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全球擴散,多國推出「居家令」,要求國民減少不必要的外出。香港政府也在 3月底推出「限聚令」,禁止四人以上聚集,目前禁令延長至 4 月下旬。不少行業受到影響,甚至被迫暫時休業,藝文機構不得不構思對策,藝術家也得尋找在人流、物流受限情況下繼續創作的方法。
香港海港城因疫情人煙稀少景況。
畫廊展覽延期開幕,生意暫不受影響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每年3月舉行,帶動同期本地藝術活動。惟今年因應疫情嚴峻,巴塞爾藝術展實體展會取消,大批同城展覽亦一度暫停。隨著近日香港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減少,藝文活動漸漸復甦,如:位於黃竹坑的刺點畫廊(Blindspot Gallery)本月中推出新一檔展覽——「煉法社」。
刺點畫廊(Blindspot Gallery)4月中推出新一檔展覽——「煉法社」。(©刺點畫廊)
畫廊經理俞迪祈(Nick Yu)接受 ARTouch 訪問時表示,「煉法社」原定 3 月中開幕,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在畫廊舉行的重要主題展覽。五名參展藝術家橫跨中港兩地,更邀請郭瑛出任客坐策展人,可見資源投入不少,俞迪祈說:「既然作品和展覽內容齊備,不繼續就對不起大家」。
他又透露,近月不時收到觀眾來電,或者在社交媒體平台查詢展覽資訊。香港藝術館和眾多藝術機構閉館,大批活動都被迫取消,他觀察到「香港觀眾其實有點悶,很多人都想來看展覽」。幾經考慮之後,「煉法社」最終在近日疫情稍為緩和之際開幕。
一如其他疫情下的公眾活動,展覽開幕安排亦作出調整。除了入場之前量測體溫、填寫健康申報表之外,平日兩小時的開幕酒會,今次也特別加長至差不多七小時。俞迪祈解釋,加時目的在於攤分人流,避免展場過分擁擠,「我們也會提醒觀眾,不要多過四人聚集,以及保持 1.5 公尺社交距離」,務求觀展在安全和合法的情況下進行。
「煉法社」展覽一景。(©刺點畫廊)
畫廊雖然將展覽的圖文資料放於網頁,但未有提供虛擬導覽(virtual tour)的選項。俞迪祈表示,畫廊早在十年前已經推出過虛擬導覽,但反應不算特別踴躍。他認為,線上觀展始終較難感受作品, 「好多人寧願親身來看展覽」。就像今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移師網路平台,他也坦言線上陳示的方法僅較適合掛於牆上的作品。「煉法社」不少展品都是大型裝置,重視觀眾的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故未有為是次展覽安排虛擬導覽。
「煉法社」不少展品都是大型裝置,使觀眾能夠充分感受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刺點畫廊)
展覽雖然延期,但總算開幕了,俞迪祈也說「現在畫廊生意是 OK 的」,暫時未見購藏交易受疫情影響。他相信,與藝術家合作、找到好作品、有誠意地做展覽,自然有藏家來扣門。不少分析憂慮疫情過後,經濟或會繼續蕭條,他坦言無法預知未來,但目前工作安排未有計劃改變,對前景仍然抱持觀望態度。
相對於經濟層面,俞迪祈更關注行業跨地區交流的慣例日後會否出現變化。藝術活動原本重視跨地區文化交流,但現在疫情影響全世界,多國設有旅遊限制,帶來出行不便。他得悉,有香港藝術家從外國駐留回港,需要隔離檢疫14天;亦有原定要去外國駐留的藝術家,計劃被迫臨時取消;畫廊原本活躍於世界各地的博覽會,如今博覽會紛紛叫停。大家盡量留在原地、避免外出,全球化的實體交流突然中斷。他懷疑,疫情即使日後退卻,眾人亦可能趁機會反思這種頻繁的跨地域交流,奉行多時的全球化行業生態或會受到挑戰。
「煉法社」展覽,共有五名參展藝術家橫跨中港兩地,更邀請郭瑛出任客坐策展人。(©刺點畫廊)
非營利組織活動全停,幸獲資助未見危機
刺點畫廊展覽延期後順利開幕或許算是幸運。另一邊廂,位於牛棚藝術村的非營利視覺藝術組織「1a空間」卻受肘於藝術村自 2 月起採取階段性關閉,公眾人士暫時禁止入場,原定於 3、4 月舉行公眾活動全數需要改期,最快要到 5 月才有新一輪的展覽——「共想實驗:土瓜灣社區客廳成果展」。
1a空間,牛棚藝廊正門。(©1a空間)
藝廊經理羅璧如(Eugenia Law)表示,活動改動難免令參與藝術家、合作夥伴及工作團隊感到失望,但幸而獲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在各合作單位同意下,順利完滿地制定活動新安排。團隊不時要透過線上會議平台協調活動改動,為原定活動製定應急措施及更新,為合作藝術家及夥伴提供支援等。她又透露,這兩個月雖然沒有舉辦公眾活動,但團隊的工作量並沒有減少,並如常回到牛棚工作,「這段時間對於整個團隊的運作來說可算是一個挑戰」。
因應公眾活動取消的情況,1a空間遂發起網上分享計劃「#1a好書推薦」。團隊藉著人流較少的機會,重新整理過去20年來的藏書,並將所有書刊記錄及整理,經由網路系統供有興趣人士借閱。機構亦參與本地業界自發合辦的計劃——「ART Power HK」,透過線上平台介紹藏書,以及分享昔日的活動片段或圖片。
「線上發布是在當下的社會狀況下最可行又安全的展覽方法。」羅璧如認為,線上平台與社交媒體的發展是大勢所趨。要將活動的資訊傳揚得更遠、更廣,活用互聯網是不可忽略的一環;但她深信網路所能提供的虛擬感受,絕對無法取代實質的觀展經驗,「線上發布只可提供其中一種觀展模式,或是在實際環境不許可下的暫時替代方案。傳統藝術活動與展覽所提供的參與式體驗、與藝術家及藝術品的當面互動仍然無可比擬。」
作為業界前線工作者,羅璧如亦觀察到香港藝文界在疫情之中受到不少打擊,其中表演藝術界的情況尤其嚴重。她指出業界正處於整裝待發的狀態,「外觀上稍息了,但內部其實都在計劃未來、大計蠢蠢欲動」。作為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年度資助團體,1a空間亦申請多個抗疫基金解決燃眉之急,並為因活動延期而受影響的藝術夥伴申請不同的基金,協助藝術工作者走出困境。
展望將來,羅璧如慶幸 1a空間的營運和財政仍然十分穩健。為準備年末展開的三年藝術教育計劃,機構更計劃增聘藝術行政人員,對工作前景仍然相當有信心及期待。相對而言,她最大的憂慮在於疫情對觀眾的影響,以及社會氣氛轉變之下藝術角色的思考。她期盼不論從機構、個人,乃至整個城市,都能以更強大的信心「為疫情終會完結後的正常生活作最適當的準備」。
突破疫病限制,藝術家的「新日常」
正常生活,如今看來遙遙無期,但人總不能坐以待斃,總是要想想辦法克服眼前困局,當然,藝術家也不例外。
素來有「行山寫生」習慣的藝術家黃進曦,疫情陰霾之下無法再繼續出遊,卻無阻他風景寫生的堅持。他利用Google Earth尋訪地球上各個美麗秘景 ,看著屏幕寫生,開展名為「孤高的旅程」的新系列,豪言「留在家中避疫,但無法阻礙我們環遊世界」。他後來更「不甘寂寞」地邀請朋友加入,在網路上試辦「孤高寫生團」。近日,他再提出「孤高challenge」,每畫好一幅作品就在 Facebook 中發布,並同時標記三個朋友,邀請他們以畫回應,目前「#孤高challenge」的 hashtag 之下已經有近十幅不同人的作品。
素來有「行山寫生」習慣的藝術家黃進曦,面對疫情陰霾無法再繼續出遊的情況,他利用Google Earth尋訪地球上各個美麗秘景 ,看著屏幕寫生,開展名為「孤高的旅程」的新系列,近日,他再提出「孤高challenge」,每畫好一幅作品就在 Facebook 中發布,並同時標記三個朋友,邀請他們以畫回應,目前「#孤高challenge」的 hashtag 之下已經有近十幅不同人的作品。(取自黃進曦Facebook)
黃進曦雖然是在社交媒體發起藝術行動,但對於線上展覽卻不是毫無保留地擁抱。就像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線上展廳,他雖然有作品參展,但覺得安排「不過是網上放張圖片」,「所謂的 viewing room 放了張椅子在作品前,作品反而縮到很小,雖然可以點擊放大,但我有點懷疑效果,總覺得有點奇怪、勉強。」他認為,展覽搬上網不是問題,關鍵在於能否發揮媒介特色。
因著科技協助,足不出戶也可遊世界,創作尚可不停步。那麼,黃進曦的生計還過得去嗎?他表示,早前與香港藝術館合作的工作坊雖然全部暫停,但慶幸還有全職的教學工作。學校工資不變,加上這段時間仍有畫作出售,目前財務影響不大。不過,他理解全職做創作,或自由接案 維生的藝術家,「情況應該好慘烈」。
那,我們來聽聽全職藝術家何倩彤的故事。
何倩彤今年初在漢雅軒舉行個展「沼澤地」,展覽剛好在疫情大爆發之前的 2 月底落幕。她毫不諱言地說「上次個展銷售是零」,更苦笑道「疫病不疫病,我也都經常沒有收入」。她解釋,畫廊展覽不設定額酬金,收入全憑能否賣出作品。新冠疫情以來,她坦言連月收入歸零,卻道「比起演出界,我的影響不算最大吧,畢竟一向都窮。」
何倩彤今年初在漢雅軒舉行個展「沼澤地」。(取自Facebook粉絲專頁:Gutmingwater (吉暝水))
相對收入,何倩彤創作習慣受疫情的影響更為直接。先是原定今年秋天在美國的個展,因為合作機構關門大吉, 似乎難以在短時間之內再覓展場。再者,即使找到場地,她也得面對製作的困難。一直以來,她的藝術材料都是經由網路從海外訂回來,但目前好多用品已經缺貨,或太多航班取消已經停擺。她舉例,平常不是在台灣買紙,就是網購美國紙或法國紙,但現在郵政在原本 7 至 10 個工作天的送遞時間之上,另加「至少兩星期」的潛在延誤。如是者,她近日基本上都是稍息狀態,漫無目的地搜集資料,慢慢構思新展覽。
問及創作受到影響,幾乎停擺,會否帶來困擾。何倩彤卻反過來說,工作室太小,「如果經常在做作品,會完全無法在工作室走動」。隔離避疫,對於習慣關起來準備展覽的她,似乎不存在適應困難,最大影響可能是平常去的拳館因疫情而關門。她認為,靜態的創作與動態的拳館原本是生活重要的平衡,現在沒了拳館,多少令人「比較沮喪」。
疫病席捲全球,相信世界各地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應疫情,大家定必作出調整適應,建立「新日常」。沒有必要比較誰比誰犧牲更多,重點在於眾人都付出努力、咬緊牙關活下去,或如何倩彤所說:「只要想到疫病讓動物和地球能喘一口氣,就甚麼都可以忍受。」
黎家怡( 36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