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這藝本Artco!閱讀、聊藝術 Artco Books! Read & Talk」Podcast節目【EP04. 藝術家姚瑞中的「神鬼任務」/攝影集出版門檻/藝術創作脈絡ft.姚瑞中】節目之訪談摘要,內文整理自姚瑞中訪談口述。(文字整理/標題擬定:典藏藝術出版編輯部)
當攝影在藝術領域成為一股力量
我們每天睜開眼就會看到很多的資訊和影像,以前沒有電腦的時代則是透過書本或者文字。攝影術於1839年發明之前,是透過繪畫、油畫或者素描等一些比較手工性的描繪,長期以來的藝術史,就是在探討一個「再現(representation)」的問題。攝影發明之後呢?這個問題基本上就不是問題了,因為可以透過攝影即時的拍攝非常寫實的影像(image),也導致了後來的藝術史有所轉變,轉變到後來比如說印象派去探討色光、點描派或新的技法混色法等,就比較不執著在客觀描繪或外在的形體之上了。因此有人說,攝影取代了繪畫。那繪畫該何去何從?結果我們發現繪畫走向了更加抽象、或者說更加表現性的一個運動,這都是在攝影發明之後的事情。早期的印象派跟攝影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當時活躍的印象派畫家都是在一個藝術攝影沙龍裡面展出的。現在人們處在一個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有手機,每天都在觀看各式各樣的資訊,那這些圖像如何形成一個美學、或者形成一個有系統的觀看方式?甚至還包含你個人的美學特色?其實是蠻困難的。
各位想想看,現在世界上有八十億人,假設有一半的人、四十億人有手機,這四十億人只要一天拍一張照片,一天就有四十億張照片。那這四十億張照片如何看出這是你拍的、不是他拍的?有什麼特色?甚至如何被挑選出來,來成為一本攝影集,或者說是成為買賣的作品?這是相當困難的,所以說我們常常說攝影是最容易入手的一個藝術創作媒材,可是它也是最難進入市場的創作,才因為它的量太大、門檻太低。而現在手工的作品,比如說繪畫,像現在很多的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幫忙畫畫了,幫我們做很多事情,甚至連論文也可以不用寫了,那所以我們的人腦到底要幹嘛呢?那攝影,又是什麼呢?所以在這個很奇特的社會之下,反而現在有一個趨勢就是回歸到攝影的本質探討:什麼是我們所看到的?什麼是真實的?我們現在在螢幕上看到的照片大部分都被修過,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拍《巨神連線》的時候,為了探討這個欲力、一個超驗的一種奇觀,所以我特別選用底片創作,因為它是一個必須到現場眼見為憑拍下來之後、進暗房沖片再手工放大的過程,也就是一種寫實攝影(紀實攝影),那這種紀實性又透過了黑白的表現,呈現出一種超現實的氛圍。會有人問我說:「你的照片是不是合成的?」很抱歉,這全部都是真實的。它就在一個界線裡面模糊擺盪。現在也有很多人透過ai去做很多的神像,可是那個都跟我們在不同的時空裡面。它存在在電腦與internet裡,所以是一種幻象。當我們人類追求越多幻象的時候,我們就越不實在,更無法求得「什麼是人的本質、人在生存的目的?人難道現在已經變成了電腦的複屬產品了嗎?」這些問題。
紙本實體的攝影書出版的在市場上的意義
為什麼要印書(攝影集)呢?這或許是一個傳統,從1839年之後,著名的攝影家會被出版社邀請出書,出書也是一種傳播管道,現在有手機、有網路、有部落格,有攝影展等等都是媒介,書也是一種。早期來講,「書」在整個現代攝影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媒介,所以我們看很多早期的攝影大師都有出版攝影集,因為這有一個門檻,要有印刷的配合,要有各種商業機制,比如說通路,它是一個的物理存在,會進到博物館的圖書館系統去編目、編碼,它會成為人類的遺產,而就成為一個跟我們在時空的、可以觸摸到的一個真實的東西,而不是存在在螢幕當中虛幻的圖像而已。所以很多的攝影家,他不出版攝影集,就在ig或是在臉書上張貼,那也可以,可是那個像素比較低,所以在要進入我們的這個時空的時候,可能只能印成一個A4大小、頂多對開的大小,如果要到巨型的話就比較難了。那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德國杜塞道夫學派,他們早期倡導這個大型的相的使用、到後來用了很多技術的合成,而形成了一個潮流的原因,他們也在藝術攝影市場上獲得了空前的成就。攝影市場有它的商業考量,紙的成本、印刷成本、人工成本、美編成本還有包括拍攝的成本,加一加,其實非常的貴,門檻非常高。所以,可能有一千名攝影家,但只有一個人能出攝影集。而攝影集因為成本非常高,出版頂多五百本、一千本左右,所以它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慢慢地增值。我們在二手市場可以看到滿多書絕版,而攝影集也會成為非常值得收藏的一個物質性遺產。
三十年來的創作系譜圖
我是1969年的年底生的,所以等於是說七零年代那個時候,電視剛剛出來,然後人類登月了、對於宇宙有新的認識,對於各式各樣的美食,也有新的、新的這個挑戰,跟這個冒險的,很多,可以冒險、值得冒險的東西,比如說現在有幾個例子,大家比較容易、明白,比如說馬斯克(Elon Musk),他除了做電動車之外還做火箭,做了好幾十個事業,所以說,並沒有人限制你的才華,而是你用什麼的媒介去表現出最好的思想、或是你的觀念,那個就是一個最好的媒材。所以很多的藝術家都有各式各樣的創作,如果你要做一個也很好,就是貫徹始終,也有很多人是五花八門什麼都做,可是他還是會有幾個專注在做的,那我比較長期的專注,就是在攝影跟繪畫,還有一些裝置。至於說這三十年,這個系譜圖不是一下子就跑出來的,是從不斷的摸索跟創造當中,去找了這個核心。我也是前兩年才比較清楚「我在幹嘛?」因為大部分的藝術家其實不是很清楚自己在幹嘛,他們靠著直覺,或者說是靠著一種感性經驗在創作,那這種都必須需要有一種長時間的累積,脈絡會慢慢的分支出來,就是像樹長出來,是從種子掉到土壤裡面開始,長出來發芽,然後,你也不知道它會長多大,可是它會依著這個中間的主軸,一直在生長。我的主軸就是思考「什麼是存在」、「什麼是永恆」、「什麼是生老病死」等。所以《巨神連線》在談的就是「人類」,就是漢人在死亡之後,對於未來的想像、來世的想像。這個宗教系統比較是儒釋道三家,通常會結合在一起,因為我比較偏向專門研究佛法,談的比較多的是佛教這個系統,所以我對於這個輪迴業力、果報啊,還有這個各式各樣的六道輪迴是有一些個人的看法,進而透過出版這些作品來回應這個社會。我的作品看起來都非常不像民俗攝影,我拍的也不是民俗攝影,雖然說題材是很民俗的,可是基本上就跟我之前在做蚊子館、閒置空間的調查一樣,在談的是一個反社會、反社會體制的問題,《巨神連線》也是在反思宗教體制在台灣發展的一些奇觀化的問題。
《巨神連線》出版之後,我會拿書去很多宮廟回贈,他們都臉超臭的,說「為什麼會拍黑白的?還拍到電線桿?我們的神尊在照片裡怎麼那麼小?」然後說這個照片不尊敬等等。可是我並不是不尊敬,而是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台灣的人民可以去思考信仰到底是在幹嘛,難道就是成就一尊物質性的大佛嗎?那佛法說的是要我們不要著相,可是,實際上很多人都著相。《巨神連線》這本攝影作品集裡有附帶地圖,各位如果有空,可以依據這個地圖去各地參拜一下,有一些很特殊的景點,或者說可以推薦給外國友人,讓他們了解台灣信仰多元的一面,因為台灣的確是全世界的信仰最自由、最開放的一個島嶼了。
本集未完。更多內容歡迎收聽Podcast「這藝本Artco!閱讀、聊藝術 Artco Books! Read &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