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明星.視覺化 蔡志松藝術之路的抉擇

明星.視覺化 蔡志松藝術之路的抉擇

蛻變,對藝術創作者來說,是仙丹,非做不可,但對收藏家而言,卻是風險,也是挑戰。究竟作品的內在探索與視覺舖陳,如…
蛻變,對藝術創作者來說,是仙丹,非做不可,但對收藏家而言,卻是風險,也是挑戰。究竟作品的內在探索與視覺舖陳,如何捨取,如何應變,成為關鍵。
到上海參加「天人之際-蔡志松2017藝術展」,作品之新、場面之大,讓我瞠目結舌,見證了出色藝術工作者的多面向性格,與中國藝術家浩大亮麗舞台,足讓台灣藝術家羨慕與垂涎。
這個展覧,是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行,由前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出任學術主持,彭峰擔任策展人。當天下午先舉辦隆重開幕儀式,海內外媒體、收藏家群聚;晚間,在昊美藝術酒店舉辦的晚宴與義拍活動,更是星光熠熠、冠蓋雲集,完全跨界組合,彷彿參加了一場金馬奬盛宴。
「天人之際-蔡志松2017藝術展」展覽海報。
習慣了一般藝術家輕車簡從的開幕場面,我為該展展廳豪華的規畫,與新作唯妙唯肖、栩栩如生的程度,大大吃了一驚。以我過去所熟悉的蔡志松來說,他的打扮愈來愈有大明星架勢。開幕時穿著領口上翻的白襯衫、長版燕尾衣裝,無比帥氣。晚間,換成合身流線黑西裝、黑領結,貴氣逼人;席間,各賓客也身穿時尚晚禮服,尊貴高雅。西式宴席,香檳紅酒飄香,慈善義賣,喊盤加價解,此起彼落,熱絡鼎盛。原來藝術家可以這麼拉風……。
走過「故國」、「浮雲」、「玫瑰」創作系列,進入這次展覽的家園系列,蔡志松在創作語彙上,益發雅俗共賞,貼進生活。這樣的轉變,或蛻變,是成長,還是媚俗?是偶然,還是歷史必然?無關對錯,但我陷入重重的困惑之中。
返回台北這幾天,我啃讀展覧相關資料,咀嚼藝術家的良苦用心,試圖找出答案來。
認識與收藏蔡志松作品,是在2000年接掌典藏雜誌的出版與經營之後。隆冬季節的北京,冷得出奇,出差行旅,被帶到北京極郊區的藝術聚落,穿梭了幾個藝術家工作室,倉促問安,草草移步。但當踩進蔡志松工作室,就被一屋子,赤身裸體,垂頭喪氣的雕塑作品所吸引。作品中,或跪或站,姿態卑微,藝術家把自己對世界、對歷史、對人性的理解與好奇,通通表現在他的雕塑創作上。
一臉俊秀,談吐斯文的工作室主人蔡志松,好意泡了好茶相迎。他話雖不多,但言之有物,彼此惺惺相惜。從此,訊息往返增多,他成為我到北京必會去打招呼的對象,而他也喜歡台灣的人文風情,幾次來台灣散心,甚至過農曆春節。他愛紅珊瑚佛珠串,也偏好台灣茗茶、鐵板燒,我們也樂得引薦與陪伴。因為互動頻仍,逐漸了解他的創作邏輯,我成為他收藏群之一,思古反諷大作,擺放在典藏系列餐廳,很受歡迎,連真人尺寸的裸體雕塑,大家也能欣然接受。
在蔡志松身上,我愈來愈發現他的兩極化性格與對比行止,與一般藝術家,大大不同。
例如,宗教修行者的悲憫孤獨與社交名流的浩大排場、藝術家的內歛潔僻與明星般的熱情奔放……匯集一身。他的藝術展覧邀約接踵,藝術交易市場熱絡,找他代言的汽車名品、奢華時尚也不曾間斷,跨領域的粉絲群愈來愈多。
「天人之際-蔡志松2017藝術展」,透過展覽的鶴、鹿、虎等動物,提醒世人回頭關心生態與環保。
3年前,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時,龐大的媒體採訪團與貴賓隨團到台北,熱鬧非凡,這回,在上海舉辦新作展,同樣氣勢宏偉,粉絲成群。而每一次慈善義賣,都獲得熱烈迴響,旗開得勝。
如眾所皆知,蔡志松成名作是人物雕塑,早以「故國」系列聞名,這個系列,讓他在29歲之齡就成為首位榮獲法國巴黎秋季沙龍最高榮耀泰勒獎的華人藝術家。
在前後耗費的16個寒暑?,蔡志松以「風雅頌」為主題的雕塑,融合我們對兵馬俑、古埃及、希臘古風時期和馬雅時期雕塑造型的特色,他以具象造型,與現代材料語言相結合的創作方式,傳達藝術家對歷史與人性的關注。彷彿把我們對遠古時代的縹緲想像,變成了具體紥實的形象。該系列雕塑,既開啓了我們的文化追憶之旅,更找回我們對當代文化中的傳統缺失的批判意識。
「故國」系列作品,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卑微無助,帶著濃濃的情愁與憂鬱,令觀者發思古悠情的同時,也不排除為大時代的顛沛流離,扼腕嘆息、潸然落淚。這是一代中國人的悲痛,也是代代人難逃的宿命輪迴。我很欣賞「故國」系列作品,也逐一藏購,希望成就完整收藏系統。
由於早期自我要求紥實,蔡志松對歷史氣息的掌握,與素材運用都不差,在愛屋及烏下,我也陸續加碼收藏他實驗性很強的鉛板、銅線下的捲軸作品、檔案袋、歷史延續紅門扣環……等等作品,這些不那麼亮眼的作品,體積不小,在儲存上煞費心血與空間。
藝術家蔡志松與他的玫瑰作品。圖片提供:耿畫廊
接著,聽說蔡志松以玫瑰花為題創作,些許忐忑,特別跑了一趟北京工作室,了解為什麼安靜內斂的藝術家,會選擇象徵美麗、歌頌愛情的玫瑰花作為創作主題?
一般以為,用玫瑰做雕塑題材,在當代藝術創作,有著極大的風險。因為玫瑰花形狀太美,象徵的愛情又太俗套,蔡志松果然妙手回春,巧妙轉換成功。他透過顏色、尺寸和材質的改變,強調鉛板的灰黑、冰冷和含毒性,讓鉛板作出來的玫瑰花,不再只是對愛情的頌揚,也是對愛情的失望與詛咒。
就因為這層轉變,蔡志松「玫瑰」系列雕塑作品,從宏觀敍事,拉回自我情感回歸,經歷了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也訓練出現代人必要的更多坦蕩與從容。有了巨大的語義張力後,蔡志松利用「玫瑰」系列創作,展現他的冷峻思考、諷刺和批判當下的嶄新愛情觀。
蔡志松用心細膩,他心儀可以當小品收藏的袖珍玫瑰,玲瓏有致,十分討喜。但他也偏愛8公尺長與高的《臥玫》或《立玫》,氣勢磅礴,果然大器就是美,在展覽現場,魅力四射。女人,永遠迷戀愛情,不管讚頌或詛咒,我因此也擇優收藏數件,聊備一格。
「生命,不只是過程,也要在乎結果!」蔡志松留下名言,他在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為中國館量身打造的「浮雲」系列,成為他對生命態度打探下的創作靈感。人生變化無常,也漂浮不定。蔡志松以空靈與禪意,思考創作,為善變人生,賦予昇華新意境。
「天人之際-蔡志松2017藝術展」,透過展覽的鶴、鹿、虎等動物,提醒世人回頭關心生態與環保。
隨著年齡增長,蔡志松的藝術創作跨度更大,從歷史的心情探究,到宇宙、大自然的生態關懷。梅花鹿、丹頂鶴、非洲虎的奔跑、飛躍與怒吼……,生態關懷,是這一代藝術家無可遁逃的課題。為了準備這次個展,蔡志松去了自然保護區,觀察丹頂鶴,還從鹿場買了對梅花鹿,加上打造咆哮怒吼的虎頭,他要透過展覽,提醒現代人,回頭關心生態與環保。
而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展覽現場,非常震撼,大尺寸蜷縮扭曲的裸體巨男塑像,隔著紗幕迎賓,一進場,大家就聚焦在大作品上,簡直不捨移步。其他的作品擺置,氛圍打造,連乾冰效果,都應用上,精彩絕倫。
中央美院前院長范迪安在展覽論述中,為蔡志松這次展覽的核心精神,定調為「拯救與升騰」。范迪安說,蔡志松的大型藝術展「天人之際」是個充滿視覺魅彩,又引發文化省思的場域,因為蔡志松集合許多年藝術創作經驗,在舊作與新創之間作聯結。「天人之際」就是關於生態與環境一次大型視覺演繹。
鹿角可以再生,而將其視為護佑生命的神靈;鶴翼可以遠翔,而將其視為長生之地的仙舟。呦呦鹿鳴、翩翩仙鹤成為引動人們心理、啓撥人們沉思的可視形象,蔡志松引鶴抓鹿又借虎,成就了這次展覽中極大的生態跨度與創作蛻變。
細細品覽蔡志松的創作面貌、角色挪移與關懷視野,坦白說,我愈來愈困惑迷惘,也愈來愈擔心這樣的創作走向,算不算藝術家真正的自我挑戰與成長?!
如果說,我們在「故國」系列作品中,看到了優雅與憂傷的並置;在「玫瑰」系列中,我們看到了愛情與死亡的並置;在「浮雲」系列中,我們到了希望與失望的並置。這些相反的語義並置,讓蔡志松一路的創作,呈現含蓄特性,但富有張力。再加上,蔡志松深厚基本功,精緻的創作技巧,很容易做到心手合一,辭意相契。
誠如策展人彭峰所分析,蔡志松「故國」系列因為是以歷史人物為題材,不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物,成為作品中人物對《詩經》的想像,這些寫實的技術,滲透了歷史的想像和虛構,使作品與現實主義,可以順利拉開了距離。同樣,在「玫瑰」和「浮雲」系列中,蔡志松也很容易製造張力。彭峰認為,當蔡志松用特別寫實的雕塑語言來刻畫玫瑰和雲朵時,本身就會給人以驚奇之感,造型也容易被理解與討好。
「天人之際-蔡志松2017藝術展」,透過展覽的鶴、鹿、虎等動物,提醒世人回頭關心生態與環保。
但是,當藝術家創作蛻變腳步拉到鶴、鹿、虎等動物時,感覺就十分不同。它們既是人們容易見到的真實動物,而且是歷代雕塑家喜愛的題材,特別是被各種工藝美術程式,化為十分僵化的形象。要在以鶴鹿虎為題材的雕塑中,以寫實語言,製造語義張力,難度不小。
彭峰認為,雖說蔡志松迎難而上,希望用宗教般的虔誠和精湛的技藝,將鶴、鹿和虎的雕塑,由匠氣定型工藝形象,變容為超凡脫俗的藝術品,實在還是令人捏把冷汗。「蔡志松沒有回避寫實、工藝和美。他用比寫實更寫實、比工藝更工藝、比美更美的方式,將習以為常的雕塑,轉變成藝術作品,推向極致的精緻維美,也就是說,把生活中常見的鶴、鹿和虎,昇華為一種精神性存在的標的物……。」簡單來說,蔡志松一心一意想把鶴、鹿、虎的藝術精神性,與作為動物的鶴鹿虎通靈性相結合,借助這種藝術和神靈,作為實現超越的創作成績單,這樣的如意算盤,是否可以如願,值得觀察與推敲。
這回又為了高齡80歲的藏地名醫「益西多吉」的利眾門診,以及「修建甘孜那倉大白塔寺」,時輪金剛等本尊壇城,蔡志松又發願作善事,他利用開幕晚宴,捐出6件作品,進行義拍,在跨界嘉賓雲集、慈善粉絲蜂擁之下,募得人民幣近200餘萬元善款,作為義舉善行之用,算是藝術家入世奉獻標杆,引為美談。
「天人之際-蔡志松2017藝術展」,透過展覽的鶴、鹿、虎等動物,提醒世人回頭關心生態與環保。
展覽圓滿,晚宴氣派,蔡志松逐步讓自己成為鎂光燈永遠的亮麗焦點,掌聲不絕。
不過,當創作愈來愈向具象寫實與現代生活靠攏,語彙愈來愈直白,愈來愈老少咸宜與皆大歡喜,是否隱藏些許危機?對藝術家來說,這樣的蛻變,是自己最想要的嗎?對收藏家而言,是否會因此承擔更多收藏風險與鑑賞挑戰?
身為蔡志松多年友人與收藏一員,對這次展覽中,鉅細彌遺的獨到準備,與高規格布展,給予正面喝采,然而,恭賀祝福之餘,難掩困惑:藝術創作的孤獨絕對,與時尚跨界的排場聲勢,如何捏拿比重?
藝術創作的蛻變語彙與方向選擇,該朝向在深度內在挖掘,還是遊移在視覺效果鋪陳與著力?!
看來,愈來愈具明星般架勢的蔡志松,在掌聲之後,不妨安靜思考,多作選擇。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0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