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藝術&投資2021年10月號
以結構化思維,引導一座城市美術館從無到有 ——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劉俊蘭談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及館群建制
回溯橫山書藝館的一個特殊之處,在於其設立緣起自活躍的在地書法藝術社群的奔走倡議,自下而上的推動力、以館舍所在地古地名「橫...
一幅巨型的、內省的自畫像 ——策展人馬西米利亞諾.吉奧尼談喬治.康多個展「圖像殿堂」
「圖像殿堂」這一展題取自康多2002年的一幅同名畫作:畫面中的懷孕女子身處某一繪畫展示空間,膝上坐一比例小很多的孩子,帶...
喬治.康多 探索人性矛盾的圖像殿堂
康多1980年代初期崛起於紐約藝壇,40年來不斷通過富含個人魅力和特色的繪畫語言,赤裸裸揭露現代社會的混亂、動盪、偏執與...
如何判讀藝術品的價值(上)
文化藝術範疇非常廣泛,因此當我們在做藝術價值判斷時,會顯得極其繁複。尤其當我們談到現代及當代藝術價值的判斷時,更不如同賞...
後疫情時代的地域分離與商業交融──2021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中的亞洲當代藝術
在全球最具權威性的藝術博覽會中,軍械庫雖然不及巴塞爾(Art Basel)的豪門聲譽和財團投資,也並非像弗里茲藝術博覽會...
與瑪麗.摩爾對談亨利.摩爾──由家族記憶出發的亨利.摩爾掛毯展
無論是否熟悉藝術史,我們都不難認識到作為雕塑家的亨利.摩爾,或是那描繪二戰期間人們避難倫敦地鐵,懾人心魄的素描繪畫。若稍...
【以雕塑之名】產業困境中,當代雕塑的整合經營與創作出路二三種── 專訪胡氏藝術、双方藝廊負責人胡朝聖
胡氏藝術的一個重要業務是參與公部門的公共藝術標案,加上相關的地景藝術節、城市藝術節,為創作包括傳統雕塑、複合媒材裝置在內...
【以雕塑之名】尋找跳脫框架的公共藝術思維──專訪橘園國際藝術策展公司副總經理徐孝貴
談如何追求活絡的雕塑藝術市場,徐孝貴直言其根本的關鍵仍在於良好的創作觀念,作品本身是否吸引人是最重要的基礎。現今,藝術市...
【以雕塑之名】在傳統與當代的交界,與大自然的韻律共在 ──專訪薩璨如與尼古拉.貝杜
長年居住在義大利的雕塑藝術家薩璨如與夫婿、同時也是建築師及藝術家尼古拉.貝杜(Nicolas Bertoux),在義大利...
【以雕塑之名】雕塑的可能性──對談台灣雕塑
是什麼原因,造成台灣未能形成一個明確的雕塑藝術市場?而當材料與創作方式不斷變化,我們不難看到將所有複合媒材、裝置等立體創...
文章導覽
1
2
3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