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一幅巨型的、內省的自畫像 ——策展人馬西米利亞諾.吉奧尼談喬治.康多個展「圖像殿堂」

一幅巨型的、內省的自畫像 ——策展人馬西米利亞諾.吉奧尼談喬治.康多個展「圖像殿堂」

A Large-Scale Reflective Self-Portrait Curator Massimiliano Gioni on George Condo Solo Exhibition “The Picture Gallery”

「圖像殿堂」這一展題取自康多2002年的一幅同名畫作:畫面中的懷孕女子身處某一繪畫展示空間,膝上坐一比例小很多的孩子,帶有典型的康多式卡通面貌。吉奧尼一方面將之與康多創作生涯、乃至整個藝術史中都不斷複現的「憂鬱而哀傷的女性」之母題相聯繫;另一方面,他也認為「圖像殿堂」這一辭藻讓人馬上聯想到承載與傳遞人類文化知識的博物館,也是這次康多個展的本身的一種總結,而肖像畫與雕像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佔據了絕對多數,都暗示著這仿佛一座「想像中的祖先」之象徵性殿堂,在此,我們傾向於透過藝術家幾十年來創作的畫面,追溯自身及自身文化的源頭。

籌備多時的喬治.康多亞洲最大規模回顧展「圖像殿堂」(The Picture Gallery)落腳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這座位於黃浦江西岸原為煤炭裝卸而建的北票碼頭舊址的美術館,其清水混凝土澆灌的巨型館舍建築,同時具備懷舊工業感與未來主義風格。對於紐約新美術館艾德里斯.尼森藝術總監、也曾任2013年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總策展人的馬西米利亞諾.吉奧尼(Massimiliano Gioni)而言,策劃此次康多大展時所思考的重點線索之一,便是在這氣質獨特的空間內找尋到作品與建築之間的張力平衡,而在與知名建築師安娜貝爾.塞多夫(Annabelle Selldorf)的合作下,此次康多個展力求「在一個未來主義風格的城堡內、構造一座圖像殿堂」。展覽橫跨康多1970年代末至今的整個藝術生涯,也包含有尚未展出過的最新創作,如藝術家於今年疫情持續熾盛之時,以不同色調的藍、即興的素描筆觸組織而成的抽象系列「藍調圖像」(Blues Paintings);此外「玩具頭」(Toy Heads)、「美國之翼」(The American Wing)等稍早作品也是第一次完整展現其樣貌。

策展人馬西米利亞諾.吉奧尼。(Courtesy New Museum,攝影/Scott Rudd)

除了國際大型雙、三年展外,吉奧尼也有豐富的藝術家個展策展經驗,發展出接合藝術家創作生涯與藝術史、以及對藝術家創作內在靈魂的深入觀看的策展方法論,相較於側重外部藝術史觀點、一般意義上的回顧展,吉奧尼稱之為一種「內省式」(introspective)的回顧,試圖提供足以深入藝術家創作靈魂的洞察角度。他也試圖在此次喬治.康多的大型個展中展現這種方法。展覽並不完全以編年式、取樣式的概貌作為架構,而是圍繞著康多創作生涯中不同階段的幾個重要「循環系列」(cycles)建立起來─相較於慣常意義中相對封閉的作品集合、或稱「系列」(series),吉奧尼更強調康多在其藝術生涯中屢屢迴返的若干風格母題,對於也具有相當音樂造詣的康多而言,這種循環迴返的節奏也表現出獨特的音樂性,並與自己過去的創作歷程不斷重新連結,也與藝術史產生多重對話。在康多那裡,歷史並非線性的,而是呈現為交織的網絡,每次這樣的迴返也並非對過去的重複,而是再藉由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表達形式展現出來。

吉奧尼以此次展出的幾個近年作品系列為例,說明在康多的創作生涯中所看到的這種「循環」。康多的「黑色圖像」(Black Paintings)最早出現於1980年代尾聲,當時與康多有著深厚同儕情誼的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剛去世沒多久,而象徵著生機與革新的1980年代也行將結束;隨後是在2001年「911事件」的餘燼之中;而最近一次的「黑色圖像」則伴隨著2019年康多的大病初愈而來─每一次朝向「黑色」的復返,都是藝術家感受到危機的時刻。此次在龍美術館的個展中展出的「黑色圖像」系列,也包含有人物被推擠至畫面邊緣、伴以戲劇性線條以及大面積黑色的令人震撼的畫作,吉奧尼也在其中看到了與哥雅(Francisco Goya)晚期的黑色繪畫、與培根(Francis Bacon)作品中幾何結構的對話關係,並且也與前述康多創作中代表性的卡通形象隱秘連結。吉奧尼認為與「黑色圖像」系列共享康多創作之深層悲劇性的,在此次展出的近期作品中,還包含有康多去年在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於美國社會引發的分裂與震璗中創作的油畫棒作品系列,以及被吉奧尼評論為「同時攫住了希望與哀傷時刻、並展現如何從我們尚未脫離的哀傷經驗之中開出美麗的花」的「藍調圖像」系列。吉奧尼期待這些足以表達康多創作靈魂深處的作品,透過某種延續自上個世紀的抽象傳統,與龍美術館的現代主義建築對話,打通超越時間的精神通道。

喬治.康多,《The Picture Gallery》,油彩、畫布,127×142.2×3.2cm,2002。(© George Condo,  攝影/Martin Parsekian)

「圖像殿堂」這一展題取自康多2002年的一幅同名畫作:畫面中的懷孕女子身處某一繪畫展示空間,膝上坐一比例小很多的孩子,帶有典型的康多式卡通面貌。吉奧尼一方面將之與康多創作生涯、乃至整個藝術史中都不斷複現的「憂鬱而哀傷的女性」之母題相聯繫;另一方面,他也認為「圖像殿堂」這一辭藻讓人馬上聯想到承載與傳遞人類文化知識的博物館,也是這次康多個展的本身的一種總結,而肖像畫與雕像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佔據了絕對多數,都暗示著這仿佛一座「想像中的祖先」之象徵性殿堂,在此,我們傾向於透過藝術家幾十年來創作的畫面,追溯自身及自身文化的源頭。

在吉奧尼的期待中,「圖像殿堂」一展不僅是為了那些熟稔藝術史的人們、同時也是為更多並不了解康多作品的大眾而準備的;這呼應了康多作品的魅力─既可回應商業性的藝術市場,也足以讓人在其中看到與古典大師們的對話,以及康多朝向音樂與廣義社會文化所延伸的多重觸角。展覽的深、廣度也透過包含了紙上素描、雕塑等其他創作形式而鋪陳,同樣,也力圖展現出康多在繪畫批判性上的深入及其超群的想像力。吉奧尼強調康多為自1980年代以來重新定義了西方藝術史的藝術家之一,同時,展覽的幅度也讓我們足以跟隨他創作生涯中持續發生的轉變,看到他如何不斷將自己置於新的未知境地、不斷挑戰自身,而藝術史在他的創作中也以不同方式被剪切、甚至顛覆過去的認知,這與我們當下所身處的拼貼式的、共時性的視覺經驗與生活方式產生了呼應。

此次在龍美術館,觀眾穿越每個高大的展間時,都會看到康多親自撰寫的不同開篇語,回想康多曾以「心理立體主義」(psychological cubism)描繪自己的創作,此次展覽也宛若他的一幅巨型而多重的自畫像,包含有他自身、以及他所經驗到的人類生命歷程中的,多如繁星的面龐。

喬治.康多,《Inhuman Being》,油彩、麻布,208.3×213.4cm。(© George Condo, 攝影/Martin Parsekian)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10月號349期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更多今藝術&投資最新消息】

Facebook

嚴瀟瀟(Yan Xiao-Xiao)( 200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