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簡稱TIDF)即將展開2019年全台巡迴之際,由電影導演、編劇、詩人邱剛健(1940-2013)創作於1966年的首部實驗電影《疏離》之拷貝版在佚失52年後重新出土,經由國家電影中心數位修復組以高階技術數位掃描後,將加入去年TIDF重頭戲之一的「台灣切片|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影展單元,於本週末開始的巡迴展時,進行半個世紀後的世界首映,為台灣影史拼上一塊重要拼圖。2月20日於國家電影中心舉辦的特映發表會,也特邀親歷台灣前衛電影浪潮、《劇場》時代的莊靈、張照堂與當代評論家張世倫對談,在影片放映之後,口述還原當年的創作背景與歷史現場,並附以同儕短評,勾勒出邱剛健的創作原點。
「邱剛健的第一部作品《疏離》」TIDF特映發表會,張世倫、張照堂、莊靈及林木材(右至左)映後對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邱剛健於1965年創立《劇場》雜誌,引進西方現代電影與戲劇,為台灣首度翻譯並執導貝克特名劇《等待果陀》;1966年,他赴香港以劇作家身分與楚原、許鞍華、關錦鵬等導演合作,編劇作品有《愛奴》(1972)、《胭脂扣》(1988)、《阮玲玉》(1991)等,多次獲得香港金像獎與金馬獎最佳編劇;也曾執導《唐朝綺麗男》(1985)與《阿嬰》(1990),以其獨特的「情性」、「異色」風格著稱。蘇匯宇2018年新作《唐朝綺麗男(邱剛健,1985)》即為在邱剛健原作基礎上的復返之作。
邱剛健《疏離》劇照。(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邱剛健《疏離》劇照。(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邱剛健的這部7分鐘的影像首作《疏離》創作於1966年,7小時的拍攝過程中不乏現場即興創作,以散文式蒙太奇串連一系列充滿象徵意味的詩性畫面,同時深植文學性與劇場性於其間:匍行的毛毛蟲、半裸男子在窗前隱晦自瀆、馬路上離奇的車禍、不斷回放的死亡瞬間,穿插以簡短而富含意味的詩句字卡,最後以11張不同人做出釘十字架動作的照片作結。
邱剛健《疏離》劇照。(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這部影片與莊靈的《延》、黃華成的《原》(佚失)和《現代の知性の人氣の花嫁》(佚失)一起,共組1966年2月18日於台北天主教耕莘文教院舉辦的「《劇場》第一次發表會」。然而在那台灣最早的另類電影公開放映前,耕莘文教院負責人傅良圃神父認為邱剛健這部《疏離》內容涉及自瀆,因而不宜公映,僅有極少數人一賭完整放映。其後,《疏離》的劇照、劇本、註腳則刊於《劇場》雜誌第5期(1966),封面也採用《疏離》劇照,並標註「邱剛健的第一部作品」。
邱剛健《疏離》劇照。(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映後座談中,莊靈與張照堂回憶當年邱剛健創製《疏離》時的背景、軼事,以及未能如預期進行的第一次放映情況,稱《疏離》為當時台灣最具前衛精神的影片。TIDF策展人林木材與張世倫也介紹了重新發現這部影片拷貝的完整經過,曾一度思考遠至香港、北京等地追尋,透過爬梳邱剛健當年的書信、專訪紀錄等不同史料文本,逐步釐清《疏離》是以16mm、而非原本認為的8mm膠片拍攝,最終發現這枚原以為散落在外的拷貝,恰塵封於國家電影中心的庫房中。張世倫也在座談中朗讀其蒐集而來的邱剛健書信片斷,更加豐富了一位才華橫溢、性情率直的藝術家形象。
「邱剛健的第一部作品《疏離》」TIDF特映發表會,TIDF策展人林木材開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2019 TIDF巡迴展】
02.23 – 03.03 台中|大墩文化中心
03.16 – 03.31 彰化|彰化縣立圖書館
04.26 – 04.28 屏東|中影屏東影城
05.17 – 05.19 花蓮
05.31 – 06.02 台東|秀泰影城
【2019 TIDF巡迴展】衛星城市
03.01-03.31|桃園光影電影館
03.05-04.02|新竹清大藝術中心
03.29|舊金山實驗電影院
4月|香港浸會大學
04.23-04.27|新北市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
05.04-06.01|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5月|高雄市電影館
05.05 、 05.25|澎湖風向空間(陸續公布)
邱剛健《疏離》劇照。(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6篇 )追蹤作者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