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牧青
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特約主筆
「光之書寫」如何翻轉國美館展演能量?林志明談公眾藝術策展和光環境園區的共榮關係
從「辦展不辦節」到「辦展也辦節」,美術館在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又是如何?年節前夕率先登場的「2020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光之...
光環境進化中「燈節2.0時代」—— 2020臺灣燈會的藝術導入預覽與簡評
今年在臺中后里森林、后里馬場、文心森林三大園區園區的臺灣燈會,便強調「五個面向」的改變,這樣成果展現,等待與民眾溝通交流...
【名人帶看特別版】連俞涵:創作的不可預期、難以複製、荒謬,正反映生命和真實
新一代知名女演員連俞涵對於藝術展覽熱愛之滿溢,也相當稀有,她常在工作之餘就往山裡去,或是往美術館跑。典藏ARTouch在...
選後文化政策觀察:何日「君」再來?期待恆久的明君或制度理性?
政治板塊的高流動性,讓文化部長鄭麗君的動向除受政壇和支持者的關注,對於期待鄭麗君能持續帶領文化部的藝文界人士,則是喜憂參...
【景總麵包店#1】談《布魯克林孤兒》、《時光冉冉》以及「城市震盪」
當今藝術風尚裡,「為實驗而實驗」對創作的傷害,恐怕大過於相對古典的「為藝術而藝術」,甚至可以這麼說,如果藝術和實驗都是目...
最後的嬉皮行者,永遠的阿拉斯達星人——阿庚
本名王庚合的王庚,曾有一陣子的臉書名稱只寫了「虛擬人物」,但那無礙各路新朋友和他在路上相識與歡喜連結,阿庚還是阿庚。他總...
《非常感謝您的參與》如何以設計群象登臺之貌,「現場編輯」出舞蹈和錄像的關係美學?
「跟我一樣」的意思是「我們都相對地退到後面一點的位置」,陳武康和孫瑞鴻不迴避這作品概念創作的角色,架構上我們併行開始發想...
孖,當代神話塗碳:《陽光普照》和《雙子殺手》
《陽光普照》和《雙子殺手》,在高規格視覺所引起反常的迴響(多半認為凸顯劇本的貧乏),有些影評直言:這是追求真實所必須付出...
速評「臺鐵美學雪恥第一戰」:新觀光列車設計案,與技術面設計筆記
設計之難,在於克服條件再出發,以致於不若藝術創作的自由度。
僧多粥少的「白晝之夜」四代目,投射出怎樣的都市規劃和觀演全面失衡關係?
都市紋理不過20年的新街區,在投機偷吃步的住商轉換中,逛了一次「白晝之夜」,更能理解大直商圈發展徒具形式所為何來。
文章導覽
1
...
4
5
6
7
8
...
12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