非常熟稔,「龍」的創作不在少數。臺灣三大公立美術館也有豐富收藏,可以按圖索驥,尋求支援,廣徵以「龍」為題材的當代藝術創作。
這個展覽籌備在即,原訂2021年展出,因凱布朗利博物館長異動,可能延期到2023年。故宮博物院慎重其事,將由副院長余佩瑾全程監督,希望端出最完整「龍」的展覽大展。
藝文官僚體制 橫向整合不易
在故宮博物院工作,吳密察曾自詡是「穿著西裝改西裝」,隨著時間推移,已開始慢慢在改善,例如新科技的應用,跨領域的連結,都有可觀的進展。然而,超過半個世紀的硬體空間,必然有許多需要與時俱進的地方。在現實面上,改革遠遠比比新創難,來自因循數十年的內部文化,以及人為慣性,故宮的改革之道雖已啓動,但一定要循序漸進。
臺灣公家館舍的組織架構複雜。一般來說,行政體系的垂直關係比較簡單,但平行關係協調則非常困難,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堅持和專業,合作上增添難度。以故宮博物館的長遠來看,橫向聯繫不但是當務之急,在行銷或者導入科技上,都很必須。
談館際整合,實質困難很大。2000年吳密察擔任過文建會副主委,當時北中南美術館都是文建會視覺藝術科前後任科長,北美館、國美館、高美館長,都在文建會轄下,典藏系統應該可以相通,借展交流,互通有無。但事實上不如預期,讓吳密察感受強烈。
近年受惠於網路與數位化,政府推展國家文化資料庫,故宮內部必須先整合。吳密察說,雖然不能一步到位,但他積極支持,定期更新校正,整合共享。最高層次的連結,就是一種「世界大同」的境界。
吳密察強調,任何工作,心態很重要,一定要柔軟彈性,不能僵硬固執。「故宮不能只顧自己好,也要分享,發揮影響力,讓周邊一起好,就像我們不希望豪宅區之外,就看到貧民窟。」同樣的,社會上仁人善士越來越多,有許多人願意大手筆捐獻,投注藝術收藏捐贈同樣叫人敬佩。吳密察感念在心。
對話交流,從故宮內部開始
故宮內部,先從自我藏品的對話開始。等內部整合完整,可以畫出同心圓來,以短中長期的概念,去分享與落實。
吳密察強調,人在博物館,貴在學習、對話與合作。他入主故宮,上班一年,最大心得是「分享」。南北院、國內各博物館跨館分享外,國際上更該分享。除了跟故宮典藏性質相關博物館,不同性質的一樣可以分享。
30年前電腦數位化不足,以前作展覽,藏品從庫房拿出來,擺上去,給觀眾自己看。現在整個博物館概念,因科技而有了巨大改變,透過科技的協助,增進與觀眾的對話。
以利他為初衷的交流很重要。2006年12月,吳密察出任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在臺史博館籌備處解說時,他借用美國林肯總統的話「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為訴求,希望保留博物館的多元化、民主化,以及與民眾同在的廣袤心境。吳密察說,我們歡迎更多元意見,建立對話。好的策展,不能缺少異質,同溫層、非同溫層,都作建設性意見交流。
東西藝術差距,古今審美脫鈎
東西藝術的差距,光從山水(Landscape)的角度來說,就可以找到明確差異。20世紀後半的藝術發展,跨度非常大,令人眼花撩亂,什麼叫藝術,常有困惑混淆之感。
吳密察認為,過去審美的基本元素,包含美感、和諧、愉悅,現在反而忽略。當代藝術製造情境,把大家逼到牆角去思考。緊抓舒適圈不放,或者離開舒適圈去思考,偶爾也享受一下被虐待的感覺。
長年任教職,作育英才,,他與1年輕學子有很好的互動,也常鼓勵年輕人。吳密察最常跟年輕人說:「人生是自己的,你要怎麼樣的人生,自己決定,自己負責。什麼叫圓滿,很難定義,只要努力達成,就是圓滿。」他說:「人生在世,自由、金錢與權力,會互相拉扯,多了自由,就少賺了錢,有了權力,恐怕就會失去一些自由。沒有全贏,也沒有全輸,端看您怎麼選擇。」
1990初期,吳密察剛留學返國不久,曾參加由長澍廣告公司為嘉新基金會拍攝公益廣告,當時邀請士農工商參加,吳密察受邀為知識分子代表。當時他以「我的未來在這?」為主題。影片播出來,連住南部家鄉的母親看到,都深受感動,開心不已。數十年後的今天,往事重提,吳密察點滴在心頭。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接受訪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閱讀至愛:丸山真男、羅曼・羅蘭、山本博文
吳密察喜歡閱讀,大半生孜孜不倦,當被問及最喜歡的3本書,吳密察略作思考,給出3個名單:.
1. 日本政治學家、思想史家日本丸山真男《現代政治思想與行動》
丸山被公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影響力最大的政治學者。早在1982年,吳密察就買了日文版,當時已經是第102刷,武士的忠誠,令他發自內心的感佩,一再重讀。「丸山真男讓我覺得自己永遠是一個自由派人士!」吳密察說。
2.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約翰・克利斯朵夫》
這部長篇虛構小說從構思到出齊耗時20多年,1915年,作者因這部小說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吳密察說,南部孩子北上求學備極艱辛,來自文化衝擊或課業壓力,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迷惑,閱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時,彷彿找到支撐的力量,撫慰受傷的心靈。當年由大中國圖書公司發行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已經斑駁陳舊,但當中承載的年少往事,仍歷歷在目。
3. 山本博文《日本近世史》
《日本近世史》發人深省,德川時代發生的「元祿赤穗事件」更被改寫成戲劇「忠臣藏」,影響後世深遠。吳密察透過這些經典書籍的閲讀,享受閱讀的愉快心情外,即使是老故事,新詮釋的解釋方式也收到腦部的活化效果。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宋朝詩人晏殊在《玉樓春・春恨》中有這樣的感嘆。吳密察愛侶胡家瑜(1963-2018),於2018年11月24日,臺灣正忙著六都選舉開票當天病逝,得年才55歳。
2019年2月12月,當吳密察獲邀出任故宮博物院第10任院長時,他的愛妻辭世才80天。他含悲隱痛,挺身而出,承擔國家重責,實在令人不捨。
據了解,胡家瑜女士是臺大人類學教授,罹癌已逾10年,她個性樂觀、至為堅強,是同儕眼中優雅端莊、生命力昂揚的好榜樣。網路上,學生給胡家瑜的評價是「熱愛生命跟人類文化,是一位勇敢面對,並與癌症相處、對生死看得很開的智者⋯⋯」
吳密察永遠心疼的是,胡家瑜知道自己罹癌,但她沒有歇斯底里或者畏縮逃避,她自己選擇花葬方式,親赴花前勘景,還站在準備安身之處的場地,拍成照片,設定為LINE頭像,完全視死如歸。
屈指一算,至愛已辭世一年有餘。吳密察家中掛著愛妻照片,每天出門前,還會對照片說話。情到深處是眷戀,愛到深處是無言。守著至愛的美麗記憶,吳密察笑看殘生,樂觀面對周遭,簡單過生活。
節衣縮食,輕車簡從,樂在閲讀
沒有子嗣的吳密察,在生活上非常單純,就是粗茶淡飯,他覺得吃只是維持身體能量。隨手在早餐店買的簡易早餐及黑咖啡,中午晚餐也是就近解決。真正花心思最多還是在公務、研究與閱讀上。買書是他最大開銷,一有機會,就靜心展讀。簡衣簡食,除襯衫以訂做為主外,一般衣著隨意採買。
除了故宮博物院長的重責大任外,吳密察心裡惦記著,還有許多篇文章沒寫完,還有許多好書也還沒有讀。至於生死,吳密察非常磊落坦然,他的父親54歲過世,他55歲那年時就很高興告訴自己比父親多活了一歲。母親60歲過世,今年64歲的他,更覺得餘生無憾。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2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