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攝影作為評論】黃亦晨,最後身影之後
即便我們未必能夠同理照片之中最後的身影,但是我們卻能想像作者在這過程之中心裡可能的恐懼。
【小典藏|新鮮事】2021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聯展,影像書寫時代記憶
「在與大鯨遭遇的過程中,會清楚感受到牠們對於周遭事物的好奇」、「臺灣,一直在持續改變世界。」、「離開紐約前,我決定要造訪...
【小典藏|新鮮事】「小鏡頭看見動物大愛」攝影展:因為遇見了狐獴,開始學會了「愛」。
以「聽見非洲的聲音—肯亞生態永續路」奪下2020第四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融媒體類)優等的攝影師狐獴媽媽溫芳玲,將...
「PHOTO ONE’20」:在疫情下向內凝聚本地攝影藝術能量,持續健全有機循環的產業生態
亞太藝術連線自2017年成立,去年起打造的「PHOTO ONE」品牌,面向此一產業中的形形色色的各異組成,對內進行產業培...
【一位編輯的臺灣藝術小史】重新找回靈魂的安寧:郭娟秋的藝術創作路
創作於無形無影中默照生命的展現。創作是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的相逢與映照。創作是過去,現在,未來,生命的脈絡。創作要...
數位輸出業者如何直接支持攝影藝術產業?Avocado闢出新路徑
在Avocado數位微噴輸出中心,一個名為「Platform」的攝影聯展自其於8月底開幕,來訪的便遠不僅是有影像輸出需求...
攝影作品的價值從何而來?
1972年,大衛.希爾(David Octavius Hill)和羅伯特.亞當森(Robert Adamson)在184...
攝影做為一種藝術形式,在藝術市場中面臨的挑戰為何?
將「藝術家」和「攝影師」區分開,就像認為香腸不是食物一樣。──英國概念藝術家基斯.阿納特(Keith Arnatt)
向俗民與環境學習:林國勳的台東攝影
林國勳顯然懂得伯格這個說法隱藏的異義,並以實踐趨近;不只因為他不擺拍、也不後製,更是試圖使攝影本身成為朝向平等的媒介。
【影形力專欄】穿過電影的照片
1980年代初期崛起的「新電影」,可視為展開相關題旨的適切對象。作為正典化的臺灣電影史,新電影的作者列傳耳熟能詳。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