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鄭又嘉專欄】新故宮、新願景,林正儀談故宮南院新變化暨美學教育的推行

【鄭又嘉專欄】新故宮、新願景,林正儀談故宮南院新變化暨美學教育的推行

故宮南院一景。(本刊資料室)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成立至今風波不斷,不論是建築工程的更替、施工的完善度與進度…
故宮南院一景。(本刊資料室)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成立至今風波不斷,不論是建築工程的更替、施工的完善度與進度、參觀人數始終不易提升、參觀人數不足以支持提供服務設施的民間廠商的營運成本、導致雙方紛紛解約的情況,面對諸種紛擾與困境,院長林正儀始終積極與樂觀,以下為他關於故宮南部分院的政策、空間功能的說明以及對於諸多問題的回應,同時談到近兩年來在美學教育的推行情況,和工業4.0、全面數位化後博物館的新挑戰。
南部分院
《龍藏經》領銜、亞洲藝術列陣,號召全球
首先林正儀強調,文化平權需要給予南部機會,在故宮南院政策上也擬定著重於文化扎根這一項,文化扎根的落實方式是以文化美學教育、文化養成作為重點工作,而有人參觀便能產生產業效益。文化扎根不能看不到活力或不去宣傳,沒有亮點,愈多批評,愈令大眾不想去。要讓故宮南院變得活潑、多元、可親性高,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簡稱國寶館)蓋完後,並不擔心人潮,反而會在意的是文化扎根工作的實踐。一座博物館還是應該要以帶給地方永續發展為重點,社區居民也將以體驗參與提供其回饋。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他對於以重量級藏品吸引觀眾前來參觀的方式,表示深具信心,並指出故宮院藏《龍藏經》是全球唯一,等修復好後會將108函全部展示,從信仰層面,透過文物提供心靈上的體驗感,真正的聚焦文物,也會很有吸引力。他認為一座博物館只要有這一套珍罕佛經,就能遠近馳名,加上院方原有亞洲文化的累積,將會有全球性的號召力,觀光效益就會自然擴散。等國寶館落成啟用之後,就連文物修復的過程都能看得到,同時也有修復體驗的空間,參觀人數期望能提高到一年200萬人。
推出百萬學子遊故宮的人文行旅
為振興故宮南院,目前落實的方式是先進行「百萬學子遊故宮」,並以可食地景、園區藝術化和舉辦不同的活動,去吸引社區居民參與,讓學生、社區居民在參與中體驗和學習。百萬學子遊故宮跳脫補助交通費用的方式,比如趁著畢業旅行來故宮,看能否透過展示、科技等,提供他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擁有一個集體的記憶,而非每次都到遊樂園玩遊樂設施。故宮還打算設計配套方案,像是門票免費、提供紀念品,用新技術將體驗的過程編成能夠分享的紀念冊,讓他們更願意來參與。「關於百萬學子遊故宮的專案,今年文化部有支援新台幣200萬元,明年(2019)有可能會更多,概念是人文行旅,而非只是遊故宮,不是純觀光,純觀光去遊樂區就好。」,林正儀說明計畫宗旨。
國立故宮博物院4月12日舉辦「鏈結藝文好伴,文化旅行賞味」媒體見面會,院長林正儀、政務副院長李靜慧、常務副院長黃永泰和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局長許有仁、嘉義市文化局代理局長、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陳錦煌、新港奉天宮總幹事李進興及新港香藝文化園區董事長陳文忠等貴賓合影,一同喊出「新故宮,好作伴」。(本刊資料室)
中南部文化相對弱勢,林正儀也思考採用社會運動的方式給予贊助,他舉出自己的親身經歷說道:「以前我讀斗六正興中學時有仁愛健行,要走25公里,找親朋好友每一公里贊助一元,就25元,找十個就250元,然後捐給偏遠的學校,學校有2,000人,也能有幾百萬元的捐款。」他強調要將博物館內涵的體驗落實徹底,而非由政府補助讓學生來繞一繞、走一走就算了。另外,他也思考要培育種子老師,編寫教材並將教材上線,讓老師帶學生來參觀之前可以事先預習。將來希望能夠串連相關博物館,以教案加以整合,而不是只有單純地參觀故宮南院。
空間及設施的改善
國寶館和南院展覽館,皆設有國外借展的區塊,談及兩者的區隔以及新增同屬性空間的原因,林正儀說明:「南院展覽館有常設廳和主題展廳,主題展廳還是可以跟國外借展,像伊萬里、高麗青瓷就在主題展廳,原來有一個叫國際借展廳,約270坪,空間實在是太小,至少應該要有400、500坪才夠使用,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美術之最』特展,國際借展廳不夠用,還要使用到另一層樓。作為國際展覽或外部借展之用的北院圖書文獻館便有約400坪之大。」
林正儀指出,國寶館公共空間的區塊會重新去規劃,當然有一些就會委外營運。曾詢問鼎泰豐等一些餐廳,他們都有興趣,將舉辦不同類型的合作活動作為手段,吸引觀眾前來,目的是要看故宮的展覽,有人潮,餐廳或商店才有辦法生存。至於人潮一來立即出現的休憩需求,在民間商家尚未前來合作的因應方式,他表示並不特別擔心,因為現有規畫將釋放出更多的空間,例如新故宮計畫中有園區藝術化的項目,有些空間會出現,二樓庭園也會有休憩空間,能夠飲食、賣咖啡,也有兒童體驗空間。而從入口的遊客中心走到南院正館長達700公尺,冬天寒冷、夏天酷熱,是觀眾到南院參觀所遭遇到的第一個身心負擔,林正儀採取了暫時性的改善措施,將先設置一遮陽棚,遮陽棚是以故宮典藏的印度地毯為主題,叫「生命之樹」竹藝大道,以竹子搭出有100坪空間的穹頂,觀眾可以在裡面休息、吃喝,「生命之樹」竹藝大道等行道樹長出來之後就會拿掉。整體上都有規劃,費用由新故宮計畫的經費來負擔。
故宮南院一景。(本刊資料室)
長達700公尺走進展館的步道,亦對年長者和行動不便者形成另一個身心負擔。目前OT(Operation Transfer,政府投資興建完成,委由民間機構營運,營運期滿,營運權歸還政府)給民間業者經營的高爾夫球接駁車因間隔時間頗長,無法提供即時的需要,林正儀回應,「如果廠商不想做,OT解約,故宮就收回,免費提供,編列預算將這些年長者和行動不便者載進來;但是我會把進門的步道裝飾得非常漂亮,讓觀眾覺得不走會很可惜,沿途有可食地景,可以邊玩邊走,竹子旁會種百香果,讓觀眾可以採摘、看花,有蜜蜂,路途中間有個穹頂,裡面還可以買冰棒吃,牆上會噴霧讓溫度降一點,冬天還可以擋風,因為穹頂是竹構的造形,類似不織布遮陽的板子又可以擋風。」
至於停車場距離南院展覽館很遠,又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造成觀眾無法自由接近展覽館的情況,林正儀表示,「停車場跟客車的動線已經在改,將設計出短一點的路程,就是多一條路讓觀眾可以選擇,即從南側二門進到博物館西側,爬上去就是二樓,那一側馬路會拓寬,讓大客車可以開進去,如果不想走路進來,可以到那邊下車。沿路可以看夕陽,享受可食地景,可以採辣椒,其實也都是一種體驗,這部分於5月中已經完成。」
台北故宮吉祥物小翠、哈奴曼,左起為台北故宮副院長李靜慧、院長林正儀及副院長黃永泰。(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短時間整合多方部會,迅速達成共識
要完成故宮南院的各項制度並不容易,其中牽涉多方部會,需要花很多力氣溝通,林正儀說道:「各部會都有其意見,研擬計畫八個月,六個月通過計畫案,各部會都覺得不可思議,在政務委員、立法院溝通都花很多時間,都發局、環保局、文化局、嘉義縣政府、立法委員、交通部有觀光局、文化部有文資局、國發會有經建統計,會議匯集20幾個部會共同參與,要提前逐一溝通,不然等到開會時就來不及。」
要讓故宮南院活絡起來,林正儀並不擔憂,他認為,只要以故宮的國際性和原有的資源,再加上規劃和設定其特性,就能達成。然後興建並落實國寶館的角色,就整體文物修復維護,邁出歷史上的一小步,有其里程碑的重要性。林正儀表示,掌握博物館核心業務,照顧好文物,後續的研究、呈現、教育推廣就有機會,各方、各時代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詮釋、研究方法、教育方式。「事業發展中有一些建樹、能夠奉獻的,有個使命感去落實;回過頭來講,最根本的還是怎麼來保護文物,如何進行文物的維護。不要一直談活動,活動可以有很多人參與,回過頭來,做文化的都應該思考基礎性的扎根的工作」,林正儀感性地說出其擔任博物館館長的核心價值。
美學教育
從頭腦知識、感官體驗到心靈啟發
關於在上任時,提出美學的推動與審美能力的提升為首要任務一事,林正儀說明至今所進行的情況:「博物館的核心功能或業務屬性,從研究、展覽、教育推廣,都會在其中扣緊美學與審美能力這部分。故宮成立了青年委員會、青年辦公室,其任務中便包括年輕世代美學的問題,針對年輕朋友去做扎根的工作。故宮是一個有歷史的博物館,所以有傳統,要將傳統轉化去因應世代和時代,有時候並不容易。傳統的主題、問題、研究的面向,有請研究策展人員跨界進行,已經花了很多力氣,開始在轉變,這一切跟美學教育當然有關,同時開始探討當代人關心的議題,也去關懷年輕世代。研究呈現的方式有展覽和出版兩方面,從這兩方面著手,讓年輕世代願意來博物館,在研究和展覽上看得到美學的轉變。」
他指出,研究以及整體文化實踐的目的還是在教育。博物館的使命就是透過研究、展覽,把知識傳播、傳遞給民眾學習、體驗、認知,其核心在體驗,這落實在美學教育方面,所以請教育展資處思考給予觀眾的教育方式與內容;搭配展覽只是其中一種方式,舉辦志工培訓、專題講座、民間推廣和體驗,也都是可以採用的其他方式。以美學為主體去思考教育展,就故宮典藏的文物而言,譬如說瓷器是火燒出來的,要呈現什麼;如果是畫出來的,又是呈現怎樣的形式、樣態,都讓觀眾有機會體驗,進而提升美感。看是從材質,還是造形與技術的特質讓教育展資處進行策劃,策展內容專門是針對文物本身,透過體驗理解文物的特性、特質、技術、材料等,甚至能創造比較形上、意象或者心靈上的啟發。
日本伊萬里瓷器展,是故宮國際交流的一大步,與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開啟更緊密的借展合作。此為18世紀初江戶時代有田窯的「五彩龍紋虎大壺」。(本刊資料室)
提供年輕世代的學習方式與環境
由於發現現在的傳統空間,要吸引Y世代或者千禧年以後的年輕朋友進來並不容易,林正儀成立青年辦公室,以思考在博物館教育的實踐過程當中,如何生產出符合Y世代閱讀、體驗、學習的內容,和提供適合的學習環境與媒介,並持續和教育部探討相關議題。於是向政府申請科技計畫的經費,預計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將故宮的頻道和學校架接,加快數位化,以進行新科技方面的體驗。分析目前的數位化學習方式,著重主題化。為了符合網路上的閱讀習慣,主題性要很強,比如介紹宋瓷,一次只介紹一個瓷窯,以十件作品讓人大約了解宋瓷的風格、特性、技法以及有關陶瓷的知識,儘管無法在十次內就介紹完畢,但仍能提供年輕學習者一個了解的管道。同時,還要符合年輕化的體驗方式,要考慮到趣味性、互動和情境的供予,如VR虛擬的體驗,並也需考慮到分享性。這樣一來,當研究人員為了要符合青少年未來學習或閱讀方式的時候,研究者的思考方式就會改變,出版者就會發想該怎麼出版,該在什麼樣的場域上讓他們學習。
新故宮計畫未來經六年完成以後,在工業4.0、全面數位化的時代,雲端出現海量數據、巨大資料庫、藝術雲、文化雲等,天空上有那麼多雲彩,林正儀認為,對於文物的認知方式和傳統博物館會不一樣,繼全面數位化、資訊化之後,接著AI時代來臨,人們進到博物館要體驗什麼?博物館說到底,最後是因為有作品真跡,所產生的感動會不同。在過去交通、資訊、科技不發達的時代,接觸到一件文物十分困難;他表示,到博物館參觀就是瀏覽文物,而不是針對文物的體驗,往往只是觀看一下就走,沒有到凝視的程度;講文物的欣賞,從觀看、凝視到心靈的活動,可能沉思、聯想、冥想,產生對物的感動,這個必須要有累積過程,也是需要時間的。現在的博物館館藏動輒幾萬件,故宮展出3,000件,大家覺得很少,但一件看個兩秒鐘,3,000件也要100分鐘。故宮建置了很多雲端的資料,不僅上雲端,還是高清解析度、億萬畫素、3D立體圖像,將來純瀏覽,畫作中再細微的筆觸、造形都清清楚楚,所以幾乎可以不用到博物館。當觀眾透過數位資料,都已清楚掌握作品細節之後,親臨博物館,該如何讓他們進行體驗,將是博物館未來的新挑戰。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將改變軟硬體,以因應全面數位化時代
林正儀指出,文物神聖化有其過程。以前是因為接觸作品很不容易,有距離感、有神聖性,去了現場更容易感動。數位化之後,一切唾手可及,並不會覺得有任何難得之處,全世界名畫都可以收集得到,人和物的關係就開始轉變了。例如,法國羅浮宮朗斯分館(Louvre-Lens)對物的態度就愈來愈開放,以前都要抬著頭看作品,如同仰視帝王、神像一樣,藝術品的地位崇高,現在羅浮宮朗斯分館就沒有用玻璃擋住藝術品,物跟人、跟空間的關係整體都改變了;日本博物館則是一個展廳只展一件國寶,一次花10分鐘、20分鐘專心看那件國寶。以前沒有機會透過數位和網路認識這些文物,會有神祕感、距離感、神聖感,所以在現場瀏覽就很滿足了;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在家裡面,全方位高解析度的圖像怎麼轉、怎麼看都看得到,比在展場看單面還要完整透澈,所以只是要了解文物Know How的東西,沒有提升到情境、情感、心靈活動的話,不必到博物館。
法國羅浮宮朗斯分館(Louvre-Lens)。(©Freddy de Hosdent)
面對即將到來的AI時代,林正儀思考博物館該如何因應。例如當觀眾帶機器人來,是否也需要給機器人休息的空間;觀眾吃飯時假如沒有帶現金而以行動支付,何需再設置一個收費的櫃台,甚至連手機都不用拿出來刷,臉部辨識就把錢扣款,東西就拿走了。門票可能也都事先預約了,連原來要價新台幣600萬元的12個票櫃也不用設置,將來可能只保留兩個,其他都用預約購票,來了刷卡就能進去,而且甚至可能連刷卡都不用,臉部辨識就行,拍張照就傳到博物館這邊來,人到博物館時就能自動入館。所以我們談AI和新故宮,將來人的消費、生活和學習方式的改變,需要具備一個很好的Wi-Fi環境,需要電信公司架設高速纜線,否則故宮拍的3D圖像和億萬畫素,使用現在的4G,或者Wi-Fi耗費1小時也下載不完,應該要在幾秒鐘能夠下載成功;兩分鐘已經是極限了。
郭熙《早春圖》。(來源:故宮Open Data專區)
營造身心靈的體驗環境,導覽員將成心靈導師
面對全面數位化時代,林正儀表示,博物館的展場需思考能夠提供觀眾什麼樣的體驗,像教堂就只有懸掛耶穌像,也能讓人在裡面安坐一天,感受心靈的平安;所以可能是一個充滿禪意的環境,聆聽大自然的聲音,然後再看《早春圖》。設置一個多感的體驗空間,讓你彷彿進到《富春山居圖》裡面,提供不同的情境,像鳥飛、百花齊放,那是五感和心靈的體驗行為。創造出體驗的空間,才會符合未來。
現在電子商務廠商阿里巴巴集團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研發機器人導覽人員,它在語言種類上毫無限制,又可以用自己的應用程式收集和分析雲端的數據,針對印度遊客就可以客製化設計出使用印度語言的導覽,也可以將清朝文物與印度蒙兀兒時期相對照,說明彼此間的交流,產生連結感。在知識面上,人類一定拚不過機器人,導覽人員在未來會是心靈老師,不是純粹介紹知識,而是要帶領觀眾體驗文物。
此外,林正儀也談到新故宮計畫中有第三個子計畫,將來會跨部會進行,美學教育便包含其中,包括共同策展,比如說故宮文物到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故宮還幫忙負擔運費,也會聯合各館共同探討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即將舉辦的博物館博覽會、新科技博覽會,這些都是在為美學教育進行鋪墊的工作;只是,因為爭取到的公共計畫的視角是從觀光的角度切入,一方面透過活動,一方面透過交通來串連,協助將來推動美學。南院美學扎根,「百萬學子遊故宮」屬於新故宮計畫,文化部補助200萬元,會成立推動委員會;當中教材不只有南院,還希望包含其他博物館,未來也會包含故宮北院。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來源:故宮Open Data專區)
串聯藝術與教育網路資源,邁入博物館新時代
關於高中以下美術課沒有特別著重傳統藝術的部分,基礎教育缺乏涵養,到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階段不易產生連結感的情況,林正儀表示,將會透過網路上的串聯去彌補,一旦完成串聯,博物館的資源就成為學校教育的資源。此外,也在進行網路商城的文創平台,會把各博物館帶進來,第一階段進行網路商城改版,第二階段建置的網路商城,是讓各博物館都可以進到裡面開店。故宮不僅開放資源,也協助加值應用,像是social tagging,就是大家參與幫忙詮釋,將來文物都是全文搜索,以詮釋方式在搜尋;比如想要結婚,以文物設計喜帖,打個「結婚」兩字,就會有很多圖像讓人們選擇。
他舉出其他國家的博物館的數位計畫例子:如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正在進行英國政府的數位計畫,徵求藝術社群將資料開放,希望變成系統性的華夏文化資料庫,也有歐洲、埃及古文化等不同區域文化的大型雲端資料庫,華夏部分就有請故宮提供。林正儀說明,目前大家都在進行數位化工作,故宮開放七萬張、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開放37萬張,雲端一堆藝術雲、文化雲,使用者就如同大海撈針一般。明年(2019)將舉辦個研究編目、索引的研討會,幫助研究者、使用者節省時間,對人類有所貢獻。故宮積極開放收藏的數位化資料,方能因應未來工業4.0和博物館的發展,在思考新故宮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同時,希望透過國際上新的博物館觀念,大家共同來建構一個博物館研究、學習、教育推廣的環境。
在新故宮計畫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經費的挹注之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的軟硬體都有了改善的機會,並以國寶館,為台灣的文物修復環境樹立里程碑;視美學教育為第一要務的林正儀,在現有的博物館學習場合之外,亦增添網路學習的場域,並與博物館同儕彼此串聯,整合資源,令博物館核心業務從內容研究到呈現方式都加以轉變;大數據、全面數位化的時代,藝術知識與圖像皆唾手可得,提供身心靈整合的文物藝術體驗,成為了博物館的新挑戰,期待新故宮六年計畫完成之後的新風貌!
鄭又嘉( 5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