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間博物館的營運成功與否被列為該國國力的評估根據,換言之,博物館設置的精緻度,為成就該國大眾生活幸福的指標。博物館雖然包羅萬象,使它主要的功能應有研究、典藏、展示、教育、溝通、實證、資訊與娛樂(休閒)的基本功能。然而衍生在歷史、文化、社會生命價值與生活美感的功能,卻與人類文明層次息息相關。
相關博物館功能闡述,坊間已有很詳實的立論與標示,本文僅以其精義簡要說明如後:
一、國際博物館協會定義(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
博物館,乃一非營利之永久性機構,在其服務的社會、為大眾開放,促進社會發展,並以研究、教育及娛樂之目的,致力於蒐集、保存、研究、傳播與展示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證據。
從這個定義來說,約有三萬個會員的組織、每三年召開定期大會的團體,集國際博物館學家、社會學者、文化工作者等專家,對於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討論是務實有效的團體公益活動,並且成效卓著。其之所以深受國際社會的重視,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公益性,為大公無私的教育團體;其二是非營利的教育服務;其三是文化實體的展示處,頗有人類智能開發、情思追求的價值。若以當前國際文化創意產業而言,是繼科技時代之後的新時代產業,除了上述功能外,對於人類的精神文明,提供可長可久的精英社會。
二、美國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定義(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簡稱AAM):
一座有組織、常設的非營利機構,主要以教育或美學為目的,它設有專任館員,擁有、照顧和利用實物,並做常態展出以饗社會大眾。
這是美國民主社會所延伸的社會機構。事實上,博物館源自歐洲神殿文化的同時,美國在兩百多年的歷史中,繼承歐洲文化的要素,了解精神文明的過程與不變的生命意義,促發了博物館事業的營運與管理,把心靈的需要化作具體的實務作教材,以增加大家的知識,務使人性抒發,人情溫暖時,人生的幸福在善與美的真實中得到印證。
每年以不同主題邀請世界各地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國際研討會,遍及學術研究、務實績效與理念探討,務使博物館功能因時因地增進服務社會的能量。好比對社區化、資訊化的加強,促使博物館的角色從較傳統對「物」的保護,轉化為對「人」的關懷,這樣的新觀念與想法便在歷次AAM 的會議中提出。即便開發中國家對保護文化的原貌也有建設的看法,乃至近來對於博物館有商業化與政治化的傾向,應如何因應,都列在研討的重點中。
三、博物館本身就是媒體:
作為一個地區、社會、國家的媒體。博物館所擁有的資源,包括史料、文物、文獻都能提供博物館作為媒體的資料。
我們很明白博物館設立的功能除了上述的機能外,作為國家總體國力的行銷利器,不在經濟力、政治力或財政力之下的博物館,它所彰顯的能量是文化深度與廣度,是社會發展的現實資源。古老國家或許不及整理有系統的博物館資源,但任誰都知道埃及、希臘、巴比倫、印度與中國,或是馬雅、印度文化的種種,當人類文明溯源而上時,古老文化地是本錢,它所衍生的繁枝茂葉正被人類所應用。新興的國家諸如日本、美國、法國或德國,有些地方就是文化的發源地,有些則是透過戰爭奪取或是買回的文化資源,甚至是再創的文明,這些國家兢兢業業把這項非營利事業做為教育與公益的功能,理由無他,除了前述的功能外,便是作為行銷該國或地區文化的媒體,傳遞該國、地區的特殊文化,例如臺灣的閩南文化、故宮的收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埃及金字塔、墨西哥的馬雅祭壇、或法國的羅浮宮、英國的西敏寺等等人文圖像與象徵,都是受到全人類認識的人文景點。
文物、文獻與史料是呈現歷史的事實,也是博物館功能最大能量的根據。據以作為知識的增進,或文化深度的追索,不論社會的變與不變,博物館作為國家的媒體是明確而有效的。
博物館的能量
這一項命題與博物館功能有重疊的部份,也有專業的指向,例如博物館除了八大功能外,它所揭櫫的「國力展現、價值的肯定、意向再生的公益事業」等,往往來自社會意識凝聚的精神力量。換言之,博物館的能量展現已不限定在有形的數量統計,而是質性所表現的內涵。
或者可以簡略來說,博物館能量在於觀眾、藏品、學術、活動與公益的關係,以及作為博物館服務向度的分項與整體,著重在精神價值的準則,如增加知識,以及服務社會的種種公益事業。本節論述相關於博物館能量,幾項特質分述如後:
一、訊息提供。
舉凡古今中外的歷史與社會發展過程,可以在博物館內得到訊息與資訊,作為人類行為依存的規範,其中時間變異或環境變遷對於生活習慣與方式,均可因昨知今,或作為「經驗」的傳承。人類之所以為萬靈之首,訊息的獲得與生活條件的選擇是項重要的知訊,尤其當「知還未知」的過程中,若因訊息傳達,或印證文物、史料的確切時,部分得到新知的喜悅,不僅是精神上的慰藉,更是文化歷史留存與展現的意義。
二、價值的肯定。
在於物體獲得時的經濟指標,以及作為博物館營運的物件憑藉,當然因人而異的知識判別某一物象的價值,或作為考驗歷史文明的過程,都需要這些被保護或考證的史料、文獻,在時間的歷史與空間的環境,共識的文物品,是博物館提供觀眾最有效的展示品時,觀眾的知識明朗、情感軒昂,一份由心升起的認知感,就是博物館能量的展現。相對這項物件來說,人生的精神價值不斷在演化中,名譽、知識、道德或貢獻的認定,是否也能在博物館營運下得到情義抒解、與奉獻大眾的精神指標。答案是正面的,當人類知識代代相傳,品性規範迭有增強時,雄壯、威武、名望或英雄的產生,可能在博物館營運產生真切的情愫。
三、知識產業。
亦可稱之為文化產業,在博物館的營運當中是項不可忽略的力量,除了文化是「一門好生意」的說法外,無形的知識開發,會隨著博物館日新月異的強化營運力道,在於更貼近近現實利益的財富必然也會增加。觀眾為什麼要到博物館參觀?各地都積極投入博物館的建置,重點在於博物館提供「知」的喜悅,也提供「情」的感動。它的衍生品與圖錄等文創商品,是促發觀眾參訪時購買的目標,更可能的是作為「觀光內容」的亮點。如英、美兩國,每年有大量的觀光客參訪,龐大的經濟效益,幾乎佔所有觀光所得的五分之二多。至於一些古老國家的經濟收入也在博物館的提供資源,而促使觀眾絡繹於途,如捷克、西班牙等國的文化觀光,以億計算的人潮大都衝著博物館或紀念物的引力而來。有知識才能精確判斷,包括行為、創作與物質的生產。有產業才有希望,希望來自知識的多寡而言。
四、美學感應。
博物館包括各類性質的館舍,尤其以視覺藝術為基礎的文物或藝術品(包括建築、空間設計),必然有美學要素才能引導大眾的信賴。因為萬物間的生態必有一空間的規範與秩序。就視覺形式的產生必再對稱、比例、平衡、漸層……等等的條件下層能完成美的內容,是在正常發展的視覺中得到喜愛,亦即在適應中再開展形質品味的講究。博物館不論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或是資訊文獻,都有普遍化的美感認知,以及美學主張,在人性抒發與人生作息得到正面的美感要素,才能開展更具意義的學習歷程。當一個國家著重在精神文明,以富裕經濟力作為文化後盾時,國家的力量必然在教育性與公益性中產生。
高雄人1944年生,屏師、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學士,台灣師範大學美研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顧問、中興大學講座教授、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專長水墨畫創作、中國美術史、美術理論、美學、美術行政及博物館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