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演
藝術展演
Taipei Biennial 2023 台北雙年展「小世界」:策展團隊談「小」作為找尋集體智慧的方法
不讓雙年展成為國際當紅思潮的打擊練習場,而是透過藝術家與環境的緊密相處,進而決定雙年展的樣貌。「小」作為方法,常常會被人...
人類智庫的誕生:西方教宗與東方皇帝藏書大解密
在沒有網路和硬碟的時代,書籍是記錄人類知識最重要的載體。圖書館作為收集、典藏、分類編目珍貴書籍或文獻的機構,是保存人類文...
紀念教宗方濟各就職十週年,駐教廷大使李世明攜手藝術家曾英棟舉辦《五餅二魚》展覽作為禮獻
本(3)月13日是教宗方濟各就職十週年,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館特別舉辦《五餅二魚》展覽,邀請藝術家曾英棟的27件藝術品進駐...
琳瑯山閣誰人知,諸羅歷史今何在?—談陳漢聲「第九景(聽其自由)」
陳漢聲個展「第九景(聽其自由)」以標本式取樣影像的作法,除了呈現往昔的嘉義八景之外,還包括貫穿該展的主角張李德和曾經的居...
2022臺北美術獎評論:不須急著否定過去,也不急著許諾烏托邦地座標當代
當代視覺藝術創作在複媒與多媒體裝置作品格式衍生的困局,在於它重蹈了某種「作者電影」或「作者劇場」甚至是「名家建築師」的覆...
單一材質如何策展?關於「透明大百科 Glasspedia」的考現、轉譯、開源
去年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以「透明大百科 Glasspedia」為題,以新竹公園為主場,展開聚焦「玻璃」的慶典,包括展覽、...
愉悅的踰越:法蘭西斯.艾利斯的稚氣地緣政治遊戲
文化人類學家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通過其知名的著作《遊戲的人》(Homo Ludens)進行了一...
走進城市中的藝術亮點,東區「藝廊響應」輝映2023台北燈會
2023年在台北市舉辦的「光源台北」台灣燈會活動,在胡氏藝術的策劃下號召東區商圈的六家藝廊聯手參與「藝廊響應」活動,於燈...
搬演結構的難題《母親》
現在幾乎沒有哪一位認真的學者會在「共時」與「歷時」擇一而論,我們都知道結構和發展、社會與歷史就算彼此不同,仍然構成一個統...
回望幕起之時,東南亞藝術先鋒的不朽身影:厲蔚閣首現「風景這邊獨好:新加坡及越南現代繪畫」
厲蔚閣亞洲(LGDR & Wei)於香港空間舉辦的「風景這邊獨好:新加坡及越南現代繪畫」,透過學術與歷史軸線的梳理,呈現...
文章導覽
1
...
54
55
56
57
58
...
135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