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鄭又嘉專欄】回歸素樸的愛藝之心

【鄭又嘉專欄】回歸素樸的愛藝之心

這年頭想要單純地面對中國藝術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既有過度華麗的商業包裝喧賓奪主,又有政治或學術意識形態的頭腦…
這年頭想要單純地面對中國藝術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既有過度華麗的商業包裝喧賓奪主,又有政治或學術意識形態的頭腦遊戲在一旁擾動,使人疲憊不堪。
如同美人配香車的概念,一直以來古董字畫的拍賣預展,都會選擇在高級的飯店甚或專業的展覽空間舉行,提供藏家買主一個舒適優雅的環境以便能夠好好檢視感興趣的拍品,布置往往簡約素雅、好讓焦點集中在拍品身上,力求呈現文物的真實面貌;曾幾何時,預展場地的設計和拍品的呈現愈來愈華麗,幾乎達到了反客為主的程度,就曾見到整個預展現場金光閃閃、華麗異常,把玻璃展櫃中的瓷器工藝品當珠寶對待,好吸引熱中追求豪奢尊榮感的現代富豪們;針對重點書畫拍品則獨闢密室,播放相關介紹影片,加濕器所施放出的霧氣令現場神祕感十足,但強烈的現場氣氛同樣紛擾,令人很難靜心欣賞作品。推陳出新的各式拍賣宣傳手法也不遑多讓,甚至令名人的光環掩蓋了文物藝術本身。
明居節《品茶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這些現象反映了現在買家大概是外行看熱鬧、追名牌的多,不像過去是內行看門道、重本質的多。為了促銷,適度的商業包裝,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像現在這些過度華麗的包裝,實在是有本末倒置之嫌。和博物館研究員、拍賣專家、資深古董商朋友們談起此一將資源放在虛幻而非實質事情的現象,大家共同的感想是,這是個太快速的時代,大部分的人都只看得到外表和包裝,很少人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內容,所以做事的人沒有回饋,也就愈來愈少人做事,因為吃力不討好,做了也沒人欣賞,或是看不懂,於是就進入惡性循環,網路社群媒體的發達加上網紅現象的流行,這些包裝行銷手法往往只落得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很少有人會認真看待。
了解宇宙真理/道的人便會明白,一念一世界,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個人主觀意識的投射,每個人所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都是專屬於你個人的世界;白話一點講,就是心裡有什麼,你就會看到什麼,也就是所謂的境由心生;所以同一件事、同一個人、同一句話,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面對中國藝術以及其背後的文化也是一樣,每個人的觀點和態度也都不盡然相同。同理可證,我們一旦對他人的意識形態感到衝突或有不同的想法,反映的不過是自己內心的狀態,與對方毫無關係,我們每個人不過就是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罷了。
令人感動的卻是,地球上有幾十億人同時存在,這就表示有幾十億個不同的世界同時存在,天地之間無限寬廣,是可以容納幾十億個意識形態。面對幾十億個不同的意識形態,宇宙/道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那就是全然的包容、接納與尊重,讓每個意識都能完整的存在,並不加以干涉,身為宇宙一分子/道之子的我們,天性便是如此。由此可知,對他人的尊重,就是不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加諸在他人身上,對不同的藝術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清道光《花卉款梨形紫砂壺》。(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說穿了,意識形態也不過就是各種觀念的匯集,都是虛幻的,並不等於真正的你;同理,各種對於中國藝術的意識形態也並不等於真正的中國藝術;要認識真正的中國藝術,不如先拋下頭腦對於中國藝術的各種意識形態,挑選一項中國藝術並用心去感受它,藉由在生活中和它點點滴滴的相處,必定會發現它遠遠超越你原先意識形態的框限,也不會因為任何意識形態而改變,更重要的是,唯有超越意識形態的框限,你才能在藝術的世界裡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自在。
講到生活中和中國藝術的相處,一日和朋友前往永康街一帶遊逛時,一連拜訪了好幾家展售當代陶藝家仿中國古代陶瓷所燒製之茶器的店家,銷售小姐非常親切而真誠地介紹每位老師的作品,向我們解釋這些仿宋代瓷器如汝官青瓷、建窯或吉州窯黑釉瓷器、紫砂等各式茶器的工藝,也從現場和網站上看到他們踏踏實實地舉辦講座、手作或體驗課程和同好分享會,客人同他們的關係如同朋友般,教學相長,這些店家的存在與密布反映著中國文化就在生活之中,而這些店家也正為傳統藝術文化在台灣持續不斷地打下厚實而寬廣的基礎,很是令人感動。
近期參加國立故宮博物院四個書畫展的聯合開幕媒體發布會,這些聰明穎悟、秀外慧中、學識豐富的策展研究員們,以呼應現今生活的脈絡和簡單易懂的語言,條理清楚、幽默風趣地介紹著她們耗費數月研究策劃的內容,搭配作品影像的呈現,十分生動活潑,聆聽其發表時可以感受到她們正在分享那分喜愛中國藝術的心情和研究感興趣題材的快樂,令聽者深受吸引並感到與中國古代藝術十分親近,更想要立刻前往觀賞展覽本身,一探究竟,也見到出席的前院長林正儀和副院長李靜慧聽得入迷並不時被逗得前俯後仰哈哈大笑。
南宋吉州窯《烏金釉葉紋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日前訪問國父紀念館館長林國章時,可以深刻感受得到他是抱持著愛心在做著他的工作,秉持設館的宗旨並受到國父博愛精神的感召,十分重視並且數十年來不斷地在從事中華文化藝術的傳承與推廣。林國章從基層做起,25年來與台灣藝壇密切交往,他平心靜氣地說起他的觀察和體認,傳統藝術文化是活的,並非鐵板一塊,「傳統藝術文化的生命因為一代又一代的後人以其為養分持續的創新而得以延續,唯有好好的珍惜這些傳統藝術文化,才會知道自己的來處、自己是誰;民國其實是一個文化傳承的脈絡,不是一個黨的屬性,而是一個大融合,時代再怎麼改變,對文化傳承下來的種種,其實點點滴滴都要珍惜。」
回歸宇宙/道之子的本性,對於商業種種行為和各種政治或學術意識形態對於中國藝術文化的對待,不需同道而行,但仍該予以包容、接納和尊重,與此同時,大家依舊可以一顆單純喜愛的心來面對中國藝術,去分享因中國藝術文化而來的喜悅,甚至進而為其傳承與推廣盡一分心力,兩者並不相牴觸。
鄭又嘉( 5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