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愛閱讀|《失去山林的孩子》在自然界中,讓兒童去體驗,遠比學習知識重要。

愛閱讀|《失去山林的孩子》在自然界中,讓兒童去體驗,遠比學習知識重要。

作為成人,喚醒對自然的驚奇感的另一種方式,是和孩子一起閱讀自然類書籍。與電視不同的是,閱讀不會吞沒各種感覺或是操縱思想,閱讀會激發想像力。

在自然界中,讓兒童去體驗,遠比學習知識重要。

單憑父母的力量是無法改變現狀的。然而所有監護人、父母、家庭成員都能在家中,或透過其所隸屬的機構來影響這一進程。教育工作者、都市計畫專家、年輕的自然專案領隊、環境主義者,這些人將共同決定第三邊疆的方向,是自然體驗的終結,或是以新的形式獲得重生。父母應該鼓勵各種機構進行變革,而不是坐視不理。

對於現代的父母來說,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已讓他們筋疲力盡。日常的瑣事已經夠多了,不想再做其他的事,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換一種方式面對或許會好些,把自然當作一劑良藥,可以減壓、增強體質、精神滿足,還能更具創造力、幽默感、安全感。如果一個家庭讓孩子更加融入自然,就會得到以上種種回報。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CANVA)

把熱情當禮物

幾年前,夏德(Jerry Schad)邀請我和兩個兒子與他們父子一道,沿著聖地牙哥東部山脈棉白楊河谷遠足。當時我的兩個兒子一個五歲,一個十一歲,他的兒子才四歲。我們把車停在日出高速公路邊上,沿著一條崎嶇不平的小路,走到下面很遠的一個山谷。這條小路穿過茂密的樹叢、胭脂櫟和石蘭科等常綠灌木叢。無數讀過夏德寫的《準備遠足》(Afoot and Afield)野外指南,找到棉白楊河瀑布(這個名字就是夏德起的)的無數徒步旅人,又把它踩寬、踏深。

在我帶你們進行這次遠足之前,我要先說說為人父母所承受的種種壓力。大人只能和孩子一起做正確的事,其他都不值得。簡單來講,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必須改變觀念。如果帶孩子到自然中是為追求完美,或覺得又是一件麻煩事,那就會失去很多樂趣。家長更了解自然並和孩子分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如果家長能和孩子一起去了解自然當然更好,而且樂趣更多。

我們沿著曲曲折折的小路往下走。夏德的兒子湯姆在前頭跑,我的大兒子傑森牽著弟弟馬修的手,在愈來愈不好走的小路上前行。夏德曾告訴我,他在聖克拉拉谷長大,就是現在有名的矽谷。兒時,他從沒有外出露營過。但從十二歲開始,每到夏天他便在後院睡覺,並迷上了夜空,最終使他成為一位天文學教授。長大後,他還是喜歡在野外鋪一張墊子,躺在群星下入眠。

他滿懷敬畏,講述著郡裡那些失落的角落的神祕事件,尤其是夜空的神祕故事,譬如金星在沙漠上投下的奇怪陰影。湯姆和馬修正值淘氣的年紀,比起金星陰影,他們對叢林裡狼的糞便更感興趣。他們戳它,還為它取了一大堆的名字。馬修很想知道為什麼我們沒有看到大型動物。

「因為牠們有超能力,」我解釋說。

他停下了腳步。

「牠們能在很遠的地方聽到我們的聲音、聞到我們的氣味,」我補充到。這話對他產生了作用,但這只是瞬間的。因為有這麼多的石頭要搜集,時間卻這麼少。這兩個小男孩,爭著、搶著要跑在前頭,一直往前跑。小孩子不像大人:我和夏德剛見面,客客氣氣的;馬修和湯姆立刻熟悉起來,相互說著小祕密,也相互罵著玩,好像他們已認識二十年了似的。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 CANVA)

「我要在叢林裡開出一條路來!」湯姆高聲宣布。他消失在樹叢中。過了一會兒,他喊道:「小心蛇,隨時都有可能竄出一顆蛇頭來。」這麼多年來,湯姆的父親夏德親眼見到過二百隻大角羊,一頭山裡的獅子,與很多響尾蛇。夏德說,在四月,人應該要小心提防蛇出沒。這時,他避免離開小路行走,或是在樹叢中為自己開闢一條路。那時候,蛇從冬眠中甦醒,很餓,很可能具有攻擊性。

「我通常帶著湯姆在家附近步行,但我也喜歡帶他到這兒來,」夏德說,「他能夠考驗自己,能探索,能冒險。學到關於徒步旅行的最佳判斷力,對他來說很重要。」

他給做父母的建議是:帶著你們的孩子做些簡單、距離較短的健行,要靠近城區,因為往往他們在身體感到疲憊之前,就開始覺得無聊了。

馬修第一個聽到了瀑布的聲音。

我們來到了路的盡頭,在一個小橡樹林裡,在那裡,棉白楊河從缺口處奔流而下。我們順著這條小溪走到了第一個瀑布群和一些深潭,這些深潭由融雪和最近幾場雨的雨水匯集而成。孩子們爬上大岩石,沿著礁石奔跑,夏德和我朝他們喊著,提醒他們慢一點,要看路。「看到那裡比較暗的地方嗎?」夏德對湯姆喊,他指著一條條流過岩石表面、然後流向深潭的黏液。「別踩那些東西;很滑,你會跌進水裡。」

孩子們像蜥蜴一樣掠過水面爬上岩石。看著他們,夏德帶著如同親自經歷一般的興奮承認道,「我和湯姆一起時,就像是透過他的眼睛看到這一切,很新鮮。」我們在一塊大岩石上坐了一會兒,眺望著一池深水;這些小男孩則把這塊大岩石當滑梯。在懸崖那兒,夏德、傑森和我用身體擋著他們,防止他們掉下去。過一會兒,我們厭倦了這樣的玩法,把馬修和湯姆叫來,讓他們殿後。我們的口袋裡裝滿了石頭,那是馬修一路上撿的,堅持要我們帶著。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 CANVA)

夏德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那令人敬佩的淵博知識,而是他那具有感染力的激情。如果這份歡愉沉睡了,我們就必須喚醒它。對於那些先前失去機會與戶外活動建立聯繫的父母而言,這不是個輕鬆的任務。但是,這樣的機會還是有的。卡森曾說:「如果一個孩子要保持他與生俱來的驚奇感,他需要至少一個能與之分享這種驚奇感的成人陪伴,和他一起重新發現我們所在世界中的歡樂、興奮與神祕。」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或重新發現感受快樂、興奮和神祕的能力。

二戰後法國的文化部長及小說家馬勒侯(André Malraux)曾引用一位牧師的話,寫道:「根本沒有『成年人』這種說法。「當然,重新發現孩子的敬畏,任何時候都不晚。讓孩子與自然建立聯繫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成年人自己先與自然先建立聯繫。如果爸爸、媽媽、祖父母、外祖父母或監護人已經花時間在戶外,他們能拿出更多的時間;他們可以獵鳥、釣魚、徒步旅行,或是做些園藝工作。如果孩子們感覺到了大人們對自然的真正熱情,他們會模仿這樣的情趣—即使他們長成十幾歲的少年,假裝失去這樣的情趣。

作為成人,喚醒對自然的驚奇感的另一種方式,是和孩子一起閱讀自然類書籍。與電視不同的是,閱讀不會吞沒各種感覺或是操縱思想,閱讀會激發想像力。

你還記得第一次讀《森林王子》或《湯姆歷險記》或《哈克歷險記》時的驚奇感受嗎?吉卜林筆下世界中的世界;馬克吐溫筆下緩緩流淌的河水,自由的感覺和神祕島嶼上的海沙,還有洞穴深處的世界?正如喬拉所指出的,環境教育工作者和環保積極分子反覆提到自然書籍對兒童有著重要的影響。像一九五○年代的許多孩子一樣,作家克拉瑪(Kathryn Kramer)是讀著《魔戒》系列長大的。一個又一個夏天,她反覆讀著這三部曲。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 CANVA)

「在夏天避暑的屋子裡坐在起居室一張很不舒服的柳條椅上,我的腿直直地伸著,如同不會畫膝蓋的人筆下人物僵直的雙腿。」「我可能偶爾透過窗戶看看四方的天空;這似乎就是我想從戶外燦爛夏日得到的一切。在托爾金的書中,有我需要的所有天氣。」她被征服了,尤其是被托爾金對自然的描寫所征服。她引用了這段精采的描寫:

他們身處在一座綠樹叢生的島上,視野被遮蔽了。在東南邊,地面陡然下降,山坡似乎遠遠地延伸到樹下,好比島上的沙灘,實為一座從深水中上升形成的山⋯⋯島的中央有條河慵懶地蜿蜒向前,河水是棕色的,河兩邊垂著古柳,在河面上形成了彎拱,倒下的柳樹擋住了河的去向,成千上萬褪了色的柳葉星星點點地散落在河面上。空中滿是柳枝上翩然舞動的黃色;山谷中和煦的微風輕輕吹過,蘆葦婆娑,柳枝吱吱作響。

托爾金書中盡是類似的描寫,用「比大多數人一生用到更多的詞彙來描寫一個地方。」克拉瑪說。如今,她為七歲的兒子讀《魔戒》三部曲,將這個故事作為禮物送給他,透過故事,也把自己對自然界的熱情傳給了兒子。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失去山林的孩子》野人出版

推薦閱讀

失去山林的孩子
作者:  理查.洛夫
譯者: 郝冰、王西敏
出版社:野人

 ──震撼全美教育界的必讀書目──
  搶救科技冷漠的滑世代未來
  ADHD、過胖、憂鬱、躁鬱孩子最需要的自然療法

你的孩子是否寧可在家上網,也不肯到戶外走走?
即使到了戶外,還是戴著耳機聽音樂?
你的孩子缺乏創造力、想像力?不懂得與人分享嗎?
你的孩子過胖、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憂鬱、躁鬱傾向嗎?
他們可能只是患了「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

讓孩子同溪流和小魚玩耍,學會傾聽和專注;
讓孩子在白雲微風下奔跑,擺脫不健康的肥胖因子;
讓雨水陽光洗淨並晒乾他陰鬱幽暗的心……
翻開本書,你將知道如何善用純天然的綠色治癒力,
使孩子自己在大自然中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受、去嘗試,
幫助孩子與大自然重修舊好。

作者長期關注兒童與自然議題,點出兒童與自然間令人震驚的隔斷。
他以親身採訪的眾多案例,結合包括環境心理學、自然史學、
人類生態學、神經生物學等各領域學者的論點與多年研究證據,
點出人與自然環境的隔絕,如何使得現今在電子產品環繞中成長的下一代,
大量出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抑鬱症狀等令人擔憂的發展。

這是第一本總結眾多領域針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研究成果的書籍,
作者不僅敲響了一記警鐘,更從家長、教育者、政府、都市計畫等各個面向,
提出治癒這種人與自然斷裂現況的實用方法。
作者以優美動人的筆觸,鏗鏘有力的語調,
引領讀者擁抱自然美夢,並深刻思考下一代與大自然的未來。

延伸閱讀

愛閱讀|《失去山林的孩子》孩提時代的天賦:自然如何培養創造力

【專欄│芬紛聊天】讓孩子們玩耍:芬蘭幼兒園的一天

【專欄│芬紛聊天】芬蘭的戶外教育:各場域教學的實踐場所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435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