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想像的轉譯與再現
「1960年代」單元的影片透過直接的視覺力量,再現了當時的影像視野,繪製了一整代先鋒藝術創作者的群體肖像和集體想像。更甚者,針對1960年代台灣前衛藝術運動的開展提供了記錄、轉譯、再造(重返或搬演)的三重文本,透過四部分屬不同時代、卻皆指向1960年代先鋒創作的影片直接傳遞出來:《現代詩展/1966》(張照堂,1966)、《實驗002(座談會側拍)》(黃華成,1994)以及《先知》(蘇育賢,2016)和《石膏鑼》(蘇育賢,2017)。層層疊加的互文性,重構的是一種基於記憶與精神追求的跨域行動。賴瑛瑛曾為1960年代複合藝術歸納出三大「科際整合」方向:「一為現代詩的結合運動;二為參與現代劇場、電影的實驗推廣;三是落實於生活現實的美術設計運動」(註),這也恰是TIDF此一單元展映影片所形塑出的人文、創作樣貌。甚至在《實驗002(座談會側拍)》中,可見黃華成本人1994年在電影資料館放映現已佚失的《實驗002》,並轉述、還原其1967年在國軍文藝中心的展映情形,頗具「劇場式影像裝置」之先鋒性、草創性,也恰好回應了1960年代魅力獨具的跨域式文化場域,並且這種「跨域」並不僅僅關乎媒材和形式實驗,更多地在一個顛覆性的精神層面上得以實現。
然而尚處戒嚴時代,整體社會的封閉與禁錮,還是讓這一批擁有豐沛能量和實驗精神的年輕人難以自由施展。賴瑛瑛也曾援引陳耀圻,以此解釋台灣的創作短片為何在後《劇場》時代陷入一段時間的停滯。有趣的是,這種無疑是苦悶的時代基調,卻透過此單元最為青春盎然的影片《上山》(陳耀圻,1966)流露出來。《上山》有著酷似法國「新浪潮」的剪輯與音畫質感,並以不同版本的一曲《加州夢》(California Dreamin’)串聯起三位藝專學生(黃永松、牟敦芾與黃貴蓉)在無奈現實與藝術抱負交織中一段遊山之旅。《加州夢》、《上山》,似與同時代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及運動思潮彼此遙相呼應,共同映射於一個時代的美學成就中(TIDF回顧1960年代台灣先鋒影像的同時,法國也正以展覽、演出、工作坊、研討會等多元形式紀念「六八學運」)。
陳燿圻1966作品《上山》劇照。(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批台灣藝術先鋒中間,一手的西方文藝資源(電影、戲劇等)與理論資源(多為外文文本的多重轉譯)實則罕見(在美國接受影像教育的陳耀圻則為少數例外),他們用於自身藝術實驗、再從那貧瘠中生出豐富來的,更多地是一種源自集體想像的轉譯與再造,存在著先鋒的時代精神,然與其一體兩面的「時代視差」也不容忽視。在將他們當年創作的影像以重映形式進行活化的同時,在TIDF作為一種影像展映之「載體」、受限於其事件時間性的前提下,在回憶往事的「同學會」之後,我們對那個年代的「想像式前衛」,也不再僅僅停留於想像中了;更進一步,聯想到當年《劇場》以「作者論專輯」作結(第9期、也是最後一期),但就「作者論」(politique des auteurs)這一源自法國的新鮮(在當時而言)論述,與這一批創作者自身的論述視野和影像實驗究竟有怎樣的關聯?在這樣的方向上,更多未竟之務尚待深入。
註1 賴瑛瑛,《台灣前衛:六零年代複合藝術》,台北:遠流,2003,頁80。
註2 同上,頁87。
在各路影展多如牛毛的當代台灣,如何從中凸顯自身?竊以為,若是拋開主題為重的結構性窠臼,可從一個方向上,端看這個影展是否可以、乃至如何得以形塑對電影/影像的反思,以及透過節目策劃與編排、活動籌辦中的巧思,來搭建起與觀眾在影展之社會意義層面上的深層互動,甚至於,能否為教育、研究工作貢獻力量。與其說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以下簡稱「TIDF」)的重點是在「紀錄片」,毋寧說是以一種「紀錄的精神」來看待影像,對「紀錄片是什麼」採取開放的態度。今年TIDF的一大價值,體現在「台灣切片|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單元(以下簡稱「1960年代」單元)之中。
兩年前,TIDF就曾推出「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這一集合了影像史與時代精神的回顧單元;今年TIDF則將此一「考據」思路推向更遠的過去,聚焦於「1960年代」單元所集結的「看不見」的前衛影像。這一單元位列TIDF「台灣切片」的脈絡中,實則以《劇場》這份僅存三年(1965-1967)、共出版9期的先鋒刊物為線索,以之作為一種時代座標,地毯式搜尋包括黃華成、邱剛健、陳耀圻、莊靈、張照堂、韓湘寧、黃永松在內的《劇場》直接參與者與同行者當時所創製的先鋒電影。如果說《劇場》雜誌幾十年間不斷成為研究者回返的文化視域之代表,此次TIDF耗費一年半時間得以尋獲、修復以至呈現於大銀幕的十幾部影片,可謂是為過去不斷透過當事者訪問、史料爬梳與論述搭建起來的歷史,建立起值得欣喜的一份片單;加上這份片單還另外包含的15部已佚之作,無疑為有心研究者做了指南式的初步田野勘察工作。對「先鋒」的類似考據工作,也可見於本屆TIDF的另一單元「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
朝向一種集體想像的「作者論」
Tags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0篇 )追蹤作者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