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國興起及其藝術市場形態以拍賣為主要的交易形式並翻轉產業結構,在蓬勃發展的十餘年以來,藝術拍賣已吸納了絕大多數的文物資源和購藏資金,卻也嚴重擠壓了古董書畫商的生存空間;而在絕大多數進場購藏者,皆以投資、投機心態入市,吸引各種來源和各種目的的資金投入,輔以各項炒作手法下,藝術品價格高昂,獲利成為購藏文物最大考量,於是見到愈來愈多的古董商們、甚至收藏家們紛紛成立拍賣公司,想要利用拍賣平台成為自己的暢貨管道,以商業為自己解套;有的在尋求獲利之外,甚至進行各種圖謀。 從每年厚厚的《拍賣大典》可以看出,藝術拍賣吸納了龐大的文物資源和購藏資金。(攝影/鄭又嘉)儘管隨市場起落,拍賣公司有所興替,新興拍賣公司依舊前仆後繼的成立,整體數量依舊龐大;為了追求利益極大化,保持市場規模,每一季所要消耗的拍品數量龐大,除了書畫文物真品循環出現外,更見到愈來愈多的仿品滲入市場,甚至鬧出了假畫案的事件。便曾有資深古董商在公開演講上諷刺地說道,以前在拍賣市場看到的明清官窯是清宮裡流出來的,現在則是景德鎮燒出來的,有的拍賣公司整場拍賣沒有東西是足入眼。此外,因各家分食市場情況嚴重,有限的文物資源愈來愈分散,為了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