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評論的「挑戰」

【評論的「挑戰」】不說再見,如果藝評還有明天:王聖閎談藝評與編輯的第一現場(下)
「屬於台灣在地的理論該如何產生?」王聖閎近年思考理論內生式的可能性,其中一個方向的答案是「要從作品裡找」。他認為評論者有...
【評論的「挑戰」】留下來,與離開的人:王聖閎談藝評與編輯的第一現場(上)
「屬於自己的評論語言為何?」藝術評論總是在梳理藝術家創作中比較創造性的一面,藝術家當然可以反問評論者「在你文字中比較具創...
【評論的「挑戰」】成為庖丁:觀察式書寫與新時/世代藝評人的評論戰鬥
上下世代的評論意識,是從「改裝」到「組裝」的過程。過去「台灣評論」的主體焦慮、知識焦慮,現在都變成是「台灣評論人」的主體...
【評論的「挑戰」】如何顧問?怎麼構作?戲劇顧問的工作樣態
近三年來,台灣觀眾極可能在表演的節目單上,注意到一個新職稱「戲劇顧問」。當今台灣大多數的戲劇顧問皆非受構作學程訓練而來,...
【評論的「挑戰」】我們真有(需)要培育評論人嗎?劇評人養成與高等教育
「戲劇顧問」組這樣的設置是否造成劇評人的挑戰?是,也不是。但這個事件發生的偶然,以及尚未對焦的想像,突顯的是:劇評人自身...
【評論的「挑戰」】中間的位置:表演藝術機構化生產下的評論
若有朝一日評論真進入機構、面對機構化,是否就會轉換生產位置,成為機構的代言?或是轉換另一個問法:戲劇顧問是否是一種評論?...
【專題】評論的「挑戰」
評論行為從一種寫作、紀錄,到成為對話的開端,甚至在不同層面與程度上,回頭賦予作品意義、重新定義了創作與社會的公共關係。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