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立委陳以信在立法院國是論壇中表示,他接獲舉報,故宮去年2月執行文物數位典藏計畫時,不慎將〈弘治款嬌黃釉綠彩龍紋碗〉摔破,且檢舉消息指出,故宮最近又摔破了另一件明代的青花瓷器。事後高層意圖隱匿不報,故宮院長吳密察「下令對該器物不得點交、不得記錄,在進行修復之前,也不得做檢視報告,尤其要求相關人員封口,所有相關文件都用最高密件的方式處理,以免留下任何證據」,「若此事為真,這會是故宮有史以來第一次打破國寶,必須追查行政及政治責任。」
「故宮摔破國寶」一經揭露,引起軒然大波,28日下午故宮隨即召開記者會,院長吳密察親自說明近年三件損傷瓷器:
一、清〈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故瓷16896)
110年2月3日,人員整理文物時,發現盒內瓷碗已破損。政風室調查結果並無人人員疏失,文物正在修復中。
二、清〈康熙款暗龍白裡小黃瓷碗〉(故瓷7167)
111年4月7日,人員打開文物包裹後發現已破損。全案查無人員疏失,文物尚待修復處理。
三、清乾隆〈青花花卉盤〉(故瓷290)
111年5月19日,人員在作業過程中疏忽,致使花卉盤自工作檯上掉落破損。全案已移送考績會,懲處程序刻正進行中。待懲處程序完成、釐清責任後,才會進行修復。

對於損傷文物時主動公開與否,吳密察說明須評估文物重要性,若破損文物是國寶跟重要古物,一定按照呈報規定,甚至需呈報至文化部,而三件瓷器屬於《文化資產保存法》暫定分級中的一般古物,並非國寶或重要古物。此外也須考量破損的情境,若有人員違失,在釐清違失責任、考績會決定懲處之後,一定會公諸於世。吳密察強調,案件皆依規定辦理,絕無立委所說「不得點交、不得記錄,以免留下證據」等隱匿情事。
吳密察並於記者會上提出故宮的改善措施,包括已編列預算的瓷器包裝改善計畫,將過去「多物一盒」的方式改為「一物一盒、改箱為櫃」,減少碰撞的可能;而文物管理紀錄也需由人工紙本改成數位管理系統,讓每一次異動、變化都有紀錄。此外,也會討論如何讓工作空間更加安全、流暢。
由現場記者的提問,幾可反映出一般民眾關心的重點:外傳三件瓷器價值超過新臺幣25億,實際價值為何?三件瓷器破損得多嚴重?是否可以修復?記者會當下僅公開完整的檔案照,並無確切說明文物傷況,現場也未提供損傷照片,稍晚新聞稿才公布破損照片。破損瓷器是否有保險?該如何求償?除此三件瓷器,還有哪些損傷文物?45分鐘的記者會,眾多問題不及一一詳細解答,吳密察旋即趕回立法院,關於破瓷的猜測與輿論迅速發酵。
延伸閱讀│風口浪尖,破瓷價值知多少
從包裝、空間到管理,故宮改善措施夠了嗎?
11月7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召委鄭正鈐協同林奕華、林德福、吳怡玎、陳以信、陳玉珍、王婉諭等立委赴故宮庫房考察,並聆聽故宮針對文物保存的改善簡報。平日神祕的故宮庫房,極難得地因本次考察而曝光於媒體,範圍包括山洞庫房的準備室與第一進暫存預備區(山洞隧道部分並未開放),以及位於行政大樓的中瓷庫房、書畫庫房、銅器庫房,考察行程於各處停留不到十分鐘,另也至器物修護室查看清〈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的修復情形。


故宮的山洞庫房始建於民國54年,內設洞庫A、B兩座。庫內共存置歷代陶瓷器1萬8608件,皆是來自北京故宮的瓷器,約為院藏陶瓷器總數七成,收藏於1028只鐵箱之中。考察當日,故宮人員示範文物的收納方式,最外層為堅硬的鐵箱,箱內有多件文物,空隙處填充木絲或棉墊避免晃動;文物包裝分為包裹綑紮或藍布盒二種,包裝內亦加入棉花、棉墊保護,而最內層則有無酸紙包裹文物。近年木絲與包裹綑紮正逐漸汰換為棉墊與藍布盒,由於「多物一盒」的方式容易導致文物相互擠壓,故宮計畫改為「一物一盒」單獨保存;另外,瓷器是故宮各項藏品中唯一尚使用鐵箱收納者,明年起將逐步「改箱為櫃」。


過去故宮瓷器藏品提取以手寫登錄紙本庫房日誌,為提升數位化管理,故宮正研議加裝具感知、記錄鐵箱(櫃)啟閉功能的數位裝置,可記錄每一次鐵箱的開關,也將導入QR Code及RFID(無線射頻識別)等數位設備。為上述事項,故宮已於112年預算編列新臺幣1188萬6000元經費,專門改善瓷器庫房。
由預算雖可看見故宮的改善企圖,不過效力仍須進一步思考。木絲、棉墊或藍布盒等包材,何者較為防撞抗震,或是對於文物修護有利,應有統計數據或實驗證實,並向大眾說明。依故宮說法,清〈康熙款暗龍白裡小黃瓷碗〉可能存在肉眼看不見的暗傷,或因文物關箱時擠壓受損,那麼新的包裝方式能否有效預防類似破損?藍布盒式包裝,內有為文物量身打造的安置形狀,也須注意大小是否合襯,若是卡得太緊,可能導致取出時施力過大,而太緊的盒內填充物也可能擠壓文物。
其次,吳密察於記者會上形容多物一盒是「不符合時代潮流、落伍的保管方式」,然而故宮藏品多見「套組」形式,如佛堂五供乃以爐一、燭臺二、花瓶二為一組,以「多物一盒」的形式貯藏有其意義,不宜貿然打破成組的邏輯;若改為「一物一盒」,須當心成套文物散失的問題。再者,吳密察及故宮前院長馮明珠在受訪時皆提到,瓷器「改箱為櫃」並非故宮同仁們一致的共識,因此瓷器才會遲遲未改為櫃,既院內有遲疑,代表改箱為櫃必然有其利弊,應說明讓大眾知悉。
最後,紙本記錄電子化的立意良善,但「數位化」不等於「智慧化」,未來數位化的日誌,恐還是有許多資訊仰賴人工輸入,僅是換了一種媒介,且若未經整合,零碎的電子資訊對於管理的幫助亦有限。以開盒時發現已破損的兩件瓷碗為例,為釐清破損原因,故宮回頭查閱往年的清點紀錄,但只知上次大清點時文物尚且完好──即使紀錄數位化,是否也會得到同樣答案?如何善用數位化提昇管理品質,是故宮仍須周備思考的。
事發片段曝光,工作SOP待改進
11月7日,在立委要求下,故宮終於公開清〈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及清乾隆〈青花花卉盤〉案件時的監視錄影片段,令人矚目的乾隆〈青花花卉盤〉摔落過程終於完整曝光。今年5月19日,一名故宮人員在山洞準備室桌上整理裝有〈青花花卉盤〉的藍布盒,將盒內四件文物取出,餘二件在盒內,此時盒蓋僅是虛掩,沒有扣上布盒的繫帶,也並未告知其他同仁盒內尚有文物。之後另一名人員誤以為布盒是空盒,在未檢查盒內狀況下,將布盒翻過來黏貼底部鬆脫的藍布,結果倒拿布盒時文物滑出,一件及時以身體擋住,另一件乾隆〈青花花卉盤〉落地破損,當影片播至瓷盤掉落的瞬間,引起在場立委和記者的驚呼。監視器中的山洞準備室,四周堆滿雜物,動線不明,難以想像是國際級博物館內的工作空間。


山洞準備室是文物提歸件、整理、更換箱內緩衝材的空間,在瓷盤掉落意外後,原置於準備室四周的櫥櫃雜物已移除,並改善空間規劃,區分出「鐵箱暫存區」、「實盒暫存區」與「空盒暫存區」,避免錯認空盒的情況再發生。另外工作桌的邊緣也加裝高密度泡綿防止文物滑落。
除了作業環境改善,人員的操作訓練亦有待加強,包含文物運送、持拿的守則,如搬運移動前須確認移動路線順暢;持拿瓷器時不可戴手套或飾品,應雙手持物,宜一手從底部捧取,一手固定扶正。醫生在執業前必經實習訓練,那麼故宮人員在實際碰觸文物前是否也經過專業訓練?以重要程度而言,文物的操作方式應列為故宮人員的必修課程。
須注意的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管理作業要點》規定:「庫房內文物之存貯、提件、歸位、簽封等工作,得在掌管人員嚴密監督下由熟練技工友為之。」然而在故宮提供的破裂調查報告中,赫見外包助理也在入庫搬運文物之列,究竟哪些人有資格實際接觸文物?他們是否都經過專業訓練?若外包人員操作失誤導致文物傷損,故宮又該如何承擔究責?
關於文物傷損,《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管理作業要點》相關規定有:「如因掌管人員疏忽失職,致文物破損或遺失,應查明情節,依權責課以應有之處分」、「凡特別參觀及陳列、照相之文物,如遇有偶發事故致有損傷者,應立即陳報,如隱瞞不報,則加重其處罰」,在三件破瓷事件後,可發現作業要點的規範過於簡略,大有不足,舉例而言,清〈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款暗龍白裡小黃瓷碗〉皆是在開盒時發現破損,前者工作人員先以手機拍照,並將破片取出,後者則維持破瓷於盒內,顯見發現破瓷後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流程。
不僅如此,故宮公布的監視錄影僅有清〈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及清乾隆〈青花花卉盤〉,即使立委多次要求,也未提供清〈康熙款暗龍白裡小黃瓷碗〉開盒時的錄影,只有密集的截圖畫面。據故宮政風室主任趙莉菁表示,「小黃瓷碗」當時採線上調閱監視器錄影畫面方式,無法線上下載,故沒有完整影片檔,吳密察亦說一般若無狀況監視器畫面僅保存三個月。這些說法令人疑竇,為何監視錄影有些可下載,有些不能下載?清〈康熙款暗龍白裡小黃瓷碗〉案發於4月7日,隔日即交辦政風室啟動調查,豈能放任監視畫面三個月後銷毀。各案程序皆不一致,難免令人懷疑通報與調查是否真存在標準流程?經過三件破瓷案,故宮應重新檢視文物管理作業辦法,明訂提件、調查等程序。
北京故宮十重門,當引以為鑑
其實各國皆有博物館毀損瓷器的案例,2011年北京故宮弄破哥窯是著名的一起。2011年7月,一名暱稱「龍燦」的網友在微博爆料:「告訴大家一個震驚的消息,故宮又出大事了。故宮器物部手續不全,將國家一級品宋代哥窯瓷器一件出庫,不料被工作人員摔碎,故宮一級品一共才1106件。現在,故宮、文化部下封口令。」消息在三個小時內被轉載數萬次,後北京故宮證實,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對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進行檢測時,輸入錯誤數據,導致樣品平臺上升過高,將瓷盤擠破成六片。

傳世哥窯器數量並不多,北京故宮藏63件哥窯,中有57件屬於一級珍貴文物,而破損的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便是其一。大批民眾表達對北京故宮的不滿與質疑,北京故宮副院長、事故調查組組長陳麗華表示,在事發第一時間要求立即停止檢測工作,要求對所有儀器進行檢查、測試。文物管理處處長婁瑋表示,須先釐清事故的原因,才能向上級和公眾報告,不存在瞞報情形。調查結束後,肇事人員被記大過處分,該部門主要負責人記行政警告。
2011年5月起,北京故宮經歷了大大小小十件醜聞,被媒體稱為「十重門」,包括展品被盜、錦旗寫錯字、哥窯破損、文物損傷瞞報、館方人員私收票款、圖書館丟失古籍等,接連的負面新聞令北京故宮承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北京故宮院長鄭欣淼在事件後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向大眾致歉:「最近我院發生的齋宮展品被盜案和瓷器損壞等事件,暴露了平時管理工作的缺陷、漏洞和不到位,對此深感內疚痛心和自責,希望通過媒體,衷心地、誠懇地向公眾致歉。」
對臺北故宮來說,今年亦是多事之秋,先是傳出故宮不再與蘭千山館續約寄存的消息,緊接著館藏瓷器損傷被立委揭露,故宮雖表示絕無隱匿情事,但瓷器損毀的照片、監視錄影與相關報告皆像擠牙膏一般,被動地分次提供,與院長吳密察宣稱的「一切公開透明」顯有落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聞報載2012年故宮展出〈黃河蘭州浮橋圖〉時,一名科長為了將作品放入展櫃,下令將左右花綾裁掉部分,事後未遭懲處,文物亦沒有修復。實際上,故宮文物傷損非近期才有狀況,依據故宮11月1日公布的歷年修護紀錄,光是陶瓷器便有359件進行填補、上色、黏合等不重程度的維護及修理。近期文物保存管理的內部消息成為爆料材料,無論是蘭千山館或文物損傷事件,不僅反映管理問題、公關危機,背後似乎隱藏內部矛盾。甚至有記者提交給故宮綜合規劃處的訪綱,竟被截圖外流,隔日成為名嘴爆料的素材。檯面下隱而未爆的問題,還有多少?
11月3日,故宮公布行政懲處結果,失手摔落清乾隆〈青花花卉盤〉的人員一大過處分,未扣上布盒繫帶者申誡二次。故宮整體改善當不止於懲處基層人員,應將危機轉為契機。值得肯定的是,11月中旬,故宮典藏資料檢索系統迅速完成更新,現在於個別文物頁面可點選查看「抽盤點紀錄」與「修護紀錄」,使資訊公開性前進了一步。院長吳密察亦承諾將盤整1959年以來的內部密件,並在半年內盡可能解密,供全民檢視。在博物館運作中,文物保存是最基本但沉默的工作,不如展覽、推廣可換得亮眼的KPI,卻是博物館根本的職責。以三件瓷器損傷為警醒,莫步上「十重門」後塵,期許一個專業且具公信力的故宮。
(完整圖文請見《典藏.古美術》第363期12月號〈故宮典藏瓷器損傷,文物管理體檢〉,作者:江采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