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

發射信號,召集漂蕩物靈共探媒介景觀的「Signal Z」展
「SIGNAL Z」的展覽文論裡,策展人莊偉慈提到將以景觀(spectacle)探索當代生活經驗,尤其是關涉某種流動與液...
【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路線圖:從美術班到美術系,在系館與群組之間的當代藝術教養
「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專題的第三篇文章作者張大仁(b.2000)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自美術班時期開始,他便經...
藝術品牌新浪潮:bísút與台灣當代藝術環境的信心漣漪
畫廊的定義不斷地因為經營模式與環境發展而變動,疫情則加劇了改變。特別是近三年來,我們可以看見越來越多的新品牌成立,這些想...
【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8:恍─拒絕領域的另類現象
明與暗、光與影、實與虛,在2022年前後,全球疫事與烏俄戰事交接之際,成為地方展覽的年代留影命題。當代地域藝術界,如何藉...
【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1:垢─覆蓋式的地界佔領
描繪客體的肖像化,使再現的景物既是風景,也成了靜物。傳統的肖像、風景、靜物三類繪畫主題,在當代已成為彼此之間的注腳。「迷...
別無選擇,本当に?─2020台北獎觀察
正如文章開頭伊索寓言的難題,此屆台北獎對於觀眾來說,目睹了以台灣藝術家感知,與形塑的經濟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