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鄭又嘉專欄】錢不多,才是藝術的機會

【鄭又嘉專欄】錢不多,才是藝術的機會

伴隨著中國興起及其藝術市場形態以拍賣為主要的交易形式並翻轉產業結構,在蓬勃發展的十餘年以來,藝術拍賣已吸納了絕大多數的文物資源和購藏資金,卻也嚴重擠壓了古董書畫商的生存空間
伴隨著中國興起及其藝術市場形態以拍賣為主要的交易形式並翻轉產業結構,在蓬勃發展的十餘年以來,藝術拍賣已吸納了絕大多數的文物資源和購藏資金,卻也嚴重擠壓了古董書畫商的生存空間;而在絕大多數進場購藏者,皆以投資、投機心態入市,吸引各種來源和各種目的的資金投入,輔以各項炒作手法下,藝術品價格高昂,獲利成為購藏文物最大考量,於是見到愈來愈多的古董商們、甚至收藏家們紛紛成立拍賣公司,想要利用拍賣平台成為自己的暢貨管道,以商業為自己解套;有的在尋求獲利之外,甚至進行各種圖謀。
從每年厚厚的《拍賣大典》可以看出,藝術拍賣吸納了龐大的文物資源和購藏資金。(攝影/鄭又嘉)
儘管隨市場起落,拍賣公司有所興替,新興拍賣公司依舊前仆後繼的成立,整體數量依舊龐大;為了追求利益極大化,保持市場規模,每一季所要消耗的拍品數量龐大,除了書畫文物真品循環出現外,更見到愈來愈多的仿品滲入市場,甚至鬧出了假畫案的事件。便曾有資深古董商在公開演講上諷刺地說道,以前在拍賣市場看到的明清官窯是清宮裡流出來的,現在則是景德鎮燒出來的,有的拍賣公司整場拍賣沒有東西是足入眼。此外,因各家分食市場情況嚴重,有限的文物資源愈來愈分散,為了持續達成業績目標,如精品、設計類等非藝術類拍場的佔比也愈來愈高。另一個危機是,當買方紛紛變成賣方,賣方愈來愈多,雖然也有買有賣,卻是不見新興買家進場。
有的中國私人美術館也從展示藏家個人收藏,演變為同時兼具拍賣預展平台的角色。其在重金打造、規畫良好的高雅空間中,同樣以知名藝術界人士擔任策展人,來自買家與行家的展品檔次高,展覽策劃與陳列用心,展品說明詳盡,宣傳影片拍攝水準高超,還將展品發展成文創商品,請專家學者前來座談,成立微信官方帳號,發佈文章和影片,一切比照公立博物館、美術館的運營模式;然而卻以高昂的門票篩選觀眾,即使進行教育推廣也是針對富有的階層,打著社會公益旗號,但形似實不是,骨子裡依舊是為了商業的目的,藉此抬高藝術品在拍賣場上的身價,成為了藝術產業鏈的一環,而非博物館一向所扮演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的角色。而成員包括拍賣公司、策展人、藝術家、古董商、書畫商、收藏家等身分的藝術性社團,則成為產業鏈完整的利益共生團體,與過去業餘愛好者不帶商業目的、純粹因志同道合的結合,而能在藝術文化上相互切磋精進的動機已然不同,也與純粹的書畫篆刻家團體、藏家團體或業界團體等集會結社方式不同。
上述便是現今中國藝術領域,因為金流龐大而產生之質變現象中的一二,不論是想要以商業方法解決商業的問題,或者是想要以藝術文化的包裝達到商業的目的,或許短期有效,但長遠看來並無助於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畢竟初心不相同,終點就不會相同;為了投資、投機獲利去購藏藝術品,一旦不具「錢」景,那便是兵敗如山倒,將藝術品視如敝屣,拋棄速度之快如甩掉燙手山芋般;而利益共生的團體,關係同樣是脆弱如紙薄,所依附的權貴,今日其如何崛起,明日便將如何落下,起落可以在一瞬之間發生,而關係愈密切,隨之殞落的機會便大增。便曾有資深拍賣負責人對筆者說過,以前總是讚嘆哪位藏家又買了什麼樣的好東西,現在則是談論著哪個買了什麼大東西的買家,是被判刑關起來了、還是被槍斃了。殊不知,要能夠令藝術產業長長久久的根本解決問題之道,實乃培養真正的藝術人口。
所幸在種種令人失望沮喪的現象之外,仍舊有許多喜愛中國古代藝術的人持續努力,且默默地進行文化薪火相傳與推廣的工作,尤其愈是錢不多的地方愈是如此。日前,曾經前往一台灣印石書畫商處參觀一個文房金工展,設計文房金工團隊的負責人是位小巧幹練的女士,這位女士十分喜愛中國藝術,多年來師承著名書畫家、茶事家、古琴老師、香道老師,深刻地浸淫中國藝術文化之中,故而其所領導的設計創作團隊,在古典審美的表現上均十分到位,如此願意購藏其作品的民眾,也能接收到精緻優雅的古典美感,有助於中國古代藝術人口的增加;而印石書畫商清清朗朗,是個溥心畬迷,收了十幾件溥老的作品,愈是貼近書畫家個人的作品,愈是喜愛,並向筆者提及一位長年來贊助年輕書法家、篆刻家的台灣藏家,願意將個人為數不少的重要印石在其空間展出,讓年輕篆刻家們能夠有觀摩學習的機會,這位藏家也將購藏的書畫家作品捐贈予美術館。儘管是商業空間,這位印石書畫商卻是努力做著文化的事情。
一位台灣香道老師在其教室中,除了進行與香道相關的種種教育課程,也將空間無償提供給古琴老師授課使用,這同樣是以能力所及幫助不同藝術之間的交流。一對知名台灣書畫篆刻家伉儷,平日便時常以個人之力,支持書畫篆刻社群的活動、贊助拉拔年輕後輩,近期更時時看到其聯袂出席同儕及後輩的各項展覽開幕,給予支持,並出席博物館針對社會大眾的講座分享與推廣活動。而一位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的青年教授,以整學期的課程帶著學生在公立博物館進行研究型展覽策畫、導覽,並利用網路社群媒體持續宣傳和推廣工作,更和幾位志同道合、具備文物專業素養的朋友用心調整演講的用詞與方式,積極在知名書店為大眾進行系列講座,希望以親和且充滿趣味的表達,能為中國古代藝術擴大族群。
身處中國藝術領域近20年,發現錢不多,才能看見藝術本身,而基於上述種種因素,現今的藝術品昂貴非凡,令金錢掩蓋了藝術文化,就像家財萬貫的父母子女之間往往看不到親情,只看得到財產一般,但願有愈來愈多的覺醒者能夠回歸藝術文化本質,也願有更多有志之士願意投入藝術文化的復興之路,令現今中國藝術領域中種種的顛倒現象,只是過程,不是終點。
鄭又嘉( 5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