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落灰成釉製程受肯定 翡翠青瓷在河北博物院開展

落灰成釉製程受肯定 翡翠青瓷在河北博物院開展

「青,在當下─何志隆翡翠青瓷展」,於4月28日上午在河北博物院開幕,證明「落灰成釉」技法可以為「當代」陶藝所用…
「青,在當下─何志隆翡翠青瓷展」,於4月28日上午在河北博物院開幕,證明「落灰成釉」技法可以為「當代」陶藝所用,再現古代瓷藝風華。
這是第一個中國一線博物院,為探究落灰成釉技法,為來自台灣的青瓷創作者何志隆,舉辦大型個展,同時於5月24日邀請海內外專家,舉辦學術研究會,意義不凡。
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與當代陶藝家何志隆,共同為捐贈翡翠青瓷給河北博物院舉行揭幕儀式。攝影︱簡秀枝
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於去年底,親自率領十位研究專家,分三批到台東何志隆窯燒現場,採集、觀察、紀錄、取樣,同時遠自中國大陸帶來不同素胚,入窯作實驗,完成了這回具備完整製程與觀察報告,和成品一起作展覽,更具參考價值與學術說服力。
此次展覽名稱,英譯為「Exhibition of Celadon works by He Zhilong, a contemporary pottery artist」,非常清楚明確定位青瓷創作者何志隆為「當代藝術家」,排除許多復古技法再現的溢美與神話。
展覽開幕儀式,由河北博物院長羅向軍主持,台灣藝文界代表洪三雄、廖桂英、王金田、侯世敏等一行人,專程組團到河北博物院參加開幕。
羅向軍在開幕致詞時表示,因緣際會下,知道青瓷燒造技藝在台灣,河北博物院非常振奮,在出動研究專業團隊到台灣台東現場考察確定無誤後,邀請何志隆青瓷到該院展出,是一舉兩得、互利雙方的作法,她推崇何志隆在瓷器燒造探索的努力與成就。
前清翫雅集會長、雙清館主人洪三雄,也代表台灣藝術界在開幕典禮中致詞,他肯定何志隆把失傳1500年的自然落灰成釉的技法再現,同時也對羅向軍不讓鬚眉的個性,劍及履及、帶領研究團隊,探索第一手證據的果斷與行動力,表達衷心感佩與敬意。
「青,在當下─何志隆翡翠青瓷展」開幕式貴賓合影。攝影︱簡秀枝
何志隆本人則在開幕會上,感性表達他一路走來,受支持鼓勵的複雜心情。同時,他所堅持「土胚入窯、滿胚出窯」,裸胚未上任何一滴灰釉的不爭事實,受到河北博物院專家的肯定,感到欣喜。他強調,灰釉青瓷,彷彿是有生命的個體,沈寂了千百年,重新和當代對話。是智慧與藝術的沉澱,更是古今心靈的互動。雖然過程艱辛,但幸運的是彷彿神助般,他在台灣台東燒製,到大陸河北博物院展覽,分享給地球上每一朋友這項大自然恩賜,讓他始終心存感恩。
何志隆與羅向軍為捐贈翡翠青瓷給河北博物院,共同舉行簡單的揭幕儀式。羅向軍當場宣布,這是河北博物院編號第20號的受贈文物,一併納入庫房典藏。
河北博物院。攝影︱簡秀枝
「青,在當下─何志隆翡翠青瓷展」的展覽會場,布置得非常雅緻與專業,除了配合50餘件展品,重要設計釘櫃、專業打燈,連天花板都配合展覽氛圍,重新打造。展場內左右兩面大牆,則以輸出照片,呈現出翡翠青瓷燒製所在的家鄉面貌,一邊是台東泰源橋畔的青山綠野,實景拍攝的大畫面,呈現出綠意盎然與清新脫俗,非常吸睛。另一邊則是成堆放置的漂流木的現場照片,壯觀奇偉,充滿了天賜漂流木,孕含著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意境,讓整個展廳立體中,洋溢了更多感動,濃濃台東味,滴滴辛苦淚,增添了更多臨場說服力。
是展展期從4月28日至7月27日,並於5月24日起,由河北博物院正式邀請近60位包括資深古文物專家耿寶昌、孟樹峰、楊琮、周少華、沈月明、史彬士、廖桂英等,參加「中國傳統草木灰釉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共同探討「翡翠青瓷」的前世今生。
與會來賓參觀翡翠青瓷。攝影︱簡秀枝
河北博物院於開幕當天,正式的新聞發布內容如下:
「由河北博物院主辦的《青,在當下—何志隆翡翠青瓷展》於2017年4月28日在該院北區一樓1、2號展廳,對公眾開放。展覽甄選台灣陶藝師何志隆先生燒造的色澤青翠、釉質柔潤的青瓷精品50餘件,展示了何志隆先生近年來的燒製成果。
青瓷,是瓷器的鼻祖,也是中國陶瓷最龐大的家族,其含蓄、雅致的色調深受文人雅士推崇,漸漸融入文學、美學、哲學等諸多含義,賦予他鮮活的生命力。多年來,何志隆先生一直嘗試用『自然落灰方式燒瓷』,並用『當地漂流木』作為燃料,經過『對窯爐的不斷改進』,終於能夠用『自然落灰成釉』的工藝燒造出獨具特色的翡翠青瓷。
展覽分『上篇─展覽緣起』和『下篇─何志隆與翡翠青瓷』兩部分。上篇通過『邂逅青瓷』、『誠邀辦展』、『窯場考察』、『反復論證』、『浴火而生』等五個單元,介紹展覽從選題策劃,到項目實施的過程。下篇包括『我的告白』、『造物之旅』、『木頭的舍利子』等三個單元,介紹何志隆先生的青瓷作品及其成長歷程,分享翡翠青瓷成釉原理和釉的獨特性。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以視頻、大場景等輔助形式增強展示效果。
翡翠青瓷展覽現場。攝影︱簡秀枝
展覽還通過大量創燒過程樣品,展示『落灰成釉』這種極難通過人工掌控的原始、複雜的燒造過程,詮釋對陶瓷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我們希望通過展覽,為觀眾搭建起傳統與創新、觀念與技術及兩岸陶瓷文化交流的橋樑。」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0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