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畫是香港藝術館四大核心館藏之一,建基於最早入藏的歷史繪畫和照片捐贈,及館方後續收藏有關珠江三角洲歷史的畫作,形成今天頗具規模的外銷藝術館藏。外銷藝術的盛衰與中西貿易關係緊緊相連,從1757至1842年,廣州作為一口通商政策下唯一開放的對外貿易港口,見證中國外銷藝術的全盛時期。香港藝術館展覽「廣州購物誌─18至19世紀外銷藝術」介紹昔日洋人眼中盛極一時的廣州購物天堂,精選出百多件不同種類的外銷藝術珍品,並以動畫重塑旅粵洋人的購物體驗,讓觀眾開展一段充滿歷史和藝術氣息的櫥窗購物之旅。
展覽以描繪廣州商港的風景畫作序,展現了十三行商館區的繁華景象和特色。《廣州商館》可見沿珠江河岸橫列著一排整齊的西式建築物,就是行商租給外商、於貿易期間作商住用途的商館,一般為兩或三層高,門前則飄揚着當時駐居商人國籍的旗幟。不少旅粵畫家都會把廣場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例如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1774-1852)的素描作品,可見當時經碼頭來往商館區的商人駱驛不絕,吸引了挑夫和小販到廣場做小生意,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處攤商,非常熱鬧。
對於外商來說,購物除了是貿易工作的一部分,亦是重要的日常消遣。策展團隊參考旅粵洋人的遊記和歷史藏畫,歸納18、19世紀廣州商館區的特色,並邀請香港本地創作團隊崔氏兄弟在展廳入口前方設計一條以動畫模擬的十三行購物街,由生動的商店主人引導觀眾穿過兩旁的動畫商店,繼而步入展區。觀眾猶如置身於濃縮的商店街,體驗到19世紀廣州商館區的洋人享受目不暇接的購物樂趣。
風靡女士們的廣作摺扇
摺扇自15世紀末傳入歐洲後,逐漸大行其道,名媛淑女手執一把精緻而具東方韻味的扇子更是西方社交舞會常見的景象。在眾多摺扇中,《彩繪廣州、澳門及香港風貌摺扇》的羽毛圍邊最惹人注目。更有趣的是,其雙面設計風格不一:扇子正面由左至右繪有廣州商館外貌、澳門南灣景致及開埠不久後香港島沿岸景色;另一面則描繪清裝人物及園林場景,人物臉部均貼有象牙片,仔細看下微微凸起。兩者風格分別源自中西藝術傳統,畫法雖截然不同,但同樣對細節刻劃入微,具異曲同工之妙。
另一把《牙雕花卉紋摺扇》是被稱為「卜瑞斯扇」(Brisé fans)的西方扇型,為流行時間最久的廣作外銷扇樣式之一。卜瑞斯扇不像中式扇製法在扇骨上糊上扇面,而是以絲帶串連扇骨,使扇骨展開時相疊而成扇面。此扇以象牙薄片製成,每檔扇骨以垂直牙絲補地,再雕滿纏枝花卉紋。扇的中央有一盾形開光,內刻花體字母,應為扇子主人的姓名簡稱。然而,由於清廷禁止西方女性踏足商館區,如此受女士們歡迎的時尚配件只能委託商人代購。
客製化的外銷瓷器
為了迎合西方市場的需要,出現了不同功能特點的外銷瓷,以滿足歐美顧客的品味及生活需求。最備受推崇的紋章瓷,通常由皇室貴族、公司、市鎮議會、團體、組織訂製,將象徵自己身分的徽章圖案燒製於訂造的瓷器上,例如《描金粉彩飾家族紋章套裝茶具》,每件器具上皆飾以英國保士衛家族紋章和格言「VRAYE FOY」。紋章瓷比一般標準餐具昂貴十倍,以18世紀初的價格為例,一整套紋章餐具運往英格蘭,需要合共100英鎊的運費和關稅,相當於今日約1萬7200元美金。縱使價格不菲,歐洲貴族仍會透過船長和大班們在廣州督辦,並成套大量訂製。
廣州購物誌─18至19世紀外銷藝術
展期│2022.05.20-2023.07
地點│香港藝術館
(完整圖文請見《典藏.古美術》第359期8月號〈廣州購物誌──香港藝術館「18至19世紀外銷藝術」展〉,作者:林向盛(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