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想要單純地面對中國藝術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既有過度華麗的商業包裝喧賓奪主,又有政治或學術意識形態的頭腦遊戲在一旁擾動,使人疲憊不堪。 如同美人配香車的概念,一直以來古董字畫的拍賣預展,都會選擇在高級的飯店甚或專業的展覽空間舉行,提供藏家買主一個舒適優雅的環境以便能夠好好檢視感興趣的拍品,布置往往簡約素雅、好讓焦點集中在拍品身上,力求呈現文物的真實面貌;曾幾何時,預展場地的設計和拍品的呈現愈來愈華麗,幾乎達到了反客為主的程度,就曾見到整個預展現場金光閃閃、華麗異常,把玻璃展櫃中的瓷器工藝品當珠寶對待,好吸引熱中追求豪奢尊榮感的現代富豪們;針對重點書畫拍品則獨闢密室,播放相關介紹影片,加濕器所施放出的霧氣令現場神祕感十足,但強烈的現場氣氛同樣紛擾,令人很難靜心欣賞作品。推陳出新的各式拍賣宣傳手法也不遑多讓,甚至令名人的光環掩蓋了文物藝術本身。 明居節《品茶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這些現象反映了現在買家大概是外行看熱鬧、追名牌的多,不像過去是內行看門道、重本質的多。為了促銷,適度的商業包裝,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像現在這些過度華麗的包裝,實在是有本末倒置之嫌。和博物館研究員、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