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化藝術無國界一一禮讚北美洲文博界的華裔精英

文化藝術無國界一一禮讚北美洲文博界的華裔精英

筆者在故宮任職的20多年期間,因於在院長室專責國際交流事務,在與北美的博物館聯繫合作時,有榮幸和數位博物館界的華裔精英交流,對他們在博物館典藏研究、營運管理、教育推廣、出版行銷、館際合作、文化外交等領域的專業與投入,及深湛的人文素養及待人處事的風範印象深刻、敬佩有佳。為此特別介紹近十年來,在北美洲典藏有中國文物的博物館中,曾經與故宮多有合作及交流機緣的博物館華裔精英。
新興之秀:21世紀北美文博界的華裔精英 
筆者在故宮任職的20多年期間,因於在院長室專責國際交流事務,在與北美的博物館聯繫合作時,有榮幸和數位博物館界的華裔精英交流,對他們在博物館典藏研究、營運管理、教育推廣、出版行銷、館際合作、文化外交等領域的專業與投入,及深湛的人文素養及待人處事的風範印象深刻、敬佩有佳。為此特別整理介紹近十年來,在北美洲典藏有中國文物的博物館中,曾經與故宮多有合作及交流機緣的博物館的華裔領導: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副館長沈辰、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汪濤及丹佛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焦天龍。 
 
故宮南院於2015年12月28日在台灣南部的嘉義縣太保市隆重開幕,北美洲的博物館界精英受邀出席盛會。左起:丹佛藝術博物館主任焦天龍、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副館長沈辰、美國佛利爾.賽克勒藝術博物館主任司美茵(Jan Stuart)、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
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 Chong-Moon Lee Center for Asian Art and Culture ,以下簡稱亞博)典藏的亞洲藝術珍品極為豐富,約有1萬8千多件橫跨6000年的文物,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和地區。亞博原址於1966年設在舊金山笛洋美術館(M. H. De Young Memorial Museum San Francisco),2003年公共圖書館舊址重建後,新館終於落成。2008年,許傑博士榮任亞博館長,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華裔館長;2015年,他獲頒「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此學院是美國最悠久及藝術界最高的院士機構;2019年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的權威組織「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Terra Foundation for American Art)委請許傑為董事會成員,支持及督導團隊的工作。學經歷豐富的許傑1983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文系,並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中國早期藝術考古碩士及博士學位。許傑曾任職多所博物館,包括MET亞洲藝術館部研究員、西雅圖藝術博物館(Seattle Art Museum)的中國藝術部策展人及芝加哥藝術博物館(Art Institute of Chicago)亞洲藝術、古代近東、古典藝術部主任。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於2016年舉辦「帝王品味」特展,展覽期間館外懸掛故宮特展宣傳海報。(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提供)
1961年6月1日至1962年6月15日期間,故宮的「中國古藝術品展覽」(The Chinese Art Treasures)曾巡迴美國五大城市,依序為華盛頓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及舊金山笛洋美術館。1996年,故宮文物第二次赴美巡迴展,「中華瑰寶─ 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展」(Splendors of Imperial China: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先後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及華府國家藝廊巡迴展出。2016年適逢亞博50週年館慶,為了促成故宮瑰寶於館慶時得以恭逢其盛,許傑曾經於故宮兩位前院長周功鑫及馮明珠任內,四次拜會邀展,不遺餘力推動合作,終於成就了2016年6月17日至9月18日在亞博展出的「帝王品味一國立故宮博物院精品展」。故宮文物赴美展睽違20年後,150餘件國寶得以第三次赴亞博展出,並和休士頓藝術博物館館長Gary Tinterow 領導的團隊成功合作,於同年11月巡迴至休士頓。為了延續兩館半世紀之多的情誼,故宮前院長林正儀任內與許傑締結姊妹館。 
故宮於2016年赴美巡迴展「帝王品味一國立故宮博物院精品展」的圖錄封面。(陸仲雁提供)
2017年7月3日,故宮前院長林正儀(右)與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左)在故宮簽署締結姊妹館儀式。(取自網路)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副館長沈辰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 以下簡稱ROM)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倫多市,是北美洲第五大博物館和加拿大最大的世界文化和自然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ROM擁有館藏600多萬件,自然歷史部份包括恐龍、礦物和隕石等,文化類則涵蓋中國、近東、北美、非洲、歐洲及加拿大歷史文化等,其中華夏文物约3萬5千多件,是海外典藏中國文物第二大的博物館,僅次於大英博物館。ROM自1912 年起由安大略省政府創立後,於1914 年開始對外開放。該館於1968 年成為獨立機構前,曾由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管理,至今和多倫多大學共享資源,成為加國最大的研究機構。 
2007年竣工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新館李秦水晶宫(Michael Lee-Chin Crystal)。(陸仲雁提供)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展廳,陳列超過2500件華夏文明文物。展廳的元代壁畫《朝元圖》(左),來自中國山西平陽萬聖觀西璧;《彌勒佛說法圖》來自山西省稷山縣興化寺(右)。(陸仲雁提供)
副館長沈辰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97年在多倫多大學取得人類考古學博士學位,任職ROM至今,其學術研究領域涵蓋人類起源和舊石器考古,專攻石器微痕分析及先秦時期古器物。除此之外,沈博士是多倫多大學的中國考古和古代文化兼任教授,同時受聘中國科學院海外專家及山東大學立清學術講座教授。
 
ROM與故宮合作始於2012年的故宮「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此展集合了故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及河南省文物局的文物,並向ROM商借了殷商甲骨。陸續交流如2013年各國博物館館長受邀出席的南京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院慶、擴建後重新開幕慶典及「國際博物館館長高峰論壇-博物館:記憶與創造力」(Museums: Memories and Creativities International Museum Directors Forum);2015年台北故宮的90周年院慶暨兩岸故宮第五屆學術研討會「激盪與新生一亞歐文化藝術的交流」。2015年,副館長沈辰亦代表ROM,出席故宮南部院區開幕試營運慶典。 
加拿大皇安大略博物館副館長沈辰代表該館出席2012年「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開幕典禮,並拜會前院長馮明珠。右起:前器物處長蔡玖芬、蘇格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研究員Kevin McLoughlin、前院長馮明珠、副館長沈辰、器物處副研究員吳曉筠。(陸仲雁提供)
「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特展導冊。(陸仲雁提供)
2013年11月6日至7日,各國館長受邀出席南京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院慶、擴建後重新開幕慶典及「國際博物館館長高峰論壇-博物館:記憶與創造力」。(陸仲雁提供)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汪濤
1879年成立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Art Institute of Chicago,以下簡稱AIC)是美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僅次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AIC的典藏文物達30多萬件,其中亞洲藝術部約3萬5千件,青銅器、玉器、瓷器等中國文物典藏始於1930-1940年代。AIC除了11個策展部門、5個保存實驗室、並有藝術史和建築圖書館及保存和保存科學部門。AIC曾是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的附屬美術館,之後轉型為獨立自主的博物館。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創立於1879年。1893年的一對銅塑獅子鎮守入口。(陸仲雁提供)
汪濤為考古藝術研究及漢學家和古代青銅器專家,早年就讀雲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之後獲得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而後赴英國獲得倫敦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博士,任教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近20年,擔任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並教授中國藝術和考古學。2012年他轉任紐約蘇富比擔任高級副總裁兼中國藝術品主管;2015年4月擔任AIC的首位華人主管,出任亞洲藝術普瑞茲克專席主任(Pritzker Chair)兼中國藝術總策展人。
故宮曾於1962年及1996年與AIC合作,瑰寶兩次赴美巡迴展。2015年10月22日,汪濤陪同前館長Douglas Druick(任期2011-2016)拜會故宮前院長馮明珠,並於2018年7月26日至27日,陪同現任館長James Rondeau 受邀出席在故宮舉辦的「迎接4.0時代一博物館館長論壇」(Embrace the 4.0 Generation of Museums: Academic Forum for Museum Directors)。 
2015年10月22日,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汪濤陪同前館長道格拉斯.德里克(Douglas Druick)拜會故宮前院長馮明珠。左起亞洲部主任汪濤、前故宮副院長何傳馨、前院長馮明珠、前館長德里克及筆者。(陸仲雁提供)
◎丹佛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焦天龍 
位於美國中部的丹佛藝術博物館(Denver Art Museum,以下簡稱DAM),在1893年創立前,前身爲Denver Artists Club。1923年由Denver Art Association轉型成綜合性藝術博物館,同時也是美國最早典藏亞洲文物的博物館之一。自1915年起,開始典藏和展示中國和亞洲地區的文物。DAM典藏的亞洲文物,多源自於400位北美、亞洲、歐洲和南美洲的收藏家的慷慨捐贈。目前典藏的1萬多件亞洲文物包含25個國家,橫跨5千年前到當代。 
2016年,丹佛藝術博物館建館十周年時落成的新館(The Frederic C. Hamilton Building),建築師 Daniel Libeskind 以洛磯山脈的幾何岩石為靈感而設計 。(陸仲雁提供)
博士焦天龍於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1990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碩士學位,2003年取得哈佛大學人類學的博士學位,曾在多所學府任教,包括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哈佛大學東亞考古學講座負責人、 夏威夷檀香山的畢士普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兼職教授及廈門大學講座教授。他亦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考古隊。在文博界的經歷,曾任香港海事博物館總館長及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藝術部主任。獎項部分,曾榮獲哈佛大學優秀教學成就獎及美國 2007 年度 Phillip and Eugenia Chu 亞洲研究傑出成就獎。 
 
焦天龍自2014年任職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擔任中國藝術部主任期間,曾參與籌畫與故宮合作的2016年赴美巡迴特展「帝王品味」。2016年轉任DAM,曾出席2015年12月故宮南院的開幕盛典,拜會前院長馮明珠。2016年陪同館長克里斯托夫.海因里希(Christoph Heinrich)參訪故宮,拜會前院長林正儀,洽談未來兩館合作事宜。自此,焦天龍也出席2016 年台北故宮在休士頓藝術博物館的「帝王品味」特展開幕典禮,及陪同Heinrich 館長出席2018年故宮「迎接4.0時代一博物館館長論壇」(Embrace the 4.0 Generation of Museums: Academic Forum for Museum Directors)。
2015年12月28日,丹佛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焦天龍陪同董事Robert Kessler 伉儷出席故宮南院開幕盛典。右起:DEM亞洲部主任焦天龍、故宮前副院長何傳馨、DEM董事Robert Kessler 、故宮前院長馮明珠、Kessler夫人。(陸仲雁提供)
2018年7月26日至27日,故宮舉辦「迎接4.0一博物館館長論壇」,來自亞洲、美洲、歐洲的博物館館長,齊聚一堂,為迎向4.0相互交流。 右起:東京國立博物館主任楊銳、特別研究員田良島哲、館長錢谷真美、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館長出川哲朗、義大利利烏菲茲博物館館長Eike Schmidt、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丹佛藝術博物館館長Christoph Heinrich、法國布朗利碼頭一傑克.席哈克博物館前副館長Blandine Sorbe、九州國立博物館館長島谷弘幸、丹佛藝術博物館主任焦天龍、故宮器物處處長余佩瑾、筆者。
結語 
筆者特撰寫及整理此文,向北美洲的數位文博界的華裔精英致敬,最初是受到《典藏》雜誌簡秀枝社長所託而發想亦是自己任職故宮院長室20多年來所心繫的主題。 
綜觀在北美洲的文博界華裔精英,皆學養豐富、閱歷資深,貢獻卓越。早年多是先在國內完成學士學位,再遠赴異國深造,取得博士學位後任職文博界,貢獻所長。依統計,在美國近500萬的華裔美國人(Chinese American),多數來自華語圈和世界各地,約佔美國總人口的1.2%。他們於美國落地生根,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發展,各有建樹,並多有顯赫成就。 
美利堅合眾國兩百多年歷史中,為了因應多元民族的社會,發展出3萬5千多家各類主題的博物館,包括藝術、歷史、自然、兵器、汽車、火車、兒童、間諜、新聞、服裝、郵票、建築、民間藝術、爵士樂、消防、海洋寵物等。按全美人口三億多人來計算,相當於不到1萬人就有1家博物館,但全美僅54家博物館典藏亞洲文物,要在人才濟濟的文博界出類拔萃並非易事。除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自身的人文涵養,亞洲和中國文化的專業、籌劃策展的實力、親力親為的工作態度、良好的人際關係、宏寛的國際視野等,皆是北美華裔精英得以獨佔鰲頭並擔當要職的關鍵。 期望讀者能從中體會他們推廣亞洲及華夏文化的抱負,及在文博界崗位推動「文化藝術無國界」的使命。
近十年來,全球許多國家的頂級國立博物館,為了擴充典藏及研究文物的展示空間及提供觀眾更寛廣的參觀環境,相繼在本國或在海外設立分館。例如在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於2015年12月28日,在嘉義縣的太保巿設立了故宮南部院區;在法國,龐畢度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於2010年,在東北方近德國的梅斯市(Metz),創立了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The Centre Pompidou-Metz);法國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於2012年,在北方近比利時的朗斯市(Lens),建設了羅浮朗斯分館(Louvre-Lens)。此外,羅浮宮2017年也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酋長國,成立了海外分館羅浮阿布達比(Le Louvre Abou Dabi)。 
 
北京故宮亦順此分館趨勢,自2013年起,開始在北京故宮北方的海淀區籌劃興建了北院,並預計於2023年落成。2017年,北京故宮的「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分館於廈門市鼓浪嶼開幕,這個由救世醫院及護士學校舊址轉型的分館,主要展示16至20世紀之間,來自國外的文物與儀器等。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在21世紀,全球各重量級博物館的發展更趨多元,館際合作的模式亦日新月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即為一新例。此位於香港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西九文化區的計劃,預計2022年落成,該館設計、營造及展覽籌備等的支出,皆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贈,因此未來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成立的附屬公司將全權負責新館的興建和營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北京故宮的合作,除了展示北京故宮典藏的華夏文物,亦計劃與世界頂尖博物館合作國際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成立目的除了學術研究和教育推廣,亦希望未來整合社區參與和國際交流,樹立香港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的地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位於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西九文化區的預定地。(取自網路)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人事佈局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栢志高於2019年4月宣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館長及副館長分別由前康文署副署長(文化)吳志華及前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策展人王伊悠(Daisy Yiyou Wang)擔任。2019年8月5日履新的吳志華,自1988年起曾任職於香港多個博物館,有豐富的研究、策展和管理經歷;2002年起,曾任職古物古蹟辦事處;2014年起,再出任康文署副署長,負責監督署方博物館、表演藝術場地、視覺藝術中心和圖書館等文化機構。副館長王伊悠於7月2日履新前,原任職於美國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以下簡稱PEM),擔任中國與東亞藝術部主任策展人。在美期間,她曾獲得美國史密森學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的佛利爾.賽克勒藝術博物館(The Freer and the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的博士後獎金、學術研究獎和弘揚世界文化獎,早年亦曾在上海美術館、紐約所羅門.R.古根漢博物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亞洲協會博物館(Asian Society)及波士頓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等文博機構研究和策展。此外,她亦曾擔任美國博物館聯盟(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的中國項目主席,推動中美重要博物館專業人員的年度交流計劃。
新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王伊悠及博物館建築設計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初步方案由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設計。(左為王伊悠副館長提供,右取自網路)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兩位新任領導人,在文化行政與文物典藏研究等領域皆閲歷頗豐,足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遴選和委任館長和副館長時,考量到結合香港在地與國際化專業,此相輔相成的委任,對籌備期及未來博物館落成後,有關營建、甄才、典藏、研究、展覽、節目、教育、出版、公衆服務等項目的實踐與推動必有助益。 
 
文博界的華裔精英 
筆者很榮幸於2018年與博士王伊悠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市相識。王伊悠是明清宮廷肖像與漆器、中國當代藝術以及藝術收藏史的專家。當時,她與美國華府佛利爾及賽克勒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的中國藝術部主任司美茵(Jan Stuart)聯合策劃的「鳳舞紫禁一清代皇后的藝術與生活」特展(Empresses of China Forbidden City,1644-1912),正在她任職的PEM展出。PEM成立於1799年,館藏130多萬件,亞洲文物頗豐。過往以清宮為主題的特展多以帝王為主角,「鳳舞紫禁」特展和北京故宮合作,並從東、西方兩位中國藝術史的女性研究員的視野,來詮釋清宮皇后宮廷的藝術與歷史,令文博界耳目一新。 
文化藝術無國界一一禮讚北美洲文博界的華裔精英
文博界精英的交流平台 
今年開春,當王伊悠告知七月初將赴香港西九龍文化區履新時,筆者深以她為榮。她在受訪時表示珍惜此寶貴機會,能使她發揮所長,和相關領域的精英團隊合作,將華夏和世界的經典文化藝術呈現給大衆,在香港打造一個嶄新的國際級文化藝術中心。 
 
全球許多知名博物館及學府的博物館,皆有典藏華夏文物,並設立專責中國藝術史典藏研究及策展的部門。這些知名的博物館,成為全球有志於中國藝術史研究的專家與學者們之殿堂。為了促進交流,全球有許多單位與組織,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區域性的博物館組織、公私立博物館、民間協會或基金會,皆以籌劃年會、特展研討會、論壇或工作坊的形式,提供博物館界在學術與營運領域的交流平台。 
 
◎中國藝術博物館論壇 
王伊悠的喜訊令筆者憶起加拿大多倫多市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以下簡稱ROM)舉辦的第六屆「中國藝術博物館論壇」(2018 Forum for Curators of Chinese Art)。這個論壇於2018年10月17日至19日舉辦,由香港北山堂基金與ROM合作,邀請了50多位來自全球,享有盛名及資深的中國藝術史學者與專家們齊聚一堂,以「全球轉向一中國藝術無邊界」(Chinese Art without Border)為主題,就世界各地博物館與文化機構,如何在21世紀,突破國家與文化的疆界,透過跨學科與跨文化互動,以新思維和方向提升中國藝術史的研究、策展及推廣的新價值。 
 
◎北山堂基金 
北山堂基金(以下簡稱北山堂)由香港已故慈善家利榮森 於1985年成立,以推動中國文化藝術及支持教育事業為宗旨。 2009年起,北山堂每隔一或兩年便與全球東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合作舉辦論壇,來自各方的與會人士及訪問學人利用「利榮森紀念交流計劃」相互取經,促進博物館策展人間的館際合作。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主辦首屆論壇,之後相繼和知名博物館合作舉辦:2011年在美國西雅圖藝術館(Seattle Art Museum)舉辦;2013年在上海博物館;2014年選擇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2016年來到北京故宮。 
2018年10月17日至19日,第六屆「中國藝術博物館論壇」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舉辦。受邀的專家學者們於大廳合影留念。(北山堂提供)
篳路藍縷:20世紀北美文博界的華裔精英 
在北美洲的學術和文博界,有許多德高望重的中國藝術史前輩,尤以方聞教授(Wen C. Fong,1930-2018 )貢獻卓越。在學術上,方教授於1954年至1999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 )任教45年期間,曾於1959年與漢學家Frederick W. MoteMote 共同創立了全美國學術界第一個中國藝術和考古學博士計劃(Doctoral program in Chinese art and archaeology)。方教授在1950年代在中國藝術史領域作育英才,對往後在美國擁有中國文物的博物館在典藏、研究、策展及出版等領域的發展影響深遠。方教授與台灣的關係亦密切,他於1992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1年至2000年,任職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期間(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以下簡稱MET),擔任特別顧問及亞洲部主任時,曾陪同MET前館長菲力普.德.蒙特貝羅(Philippe de Montebello)拜會故宮前院長秦孝儀,促成了「中華瑰寶─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展」(Splendors of Imperial China: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Taipei)於1996年3月12日至1997年4月5日間在美國的巡迴展。 
 
方教授於2000年退休後,由祖籍香港的屈志仁(James C. Y. Watt )接任MET亞洲藝術部主任。屈志仁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1971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時,亦曾擔任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創館館長。1981年至1985年間,曾任職於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之後自1985年起,服務於MET的亞洲藝術部長達25年,2011年退休時,為表彰他對中國藝術研究的貢獻,館長托斯馬.坎貝爾(Thomas P. Campbell)特別聘為名譽研究員。屈博士與故宮關係深遠,曾參與策劃與故宮合作的兩次赴美巡迴展,分別為1996年的「中華瑰寶」特展及2016年巡迴至休士頓時的「帝王品味」特展。 
創立於1870年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自1879年起開始典藏中國文物。六萬多件的亞洲文物,時代橫跨公元前兩千年到20世紀初。展廳的元代壁畫《藥師經變》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廣勝下寺。(陸仲雁提供)
1992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的方聞前主任,陪同MET前館長Philippe de Montebello 拜會故宮前院長秦孝儀。右起: 方聞教授、故宮前院長秦孝儀、Philippe de Montebello館長。(陸仲雁提供)
2016年10月23日至2017年1月22日,故宮「帝王品味」特展在美國休士頓藝術博物館展出。屈志仁博士於特展開幕記者會致詞。左:休士頓藝術博物館館長Gary Tinterow 。(陸仲雁提供)
另一位前輩為方教授的傑出門生傅申博士(1936-),他就讀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期間,有幸師承於黃君璧、溥心畬、傅狷夫、王壯為等書畫大家。傅申29歲時適逢1965年故宮新館在台北外雙溪落成,經推薦進入書畫處研究,因而有機緣於1968年獲方教授推薦,赴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深造碩、博士學位。學成後曾任華盛頓佛利爾.賽克勒藝術博物館的中國藝術部主任長達12年。教學方面,他曾任教美國耶魯大學,1994年受時任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石守謙之邀,返台任教,在台灣繼續培育中國藝術史專才。 
2018年11月16日至30日,傅申教授與陸蓉之教授的「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在北京故宮武英殿聯展。(陸仲雁提供)
陸仲雁( 2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