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愛閱讀】我不尋找,我發現──野蜂觀察 《成為小小生態觀察家:從觀察到保育,五位動物專家帶你走入野外調查的世界》

【小典藏|愛閱讀】我不尋找,我發現──野蜂觀察 《成為小小生態觀察家:從觀察到保育,五位動物專家帶你走入野外調查的世界》

人們對蜂的不了解與偏見,因此常常傷害牠們,與蜂的隔閡越來越大。若能透過理解,扭轉大眾對蜂類的印象,才能以尊重關懷之心,友善更多物種。

李曼韻(國中生物教師)的野蜂觀察工作

不碰觸、不傷害,透過長焦鏡頭,觀察並記錄台灣山林中一隻隻的野蜂。
從蜜源植物尋找愛吃蜜的蜂、耐心觀察蜜蜂梳理花粉、泥壺蜂捏造泥巢、捕捉獵物,並觀察樹上的虎頭蜂蜂窩,藉此了解蜂的特徵與生態。

蜂與花美好的共生關係

我觀察的步道上有許多的澤蘭、大花咸豐草、紫花藿香薊(季)、火炭母草⋯⋯等蜜源植物。訪花的除了蜜蜂之外,還有青條花蜂、螯無墊蜂、熊蜂、泥壺蜂、杜鵑三節葉蜂等,甚至也有虎頭蜂,當然還有其他諸多昆蟲,大家最為熟知的是蝴蝶,此外,蛾、天牛、螞蟻、食蚜蠅、金花蟲、金龜子、植食性椿象等都嗜訪花。

訪花說明了花與蟲,尤其是與蜂之間的互惠關係,而人類是生態僅角色外的第三者。我喜歡觀察生物之間美好的共生關係,蜂與花就是最經典的例子。小蜜蜂全身毛茸茸,飛舞花叢的時候,雄蕊的花粉就會沾到細毛上。小蜜蜂常先以前腳刷下沾在頭部、胸部的花粉,而後傳到中腳,再傳到後腳。看牠以前腳刷頭部花粉的可愛模樣,十足的療癒,這就是觀察樂趣的享受啊!牠的後腳也暗藏玄機,演化的結果使牠擁有數種收集花粉的毛刷構造,及壓成厚實花粉塊的工具。蜜蜂操作工具純熟迅速,將花粉揉壓成團後,塞在後腳外側,這部位就是我們俗稱的「花粉籃」,並不是真的有一個裝花粉的籃子,但未曾見牠掉落過花粉塊。春日的花海裡,每隻小蜜蜂的的花籃裡幾乎都有著滿滿的花粉準備帶回家。

《成為小小生態觀察家》書籍內頁──各種訪花昆蟲(黃胸泥壺蜂、青條花蜂)。(圖片來源:小麥田出版社)

所謂「美好的共生關係」指的就是在飛到東、飛到西之間,蜜蜂採收蜜源植物的花粉與花蜜,但不是白吃白喝,因為身上的花粉有機會掉落在另一朵花雌蕊的柱頭,此時就當了異花授粉植物的媒人婆。他們之間的互利共生,我這樣形容好了:「蜂是媒人,拉近了新婚植物的距離,而新婚植物以花粉花蜜回饋媒人。」

當然了,植物花朵的構造與傳粉者的習性,在時間的長河裡,演化出許多密切的關係,例如許多花朵的花瓣上緣平展,狀似蟲媒花的「停機坪」,最不可思議的當屬桑科榕屬植物,與榕果小蜂專一性的共生依存。我常覺得,蜜蜂是蟲媒花植物最好的朋友了,認真、勤勞、可靠,完全不會傷害植物。如果是蝴蝶、蛾或金花蟲、金龜子,常常順便在植物上產卵,卵孵化成幼蟲後直接以這植物作為食物,我們在菜園、花園中,看到葉片或花朵上的坑坑洞洞從來就不是蜜蜂的作為。蜜蜂帶走的是植物本就想奉獻給蜜蜂的,蜜蜂歡喜的帶著這份厚禮回去飼養家族中年幼的妹妹、弟弟,以及一家之主的蜂王媽媽。

《成為小小生態觀察家》書籍內頁──蜜蜂的天敵:食蟲虻(圖片來源:小麥田出版社)

我欣賞著大自然間的這份和諧,卻突然看到一隻小蜜蜂誤入蛛網,難以掙脫。我沒有介入,這是生態上必然存在的食性關係,每一種生物都會有好朋友與敵人。如果只有好朋友,族群可能變得過大,如果敵人太多,族群會萎縮,兩者之間力求平衡才是和諧之道。

蜜蜂的天敵不算少,除了蜘蛛,還有食蟲虻、虎頭蜂、蜻蜓、螞蟻等昆蟲,此外蜥蝪、鳥類、蜂鷹等也都是。然而,對於蜂群殺傷力最大的並非這些天敵,而是人類,尤其是殺蟲劑與除草劑的濫用。

蜜蜂消失的危機

桶后林道隨著桶后溪蜿蜒,依著左岸,挨著山壁,時而濃蔭蒼綠,時而藍天清朗。我喜歡一灣灣溪水溫柔而有力的環抱山腰,洶湧或平靜都無損於它的清澈,那是我最喜歡的藍綠色,難以描述的容顏。在太魯閣的神祕谷、美國黃石公園,或阿爾卑斯山腳下的湖泊都有這種難以描述的藍綠,不同於大海或天空的藍,也不似祖母綠寶石那般神聖不可親近的濃,那種潔淨無瑕是會隨著陽光的若隱若現,或晶瑩閃耀,或暗自沉潛。

我在仿若仙境的桶后溪邊用餐,一邊拍著前來喝水的蜜蜂,一邊想著人類與蜜蜂的未來。只有觀察而不思考是無法深入生態問題核心的。自二○○六年秋天起,歐美等國陸續爆發大量養殖蜂群離奇失蹤的現象,當年年底研究團隊將此現象命名為「蜂群衰竭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簡稱CCD。研究人員指出造成CCD 的因素包括:營養不良、真菌感染、基因改造農作物、氣候變遷、農藥使用等,大都認為並非單一元凶所致。台大昆蟲系楊恩誠教授所領導的團隊,於二○一四年發表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工蜂食用添加益達胺殺蟲劑的糖水後,立刻喪失飛回蜂巢的能力;幼蜂的反應更是令人吃驚,幼蜂竟然能夠承受比成蟲更高的致死劑量,成長發育上看似不受影響,學習能力卻像是個弱智蜂,成蟲階段無法記得回巢的路,也就是說蜜蜂的神經系統會因益達胺而受損,最後導致蜂群崩壞。

(圖片來源:Pexels)

蜜蜂消失並非只關係到我們有沒有蜂蜜可以吃,或蜂農無法生產蜂蜜維持生計,更大的危機是人類的作物糧食問題。因為蜜蜂為許多植物傳播花粉,植物因而得以繁衍生命,而人類也才能享用豐富多樣的蔬果。楊恩誠教授說:

「全球農作物有三分之一仰賴蜜蜂授粉,台灣也有四十多種農產品仰賴蜜蜂授粉。試想,如果蜜蜂繼續消失,人類是否同蒙其害?」

保育蜜蜂的重要性如此簡單明瞭,我可以教會孩子們不要因為怕被蜂螫而傷害蜜蜂,但是唯有透過政府單位的溝通與法令,禁止使用與蜜蜂死亡相關的農藥,或許還有挽救的餘地。例如,歐盟決議自二○一八年底起,田間全面禁用類尼古丁農藥,包含益達胺等三種殺蟲劑,這遲來的正義正是解救蜜蜂最大的助力。


本文摘錄自《成為小小生態觀察家:從觀察到保育,五位動物專家帶你走入野外調查的世界

成為小小生態觀察家:從觀察到保育,五位動物專家帶你走入野外調查的世界
作者: 李曼韻、林大利、袁守立、陳美汀、程一駿
出版社:小麥田

自然科普最佳讀本
啟動科學精神,一場珍貴的生態記錄之旅

五大專業主題——————
候鳥Ⅹ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野蜂Ⅹ李曼韻(師鐸獎得主)
水獺Ⅹ袁守立(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石虎Ⅹ陳美汀(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
海龜Ⅹ程一駿(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

==本書特色==
◆ 統整動物專家分享的野生動物觀察研究方法及工具,讓你快速掌握觀察要點。
◆ 收錄珍貴研究照片與成果,還有豐富動物知識,並適時加入重點整理、專有名詞解說,訓練科普閱讀能力,建立科學素養。
◆ 專業分析解說野生動物的生存困境,傳遞生態保育觀念,傳達出不屈不撓的科學家精神。
◆ 動物專家推薦書單,提供科普知識延伸學習。
◆ 附學習單,讓孩子動手開始做生態觀察。

==內容簡介==
每年飛來台灣過冬的候鳥越來越少,
台灣本島的石虎面臨生存危機,
在金門生活的歐亞水獺僅存不到200隻……

觀察×保育
氣候變遷,地球環境變化,對於野生動物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失去棲地、繁殖地……族群數量漸漸變少,甚至面臨滅絕。為了維護生態平衡,「動物保育」成為重要課題,但要如何幫助野生動物呢?這就要從觀察與調查開始,唯有了解野生動物,才能找到最有效的保育方法。

難得的觀察之旅
為了這些逐漸消失的動物,動物專家學者投入漫長又辛苦的野外調查工作:
冬天清晨頂著寒冷的海風數鳥,半夜輪班找海龜,累得喝水喝到一半也能睡著,山中追蹤石虎,沒路時只能靠自己開出一條路……

專家經驗 × 觀察方法
觀察鳥類需要「耳聰目明」?公民科學調查法、發達的自動監測工具、蜜蜂若消失,反而危害人類?「不喜歡就消滅」的錯誤觀念、苦等六年才等到研究成果……
.熱愛鳥類的林大利
.希望扭轉蜂類印象的李曼韻
.研究歐亞水獺多年的袁守立
.推動石虎保育的陳美汀
.成功讓大家正視海龜保育的程一駿
學者分享多年來的觀察方法與心得,以及珍貴的研究資料。

透過動物學者的眼睛,了解野外調查的各種細節及動物知識,還有他們關懷野生動物的心,以及期待大眾一同加入動物保育的期盼。

現在,你也可以為了野生動物站出來,成為熱愛自然、關懷動物的小小生態觀察家。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91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