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愛閱讀】《會玩才會學》:四歲的孩子該學什麼?唯一會主導孩子的,便是他們的自由意志,因為這是屬於他們的童年。

【小典藏|愛閱讀】《會玩才會學》:四歲的孩子該學什麼?唯一會主導孩子的,便是他們的自由意志,因為這是屬於他們的童年。

根據芎瓦西族的大人表示,他們認為四歲孩子已經擁有足夠的邏輯推理能力,也懂得如何控制自我行為,因此不需要大人在旁照顧。他們每天會自行安排新的冒險活動,並且從中獲得學習機會。

繞過半個地球,暫時遠離埃文和漢克承受的教育壓力,我們找到了同樣十一歲、生活在非洲卡拉哈裡沙漠中狩獵採集部落的克韋,他生長在信任「兒童本能及判斷能力」的文化中,屬於芎瓦西族(Ju’ hoan,非洲西南部納米比亞的一個村落)文化群體之一。克韋不用上學,也沒有固定的生活時間表,不但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還能隨心所欲做任何事情。和不同年齡的朋友到處遊玩、探險,有時還一起在外宿營過夜,而且沒有大人在旁指導和監督。自四歲開始,他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

圖/taken by Elmar Thiel,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87723

根據芎瓦西族的大人表示,他們認為四歲孩子已經擁有足夠的邏輯推理能力,也懂得如何控制自我行為,因此不需要大人在旁照顧。他們每天會自行安排新的冒險活動,並且從中獲得學習機會。

部落裡的孩子都希望盡快長大,因此克韋和朋友靠玩樂來體驗部落生活的各項活動,像是追蹤獵物,使用弓箭射下蝴蝶、鳥類和齧齒動物。

孩子的玩樂有時會擴大規模,他們建造類似大人在使用的木屋和工具,或誇張地模仿旋角羚、角馬、獅子,與其他數十種動物的聲音和動作。他們必須熟悉這些動物的習性,日後才能成為合格的獵人,並且以此本領預防掠食者的攻擊。在玩樂時,孩子會扮演各種動物,還會認真研究部落成年人或訪客的說話與動作,並用滑稽誇張的方式模仿他們。有時候,他們會冒險進入危險的叢林,找尋適合躲藏的隱祕地點,在這過程中,他們恣意奔跑、追逐、跳躍、攀爬、投擲和跳舞,逐漸發展出強健體魄,並培養肢體協調能力。

示意圖(圖/Pexels)

他們還會製造樂器,除了芎瓦西族熟悉的樂曲之外,他們也學會如何創作新的樂曲。沒有人要求孩子做這些事,也沒人給予他們所謂的「考驗」,這麼做單純為了滿足他們發自內心的渴望。

儘管有時較為年輕的大人會加入孩子玩樂的行列,克韋和朋友也會參與大人帶頭的活動或舞蹈,但沒有大人會去主導孩子該怎麼做。唯一會主導孩子的,便是他們的自由意志,因為這是屬於他們的童年。

從基因的角度來看,我們都是天生的狩獵採集高手。過去千百年來,透過物競天擇的淘汰機制,人類逐漸發展出現今生活的種種樣貌,而人類學家認為「狩獵採集者」是古代人類唯一穩定的生存方式。

一萬年前,在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出現人類最早的農業行為,後來才陸續出現在世界各地。農業的發明使人類生活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幅超越物競天擇的速度,人類必須盡可能適應這些變化,使生物機制演化符合「狩獵採集者」的天性和需要。如果我們將人類的起源訂在一百萬年前,那麼在歷史中有九十九%的時間,人類都是所謂的狩獵採集者。

二十世紀開始,受到農業、工業和現代生活方式的入侵,純粹的狩獵採集生活幾乎已經消失了,但是到了七○和八○年代,甚至更為後期的階段,人類學家開始長途跋涉進到地球最難以深入的地方,找到幾乎未曾受到現代世界發展影響的人間淨土和狩獵採集族群。

示意圖(圖/Pexels)

的確,在我寫這本書的同時,人類學家仍在研究「儘管和非狩獵採集者進行商業交易、卻仍然維繫各項傳統和祖先價值觀念」的狩獵採集族群。雖然這些狩獵採集者並非我們的祖先,但可以確信的是,相較於你我每天體驗的現代文化,他們的生活更為接近人類進入農業時代以前的文化。

目前在全世界發現到的狩獵採集社會,彼此在各方面皆有相當大的差異。(作者按:整篇章節在描述狩獵採集者的實際做法時,我會使用人類學家所謂的「當代人種學」,「當代」意指研究進行的當下,儘管這些做法在今日已不復存在。) 實際上,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棲息地、語言、儀式和藝術形態。

儘管彼此間存在著差異性─不論這些狩獵採集社會是在非洲、亞洲、南美或其他地方被發現─它們也有不少的相似處,像是類似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及教養孩子的方式。這些相似處讓研究人員得以概括為「狩獵採集文化」,並使人們更加相信在農業時代之前,就已經存在一個主導整個社會的生活型態。

在這些社會型態中,最常被拿來研究的包括芎瓦西族(位於非洲的卡拉哈裡沙漠)、哈札族(Hazda,坦尚尼亞雨林)、木布提族(Mbuti)、埃菲族(Efe,剛果伊圖里森林)、阿卡族(Aka,中非共和國與剛果雨林)、巴迪族(Batek,馬來西亞半島)、阿埃塔(Agta,菲律賓呂宋)、納雅卡(Nayaka,南印度)、阿契族(Ache,巴拉圭東部)、巴拉卡納族(Parakana,巴西亞馬遜盆地)和伊瓦拉族(Yiwara,澳洲沙漠)。

本章將探討狩獵採集文化中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型態,也將談論文化本身的統一特徵。照我個人的定義來看,教育其實就是文化的傳承,在特定社會群體進行教育或教化的過程中,新一代的人類會傳承、沿襲上一代的技能、知識和價值觀,也就是所謂的文化。

想要瞭解狩獵採集者教育孩子的方式,就必須瞭解他們特有的文化與價值觀。


本文摘錄自《會玩才會學》

會玩才會學
作者:彼得‧格雷 (Peter Gray)│譯者:吳建緯│出版社:今周刊

為什麼孩子們的笑臉越來越少,睡眠越來越少,玩的時間越來越少?
為什麼孩子們的作業越來越多,書包越來越重,壓力越來越重?
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找回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你願意試試看嗎?
教育不應該是用逼的,而是玩出來的!
把遊戲還給孩子,當夠了孩子,才能好好當個大人!

「玩樂自由是心靈成長的必備良方。玩樂自由是兒童結交朋友、克服恐懼、解決問題並且掌控生命的方法。玩樂自由也是兒童練習並取得身體和智力技能的主要方法。這在他們成長環境中,是取得成功的致勝關鍵。我們為孩童做再多、買再多玩具、培養再多的特殊才藝訓練,都無法彌補我們從兒童身上奪走的玩樂自由。孩童透過主動玩樂學習到的一切,無法藉由其他方式獲得。」

──彼得.格雷

作者彼得‧格雷在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書,他寫的教科書《心理學》,是最多長春藤名校指定用書,出版至今已七版。

但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兒子史考特,因孩子無法適應制式的學校教育,在衝突和掙扎後,彼得‧格雷讓兒子去讀瑟谷學校(Sudbury School),一個徹底「擺脫所有類似學校等學習場地的枷鎖」的學校。

他從兒子及同學身上,親眼目睹孩子如何在社會化過程中透過人類本能,從遊戲中得到完全自發的學習。在人類演化的歷史中,狩獵的本能讓孩子渴望不受限制的跑跳與玩耍,但現實的環境卻總是用教育的枷鎖來綁住孩子,扼殺他們學習的動機與自我學習能力。

每個孩子天性都是好奇的,嬰孩只要一張開眼睛,就好奇的到處看;有能力動作時,就開始到處爬、到處摸……但是,為什麼孩子長大了,反而失去探索和學習的能力了呢?因為文明的教育,孩子如爸媽所願的遵守規矩,變成了「聽話」的孩子,但卻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書從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和生物學的角度,深入淺出地說明遊戲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價值,作者把深刻、抽象的發展心理學理論,艱深、晦澀的人類學知識介紹得妙趣橫生。在書中作者不斷強調,把遊戲還給孩子,讓孩子能從中發展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玩樂力和社交力,這是為人父母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當孩子的愛玩天性能充分釋放,孩子也將更快樂、更獨立,對生活與學習充滿更多熱忱。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93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