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紐約十年功‧看路由如何深耕藝術

紐約十年功‧看路由如何深耕藝術

近幾年,台灣藝術圈的新畫廊如雨後春筍冒出來,坐落於新生南路附近,金山南路與仁愛路巷弄間的路由藝術,去年六月成立…
近幾年,台灣藝術圈的新畫廊如雨後春筍冒出來,坐落於新生南路附近,金山南路與仁愛路巷弄間的路由藝術,去年六月成立至今剛滿週年。令人驚訝的是,雖然是剛起步的年輕藝廊,短短一年內,舉辦的展覽數量與品質卻是令人刮目相看。
舉例來說,去年六月的開幕聯展展出的一件大型裝置是美國藝術家Petah Coyne的作品《佛陀之子》,今年十月底亦將推出近年走紅的英國女性藝術家Rose Wylie個展,兩位國際知名藝術家皆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參展藝術家。今年三月底,路由藝術也首度舉辦德國當代抽象藝術家彼德.辛默曼(Peter Zimmermann)個展,藝術家也難得在台現身,在各大藝博皆能見到其作,他的作品調和了科技的理性與生命的感性,是辛默曼作品令藏家愛不釋手的原因之一。
路由藝術負責人Nunu。(攝影/陳意華)
旅居紐約十幾年的洪緹婕,是路由藝術負責人,大家都叫她Nunu。大學唸傳媒,畢業後進入公關公司,工作一年後到紐約進修語言,意外地踏進藝術產業。Nunu當時在公關公司負責運動廠牌,有一年麥可喬登來台打球,由她負責招待,難得與偶像面對面的她竟然連一句英文也說不上來,這次打擊讓她下定決心辭掉工作,拿出全部存款到紐約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語言進修,可是沒想到一待,就是十年。
Nunu在紐約期間,先在一家建築師事務所協助整理藝術藏品,後來遇上從事二手市場買賣的俄羅斯老太太,在老太太身邊的耳濡目染下Nunu也學會如何從畫框年代辨識已逝藝術家作品真偽,二手買賣本領為她賺進了第一桶金,成為日後創業的資本。不過對她而言,經營藝廊最基本的眼力培養,還是因為長年泡在紐約的藝術環境裡。Nunu在紐約逛畫廊成癮,最為知名便是雀可喜藝術區,「看畫展,變得很自然,有開幕,就去看一下,那裡,至少有兩千五百家藝廊。」紐約對她的影響非常大,她笑著說:「紐約是當代藝術的舞台,全世界最好和最爛都在那裡!」
7月4日展出羅馬尼亞等藝術家聯展「後天的身體圖像」。(攝影/陳意華)
畫廊與藝術家的關係:默契是關鍵
路由藝術以代理歐美各大美術館的藝術家,以及台灣、東南亞、東北亞中生代創作者為主,其中已成名藝術家多獲得歐美重要美術館與機構所肯定,此外挖掘新血與培養具潛力藝術家也是其經營重點。目前已合作的藝術家包括:Petah Coyne、Rose Wylie、Rodney Dickson、印尼藝術家Endira Julianda ,以及台灣藝術家謝怡如、許哲瑜等。
Nunu認為與藝術家的合作方式最重要的是「默契」,即便是簽約了,與藝術家若缺乏互信,一定會反映在作品的質量上。她說:「全世界沒有像台灣還付薪水給藝術家。這真是誤會一場。紐約很多老藝廊,沒有和藝術家簽獨家代理,對他們而言,合作的關鍵是默契,行諸於文沒有用,因為律師很好找。一拍不合,合約就交給律師。」
Nunu在新加坡認識德國當代抽象藝術家彼德.辛默曼(Peter Zimmermann),今年三月舉辦個展,是首位將辛默曼的作品引薦到台灣的畫廊。(攝影/陳意華)
「默契最重要,默契培養來自雙方,身為藝廊老闆要讓藝術家知道,藝廊不是只有賣作品而已。我不會告訴藝術家要畫什麼,除了賣作品外,我會盡量希望一年的個展他們就能養活自己。安排藝術家的作品要放在誰的倉庫,如何做好倉儲管理、保險等事務才是重點。」
對路由藝術而言,藝廊必須展現誠意,為藝術家規畫他的路線,但這個路線並非是藝術家創作的方向與內涵,而是畫廊要如何幫藝術家promote作品,藝術家適合去哪裡駐村,如何申請、撰寫計畫書,以及與哪些藝廊進行交流等。或許對她而言,藝廊永遠在思考,「藝術家在個展之後,我的下一個動作是什麼」,這才是回饋藝術家最好的方式之一。例如,九月底將與北美館同步展出的台灣藝術家許哲瑜,路由藝術也正與一家在紐約評價很高,以錄像為主的藝廊討論合作的可能。對Nunu而言,賣作品是最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安排藝術家進入美術館辦展,為藝術家的展覽經歷,再添一筆有價值的背書。
2014年六月成立的路由藝術,首場展覽即邀請到今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美國藝術家Petah Coyne的大型裝置作品《佛陀之子》。
但若少了合約約束,其他畫廊找上門該如何看待?Nunu認為,當藝廊展現專業的一面,為藝術家作好行銷包裝與未來發展路線時,藝術家也應該提出自己的誠意。與母藝廊商討,對藝術家的好處是,母藝廊就像是藝術家的經紀人,能夠為藝術家爭取最有利的條件。不過她也強調:「現在是全球化社會,已經不能獨占一位藝術家。我們會一起討論、分析什麼是最好的方法,如果藝術家的高度已經不是我能做到的狀態,我就會放手,這點很重要。」
對於藝術品有獨到的眼光,Nunu挖掘年輕藝術家的決心也是不容小覷,直言不諱的她,只要有好的展覽和值得的藝術家,她必定親自拜訪。例如,今年八月中在畫廊展出的英國藝術家Maya Hewitt(瑪雅.海薇)就是其中一位。當時在香港巴塞爾看到Maya的作品,令她為之驚豔,後來寫了幾封邀請藝術家辦展,總是石沉大海,最後Nunu按耐不住,寫了最一封信告訴藝術家即將去英國一趟,收到信後Maya即刻回覆。而當初一直未收到回覆的答案也揭曉,主因是藝術家太害羞了,所幸在Nunu展現行動後奏效,也才開啟雙方合作的契機。此展在8月16日於藝廊展出「瑪雅.海薇:世界的另一端」(Maya Hewitt:The Other Side),對多元文化擁有敏銳的觀察力的Maya Hewitt,在苗栗蘆竹湳社區記錄下與當地居民相處近一個月的觀察,展現蘆竹湳的人文風景地貌。
藝術家謝怡如與紐約藝術家Rodney Dickson之作(右)。(攝影/陳意華)
教育阻礙當代藝術的欣賞
成立藝廊一年多,與台灣愛好藝術者接觸過程中發現,台灣缺乏美學教育,更缺乏當代藝術的鑑賞機會,因此論及文化藝術永遠只能是「紙上談兵」,永遠只能束之高閣,無法普及大眾。對於在紐約待了十年的Nunu而言,這種體認更加深刻。確實是,我們在欣賞藝術需要多一點感受,多一點思考,多一點想像,多一點不那麼唯物的浪漫。
Nunu與台灣觀眾接觸時,經常遇到的反應是:「我喜歡,可是我又不懂,很好啊。」她觀察到台灣收藏者對於「探索」藝術的習慣比較缺乏,常常因為不懂就放棄了。對台灣的觀眾而言,進入下一步是有障礙的,因為大家沒有習慣去探索。她認為:「當你願意,讓自己接受看這件品,只要有一件是感興趣的,被吸引的,那麼下一個做法應該是『我想知道她在做什麼,為什麼?』」其實,當代藝術比現代藝術更容易理解。「說真的,當代藝術真的比較好懂。如果你今天去看莫內,看陰影、光影……,反而比較難講,很難看得懂和解釋的清楚。」她分析道:「其實,很多人覺得莫內的東西好,是因為大家都說好。但真的嗎?很多人並不真的理解到作品本身的價值,如畢卡索也是。但是,當代藝術容易親近,是因為議題與我們身旁事物很貼近。」
來自新加坡的收藏家。
舉例來說,紐約藝術家Rodney Dickson的作品和戰爭有關,作品充滿不舒適和憤怒,這全是來自於藝術家對戰爭的詮釋,看似抽象難以理解,但若用「探索」的心情去感受它,就能發現創作時內心的憤怒,因為戰爭(越戰)讓不少人變成畸形兒,而他在創作時的神情和身體的律動,那種要把油彩潑到畫板上的律動,觀者就能體會到作品一點點不舒適,和背後的強大壓力是其來有自的。「那麼,面對這樣不舒服的作品,你(觀者)願意讓自己去探索,去理解背後的成因?」Nunu反問。
對於多元文化擁有敏銳觀察力的瑪雅.海薇,在苗栗蘆竹湳社區記錄與當地居民相處近一個月的觀察,展現蘆竹湳的人文風景地貌。瑪雅與蘆竹湳小朋友合影。
藝術收藏:收藏就像談戀愛
長年與歐美關係密切的Nunu,目前的藏家族群五成比例來自於國外藏家,其餘則是台灣藏家,其中不乏企業界的年輕二代。以她的觀察,這群深具潛力的企業第二代,因為在國外接受西方教育,比較容易理解與欣賞西方的藝術,對他們而言,幾十萬的作品價格是可以接受的。Nunu與藏家的互動是建立在專業上。雖然是藏家諮詢的專業顧問,但她不會24小時隨伺在側,而是透過對客戶的品味與喜好充分掌握與深度理解,以便提供藏家有效的訊息,來建立互信與專業。她認為,藝術品的收藏是一種私密的行為,她與藏家保持距離,因為收藏作品絕對不能強求。「收藏,是很私密的,千萬不要去引導藏家。收藏,沒有道理,就和談戀愛一樣。也許這輩子都不會懂,但你這輩子都被它吸引。」
菲律賓知名歌手Rico Blanco與謝怡如作品合影。
除了舉辦個展外,路由藝術也會參與海外藝博,其中對東南亞藝博也有不同的觀察。她更大膽地說出:「台灣藏家量已經爆表。」所以對她而言,不管是面對藏家或藝術家,都應抱持著不強求的心態。由於過去曾在新加坡待過一段時間,閒暇之餘,她經常往返於東南亞各地的藝博會,她在參加菲律賓藝博過程中發現,當地的買氣很旺,甚至連當地的前十大的富豪都會來買作品,例如,帶去的台灣藝術家謝怡如之作,約八到十件,皆已售罄,其中還有菲律賓的知名歌手Rico Blanco也十分喜歡其作。
瑪雅.海薇首度來台舉辦展覽,開幕會人潮絡繹不絕。
今年路由藝術雖然未能參與台北藝博,不過在藝博會期間也將大規模舉辦英國素人藝術家Rose Wylie個展,是路由藝術今年具指標性展覽之一。80多歲的英國老奶奶Rose Wylie,宛如「兒童畫」的作品吹進英國藝術圈,在英國泰德美術館舉辦個展,受到學術與市場的熱切關注,而這場展覽中也將推出藝術家紀錄片,由英國紀錄片導演拍攝,全球首映。
成立一年多的路由藝術,參展的藝術家個個有來歷,展現了對歐美與東南亞藝術的熟稔,Nunu在紐約長達數十年,端上場場精彩的國際藝術家之作,成為台灣藝術圈另一備受期待的新興畫廊。
陳意華( 1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