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9年空總C-LAB年度計畫公布——以未來社會.亞洲妖鬼.全景劇場持續探問文化實驗潛能

2019年空總C-LAB年度計畫公布——以未來社會.亞洲妖鬼.全景劇場持續探問文化實驗潛能

自2018年8月18日正式啟動的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上路至今已有半年,期間陸續推出展演、講座、影展等各項活動,也正式加入文化部的「東西向文化創新廊帶」,今年更期望能透過文化部、科技部和經濟部的跨部會合作,確立以藝術、科技 、社會為三大發展面向。而2019年的年度計畫,將以未來社會、亞洲妖鬼、全景劇場等複合面向持續探問文化實驗平台的潛能。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簡稱C-LAB)自2018年8月18日正式啟動公共建設規劃至今已有半年,陸續完成探討歷史紋理和藝術創造的「時間另類指南」展覽、「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展覽和「影像的削去法」影展等活動。而C-LAB也正式加入文化部的「東西向文化創新廊帶」,今年更期望能透過文化部、科技部和經濟部的跨部會合作,確立以藝術、科技 、社會為三大發展面向,分別建構「當代藝術」、「音像媒體」、「社會創新」等三大實驗平台。
C-LAB舉辦2018年CREATORS開放工作室。(©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去年底C-LAB與法國龐畢度聲響暨音樂研究中心(IRCAM)、104藝術中心(104 Cent Quatre Paris)分別簽署合作意向書,計畫進行長期的交流合作。而邁入2019年,C-LAB執行長賴香伶指出將以「國際創意平台」計畫,進一步擴大串聯德、法、韓、荷、美等國家之跨領域實驗機構,包含上半年將邀請國際知名的文化實驗樞紐荷蘭阿姆斯特丹測量公會實驗室共同合作,同時正和美國紐約的「Performa藝術節」、韓國亞洲文化殿堂(Asia Culture Center)、光州雙年展(Gwangju Biennale)、德國實驗建築團隊空間實驗室(Raumlabor)等的合作方案,期能透過人員互訪、共製展演映節目、藝術家及專業工作者進駐、實踐行動和國際論壇等方式,深化並整合彼此研究與藝術發展成果,進行國際推廣,建構交流平台。賴香伶也重點介紹今年C-LAB的重要年度計畫,包括:
2019 台灣文博會——文化大學堂
回應文化部以台北「首都鐵道產業廊道」線上多樣的產業歷史空間,反轉成為台北東西向文化創新廊帶軸線之目標。C-LAB將與「2019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簡稱台灣文博會)串聯,預計邀請專業團隊,針對本場域之空間與歷史脈絡進行發想,從多元討論及思辨學習之會場為題,提出該區之主題策展與內容,藉以多種如展覽、表演、論壇、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形式,引導觀眾認識及思考該場域的相關文化議題。
C-LAB與104藝術中心(104 Cent Quatre Paris)簽署合作意向書,計畫進行長期的交流合作。(©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104藝術中心(104 Cent Quatre Paris)成員參訪C-LAB 。(©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文化實驗嘉年華
C-LAB與Waag Society合作,串連歐洲與東亞幾個橫跨文化、科技與社會的跨領域實驗室進行分享、交流與討論,聚焦於生物藝術、媒體實驗與循環城市等方向,並引入公眾科學(citizen science)的視野。活動將包括工作坊、論壇、市集、演出等,除了將當代歐洲文化實驗室的視野與方法學帶給本地參與者,也將串連東亞與台灣的實驗室組織與歐洲對話。
法國龐畢度聲響暨音樂研究中心(IRCAM)論壇混聲集會現場。(©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亞洲妖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
此展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合作,除了部分延續該館2018年「魔幻鯤島.妖鬼奇譚」台灣鬼怪文學特展所的妖鬼論述與分類架構外,將更進一步跨出台灣的鬼怪文學範疇,與亞洲妖怪進行對話。藉由當代藝術和文化科技的手法,突顯劇場性、展演性、影像性、音樂性效果,針對性別、國族、精神地理學的歷史創傷,提出「創傷幻化為妖魔」這個古老又嶄新的體驗觀點。
妖怪國際對談現場一景。(©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全景劇場
延續2018年C-LAB與數位藝術基金會共同企畫的共學平台「松學校:全景表演工作坊」,探索以全景攝影及VR技術應用至劇場表演的領域。自去年公開徵選的兩組表演團隊中,選擇「舞影工作室」團隊以「漸凍人」主題之提案,於今年實現。此舞蹈製作將結合沉浸式劇場、全景攝影及VR虛擬實境,並與「漸凍人協會」合作。
ET@T在地實驗,Archive-or-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於C-LAB。(© 在地實驗ET@T)
年度主題展:「複式」、「污痕」與「循環」
今年年度主題將以「城市」開展,構思以時代發展和文化實驗作為研究題旨,並由研究、展演、和文化行動所組成的複合性計畫。期能透過「複式」、「污痕」與「循環」等面向,梳理現代城市的建構歷程,檢視過往文化的發展脈絡和演化歷史,並前瞻未來城市生活的演進可能。
黃偉軒《沉浸式逝去影像考古計畫》。(黃偉軒提供)
以軟帶硬與跨部會的執行挑戰
文化部政務次長與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丁曉菁,也於年度計畫記者會上表示,文化部接管C-LAB有幾個挑戰同時進行,造成團隊的壓力和執行難度高很多的原因在於「園區邊要活化,邊要提出發展藍圖」,以軟帶硬會凝聚出來不是只是建築自己獨自想像的空間使用,但過程的難度和挑戰會很高,包括參與藝術家進場很多硬體都不是那麼完備,目前是以一個共同發想場域需求的階段。
但丁曉菁也認為,因為C-LAB這項計畫也是目前文化部相關計畫中最新穎的一項計畫。這件事情的溝通需要台灣社會的耐心回應,但在協助國家文化施政的經驗中,她認為這個耐心是有其價值的,「更何況這個計畫跨很多部會,有文化部、經濟部、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等,我相信我們一步一步往前邁進,累積的能量會很強。」
C-LAB舉辦2018年CREATORS迎新會。(©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政府登高拉抬社會研發創新力的能見度
丁曉菁也解釋為何要以政府的高度來發動文化實驗與創新,她認為台灣一般企業的研發費用很高,台灣的中小企業光是存活就很辛苦,C-LAB的計畫反而是讓研發費用由政府這邊來支持,並透過政府登高一呼後,創作端與技術端彼此的能見度會增高,並共同學習合作,尋求不同技術的媒合與推廣的平台,將創造與內容的能量與末端的技術應用端結合,也是政府未來擴大藝術內容產業推廣的平台之一。
C-LAB於去年底舉辦區塊鏈國際論壇 。(©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強化文化實驗與創新的民眾溝通
丁曉菁並重申C-LAB從台灣當代工業生產到現今創新廊帶的意義,她也提出一般大眾與進駐者聽到文化實驗場,總問「你們到底要實驗什麼?」過去年一整年,文化部與C-LAB團隊,透過政策的論述與公共建設計畫的提出,在空間和軟體思維上有了基本的雛形,下個階段就是要著力與媒體、一般大眾溝通文化實驗與創新的價值。
法國龐畢度聲響暨音樂研究中心(IRCAM)論壇混聲集會現場。(©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回顧過去一年來,丁曉菁自己感受到台灣當代藝術的精彩,但非常多議題的回應和能量只能在某一個圈子引起很大的關注,而C-LAB成立平台,就是在思考這些能量能不能深入走進其他社會領域,跨出另外一個領域的擴散,這件事情是牽涉到溝通。「當藝術家提出他們的見解和解決方式,這些想法從文化、社會、科技帶動社會翻新的能量,這是我們期待的,也是爭取成立當代文化實驗場的意義,呈現台灣在國際社會扮演公民角色的推動力。」她強調藝術永遠是社會最敏銳的感受器,尤其是對當代議題的叩問,另全球目前相關的文化實驗機構,並沒有一個從政府部會中「部」的高度來推廣的機構,比較多是從民間社團開始,台灣在文化實驗的路徑與起點不同有好有壞,但她認為我們要善用路徑不同的優勢。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