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定4月24日下午14:00於故宮晶華3樓宴會廳舉辦媒體茶敘,表定由院長蕭宗煌率領故宮團隊,向外界報告新故宮計畫工程進度,並宣布2025年「故宮100+」院慶活動暖身起跑。4月15日發出茶敘登記表單,三天後4月18日通知取消活動,似乎也隱含著為院長人選投下變數。緊接著4月23日半夜又一波新聞聲浪出現:「文化部政次李靜慧掌故宮呼聲高。婦團批女閣員太少。」《典藏》問訊李靜慧,本人回應並沒有接到任何訊息。卓榮泰組新內閣上午10:00公布第5波人事,故宮院長之續留或新將,依舊未在公布名單中。
國立故宮博物院隸屬於行政院,是國家中央二級機構,院長為特任官屬於內閣,視同部會首長,其地位重要性非同小可。追溯歷史,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於紫禁城內廷正式成立,對公眾開放,而後經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文物萬里播遷。1948年故宮擇存文物精品運臺,至1949年二月下旬,各機關藏品前後三批陸續運抵臺灣,暫存臺中糖廠倉庫。1950年四月,臺中霧峰北溝文物庫房完工,全部遷臺文物入庫存貯。1956年十二月北溝陳列室落成,次年三月開放參觀。1965年11月12日,故宮臺北新館於外雙溪落成揭幕,正式對外開放,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知悉的臺北故宮。2000年5月後,故宮導揚本土意識,力使展覽以及各項教育推廣服務接近民眾,完成正館公共空間、展覽動線與周邊環境改善,以及正館建築物耐震補強兩項工程,籌設南部院區,後於2015年12月28日開館成立。2018年行政院推動「新故宮─故宮公共化帶動觀光產業發展中程計畫」重要政策,為「故宮北部院區整(擴)建計畫」、「故宮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建設計畫」、「博物館群國際觀光網絡系統建置計畫」三大分項計畫。

不論歷史政局如何流轉,中華民國臺灣的故宮從建立之初至今都與政治相繫,然而文化藝術須以更宏闊長遠的眼光觀之,避免政治干擾博物館專業。故宮以承繼清宮皇室收藏之中國古代藝術品為核心,收藏有人類歷史上豐厚的藝術文化遺產,傲視世界,且因著行政位階以及代表國家文化軟實力,自有別於一般館舍,除從事研究、收藏、保存、闡釋、展示與教育功能,在國際外交的拚搏上更具深刻的文化力量。
2016年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之故宮院長歷經林正儀(2016年5月20日至2018年7月15日,兩年多,787天)、陳其南(2018年7月16日至2019年1月13日,約半年,182天,院史上目前任期最短的正式院長)、李靜慧副院長代理(2019年1月14日至2019年2月13日,31天)、吳密察(2019年2月14日至2023年1月30日,近四年,1446天)至現任的蕭宗煌(2023年1月31日起任職)。2024年也是臺灣執政黨首次延續政權、跨越八年。而即將到來的2025年,更是為故宮院慶百年,臺北故宮在地的一甲子,嘉義南院成立十週年。

「520」是執政黨新政府的契機,那院長是誰?在本刊截稿前尚未得知,我們亦無意進行無謂猜測揣想。因為,故宮從來都並非一個人,或是一個政府所能主宰的,真正支持的力量本乎公眾。也正在送印前夕的4月24日上午,故宮發布新聞稿「為明年故宮100週年暖身!院慶LOGO設計競賽即日起徵件起跑」,這是故宮為了明年百年院慶所發布的第一則新聞。故宮表示院慶LOGO設計競賽主題涵蓋「國立故宮博物院」、「100+」、「院慶」、「永續發展」等關鍵字,其中「100」代表故宮豐厚的歷史底蘊,「+」象徵對未來永續發展的展望。
故宮為了明年的百年院慶面對公眾,除了發布LOGO設計競賽,公眾還可以參與什麼?故宮近年雖設置有諮詢委員會,聽取外界聲音以集思廣益,然不可否認仍有可持續精進改善之處,《典藏.古美術》曾就故宮改制爭議事件於2021年規劃「眾聲話故宮」特輯,今年2024讓我們擴大力量,邀請各界專業人士一起為故宮作體檢,集結每位參與者和給予支持的前輩友朋,來說給故宮聽。我們從不吝惜給予故宮掌聲,也不會抹殺故宮的實績,但有什麼是可以去檢視,去即刻改變或是長遠思考?
博物館最新定義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服務、非營利的常設性機構,對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從事研究、收藏、保存、闡釋與展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具易近性與包容性,促進多樣性和永續性。博物館以倫理、專業和社群參與的方式運作和交流,為教育、娛樂、反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各種體驗。」(註:博物館定義自1974年建立以來,僅進行小幅修正,2022年ICOM布拉格大會博物館新定義可謂近50年來的一大突破。)
此定義是大原則方向目標通例,但「國立故宮博物院」應該是什麼?可以是什麼?又該如何以具體作為去實踐?「永續發展」是故宮的關鍵字,「+」象徵著對未來永續發展的展望。那現在就是走向未來的起點,在迎向百年的前一年,故宮於此際應當亟需予公眾更多的參與,做更好的發展準備,以邁向新里程,大家一同「+」起來。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