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愛閱讀】《會玩才會學》:自由玩耍是教導兒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最佳方法

【小典藏|愛閱讀】《會玩才會學》:自由玩耍是教導兒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最佳方法

自由玩耍是教導兒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最佳方法。遠離大人之後,孩子可以盡情地玩樂。在玩樂的過程中,兒童可以真正獲得玩樂的控制權。在自由玩耍的過程中,兒童能學會自己決定;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創造並遵守規則,平等待人,而不將他人視為順服或叛逆的下屬。

玩樂自由沒落,精神失調問題趁勢崛起

一般科學家會說相關性的研究結果無法證明因果關係,即使我們已觀察到年輕人的焦慮、憂鬱、無助感和罹患其他各式各樣的精神失調疾病的增加,以及玩樂時間日益減少,但後者卻不一定是導致前者發生的原因。然而,我們卻可經由邏輯推導的方式,找出其間的因果關係。

示意圖(圖/Pexels)

自由玩耍是教導兒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最佳方法。遠離大人之後,孩子可以盡情地玩樂。在玩樂的過程中,兒童可以真正獲得玩樂的控制權。在自由玩耍的過程中,兒童能學會自己決定;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創造並遵守規則,平等待人,而不將他人視為順服或叛逆的下屬。

在戶外玩耍的過程中,兒童會故意為自己增添適量的恐懼─盪鞦韆、溜滑梯、轉動遊樂器材、爬單槓或爬樹,或在樓梯扶手上溜滑板。他們不僅學會如何控制身體動作,更學會控制恐懼感。在社交玩樂中,兒童學會如何與他人妥協,如何取悅他人,以及如何調適並克服衝突帶來的憤怒。自由玩耍也是幫助兒童投其所好的最佳方法。

示意圖(圖/Pexels)

在玩樂的過程中,透過多樣活動的不斷嘗試,發現他們的天賦和喜好。這些都是教室課堂上所學不到的,兒童只能透過自由玩耍的經驗來學習,啟發興致並帶來歡樂。

反觀在校求學時,兒童根本無法自己作主,他們的工作就是完成老師交代的事。在學校,兒童學到的是,測驗成績代表一切。即便在校外,兒童還是不斷地受到大人的指導、保護、照料、排名、評比成績、批評、讚美和獎勵。在美國東北部就郊區富有家庭進行的一連串研究調查中,心理學家薩尼亞·魯瑟爾(Suniya Luthar)等人發現,最常受到家長壓迫和最常在課外進行補習活動的兒童,最有可能感到焦慮和憂鬱。當我們增加兒童的在校時間,或迫使其接受大人指導的活動時,兒童自由玩耍並學習掌控自我生活的機會就會跟著減少。最後,兒童只會覺得他們成了環境和強權的犧牲品。

幾年前,研究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和傑瑞米·杭特(Jeremy Hunter)在公立學校對六到十二年級的學生是否快樂進行了一項研究。在全國十二個不同社區裡,三十三所學校有超過八百位學生參與了該項研究,參與者被要求戴上特製手錶一周,手錶經由特殊設計,會在早上七點半到晚上十點半的時間隨機發出訊號。當手錶發出訊號時,研究參與者就必須填寫問卷,指出他們目前的所在位置、正在從事的事情,以及他們當下的心理狀態是否開心。

示意圖(圖/Pexels)

顯然,兒童在校時的開心程度最低,但在離校、玩樂以及和朋友交談時,兒童的開心程度最高。和家長在一起時,開心程度則介於中間。平均來說,開心程度會在周末增加,但在周日下午和晚上,因為隔天就要開始上課了,開心程度反而出現「暴跌」的情形。難道教育兒童的最佳方法就是強迫他們進到無聊、不開心和焦慮的環境嗎?究竟是怎麼得出這樣的結論呢?

可怕又諷刺的是,教育只是我們用來剝奪兒童教育自我所需的自由及時間的託詞。我們以安全為名,剝奪了兒童瞭解、發展對生活的危險和挑戰所需的勇氣和自信,將扶養兒童的自然方法拋諸腦後,導致每年都陷入更加深層的危機之中。

不僅美國,在各個已開發國家中,我們完全忽視了兒童所具備的能力,為兒童創造了一個他們必須壓抑自我教育本能,並且盲目追隨大人為其鋪設道路的世界。我們親手打造的世界,除了逼年輕人發瘋之外,更讓許多人無法建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自信和技能。

儘管如此,打開電視,我們還是看到很多名嘴和政客大聲疾呼加強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希望採納更加標準化的測驗,指派更多回家作業,加強督導,延長在校時間和國民教育,並對請假一到兩天進行全家出遊的兒童給予懲戒。來自政府各個階層的主要政黨政客,似乎都同意延長在校時間和加強考試測驗,絕對能比縮短在校時間和考試測驗好。

示意圖(圖/Pexels)

瞭解內幕的人,挺身而出、破除迷思的時候到了!兒童絕不需要延長在校時間,他們需要的是縮短在校時間和更多的自由。他們也需要夠安全的環境玩耍及探險。他們需要多多接觸各種工具、想法,和可以在人生道路上拉他們一把的人(包括玩伴)。

本書內容絕非只有「怨嘆」而已,而是想帶來「如何改善」的希望和路徑。本書非常適合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內控型讀者閱讀,讀完這本書的讀者將不再兩手一攤,並且無奈地說:「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我們還是學會如何接受它吧!」我在下面幾章就會講到,物競天擇賦予兒童自我教育的強大本能,我們要笨到去剝奪兒童運用這些本能所需的各項條件嗎?


本文摘錄自《會玩才會學》

會玩才會學
作者:彼得‧格雷 (Peter Gray)│譯者:吳建緯│出版社:今周刊

為什麼孩子們的笑臉越來越少,睡眠越來越少,玩的時間越來越少?
為什麼孩子們的作業越來越多,書包越來越重,壓力越來越重?
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找回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你願意試試看嗎?
教育不應該是用逼的,而是玩出來的!
把遊戲還給孩子,當夠了孩子,才能好好當個大人!

「玩樂自由是心靈成長的必備良方。玩樂自由是兒童結交朋友、克服恐懼、解決問題並且掌控生命的方法。玩樂自由也是兒童練習並取得身體和智力技能的主要方法。這在他們成長環境中,是取得成功的致勝關鍵。我們為孩童做再多、買再多玩具、培養再多的特殊才藝訓練,都無法彌補我們從兒童身上奪走的玩樂自由。孩童透過主動玩樂學習到的一切,無法藉由其他方式獲得。」

──彼得.格雷

作者彼得‧格雷在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書,他寫的教科書《心理學》,是最多長春藤名校指定用書,出版至今已七版。

但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兒子史考特,因孩子無法適應制式的學校教育,在衝突和掙扎後,彼得‧格雷讓兒子去讀瑟谷學校(Sudbury School),一個徹底「擺脫所有類似學校等學習場地的枷鎖」的學校。

他從兒子及同學身上,親眼目睹孩子如何在社會化過程中透過人類本能,從遊戲中得到完全自發的學習。在人類演化的歷史中,狩獵的本能讓孩子渴望不受限制的跑跳與玩耍,但現實的環境卻總是用教育的枷鎖來綁住孩子,扼殺他們學習的動機與自我學習能力。

每個孩子天性都是好奇的,嬰孩只要一張開眼睛,就好奇的到處看;有能力動作時,就開始到處爬、到處摸……但是,為什麼孩子長大了,反而失去探索和學習的能力了呢?因為文明的教育,孩子如爸媽所願的遵守規矩,變成了「聽話」的孩子,但卻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書從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和生物學的角度,深入淺出地說明遊戲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價值,作者把深刻、抽象的發展心理學理論,艱深、晦澀的人類學知識介紹得妙趣橫生。在書中作者不斷強調,把遊戲還給孩子,讓孩子能從中發展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玩樂力和社交力,這是為人父母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當孩子的愛玩天性能充分釋放,孩子也將更快樂、更獨立,對生活與學習充滿更多熱忱。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30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