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不會來這裡尋找展覽的。」
雨天的午後,沾著濕濡的水氣,穿過熱鬧的賣場商圈,繼續前進在新店邊陲舊式的輕工業廠房,來到了恆成紙業的紙廠現址。過往不曾駐足的輕工業區,卻成為當代藝術家展覽的發生地。由恆成紙業與藝術家林冠名合作的「散落物 memento」展覽,原初預定的展示現場,是在今年初因疫情停擺的台北國際書展。展會的嘎然而止,讓原訂計畫經過轉換後,選擇在公司紙廠的現址讓企劃持續發生,「在工業區的展覽」反差的企劃感雖突兀地令人困惑,卻也成就許多人想造訪並一探究竟的理由。
恆成紙業創立於1970年代,在二代負責人鄭宗杰接班後,開始積極重塑品牌的質地,包括在紙業母企業下聘任專職的企劃,積極與各種創作工作者合作,包括以紙材延申辦展覽、講座,到線上文字專題採訪策劃等。而這次「散落物 memento」則是首度與當代藝術家合作。
鄭宗杰表示,這個企劃原本針對的對話場域是台北國際書展,他思考到許多維持紙本生產的工作者,都會以二分的方式將數位媒介、電子書視為競爭對手。但他在和藝術家林冠名討論紙本媒介和數位媒介的生成過程中,體會出兩者的構成元素是完全不同的,紙類的生產過程從木材、紙漿到油墨印刷,與電子螢幕的顯示器顯影,在感知上的體會完全不同。恆成紙業雖然以販售紙材為業,但要以何種視角與數位媒介共處是開放且多元的,「我從不認為數位就是紙業的競爭對手,因為他們給予觀者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紙材上,流動穿梭的影像質地
與林冠名的合作沒有主打其在藝術領域成熟的影像語彙作品,而是選擇藝術家日常直覺的隨拍作品。林冠名不定期會於社群媒體上分享其工作、行走、日常偶見的隨拍攝影,相較其嚴謹的影像作品結構,雖顯放鬆,但也呈現出藝術家視野、觀察的另一面向。「散落物 memento」中,林冠名試圖思考當影像紀錄,只需手指一鍵即可截取,那些片刻的觸動是否因此顯得廉價與扁平,面對日常的品味是否因此成為無足輕重的矯飾?展覽透過紙材,並置於數位媒介的光影中,林冠名設定影像尺寸,如同社群軟體影像的1:1裁切。但卻透過恆成紙業出品的紙材,試圖表現看似輕盈影像的隆重與儀式感。
紙材,也成為了展品。包括安格映畫、沐光紙、義大利彩畫紙、雪莎紙、日本新浪潮 V系列、晨紙黑等,以不同的紙材搭配林冠名的影像,影像在紙質介面些微細緻的差異,呈現出統合觸覺、印刷的凹痕等感知作品的區別,質感在影像和紙材的穿梭間,微妙流動。
「散落物 memento」作品主要設置於公司入口的櫃台櫥窗旁,而緊鄰入口的會議室也被改裝成林冠名單頻道錄像作品《暮 Sunset》的展示間,這件作品同樣也是鄭宗杰的收藏。會議空間沐浴在暮光般的粉紫色,循環影像閃爍投影出近百組不同濾鏡的夕陽海景,夕陽所象徵日、夜交替的界線,光線的閃爍將感知對日常與魔幻的辨識切割,而此種閃頻節奏感的刺激,也暗示數位科技下人類感知的被操縱與表演性的可能,選擇被吞噬或沉浸都成為人類面對影像需要不停表態的疲乏。
紙商品牌X當代藝術
隨著鄭宗杰進入到恆成紙業的辦公區,牆角上也掛著藝術家謝牧岐山景創作系列收藏。和他聊起幾位心儀的台灣當代藝術家,也能侃侃而談近期對於台灣當代藝術家的觀察。回憶自己與台灣當代藝術的連結,五年前鄭宗杰從上海與香港返回台灣接家業,也重啟他認識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契機。一方面也因他是攝影愛好者,也一直探詢在興趣、職業甚至生態促進上可以有何種可能?他觀察許多國際品牌與當代藝術領域的合作是頻繁的,雙方都會有許多互相加成的良性互動。
鄭宗杰期許能以恆成紙業做為平台,匯合與紙業合作的藝術家、出版社編輯、設計師等,讓這些原本有些距離的圈子可以有更多的交集。他尤其希望推廣台灣藝術家對於環境、議題思考的層次與深度,回到台灣其實最讓他驚豔的是台灣當代藝術家的質地與活力,而此次合作的藝術家林冠名,除了其影像創作,也是台灣藝文界經常合作的平面設計師,鄭宗杰認為呈現林冠名的作品,也能體察到當代藝術與設計思維相互穿越的的視線、思考邏輯。
搭築藝術.編輯.設計的對話框
「散落物 memento」的開幕,鄭宗杰刻意邀請了包括當代藝術界、編輯、設計師的群體前來,他也專注觀察不同群體的互動,希望能藉由活動讓不同專業的人能有所交集。鄭宗杰提到希望能讓廣義的文化產業與台灣的藝術家有一條對接的小路,未來是否會持續以「散落物 memento」的計畫方式與台灣藝術家合作?鄭宗杰沒給予這樣形式持續下去肯定的答案,但和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合作是肯定會持續的。
鄭宗杰除了以實質的購藏支持台灣當代藝術家,更試圖讓企業有形與無形的資源能夠轉換成生態相互交流的活水。除了能在當代藝術作品領略前衛性,他更從許多與藝術產業相關的出版品,如拍賣行少量印製的拍品出版物、畫廊與美術館的畫冊、國內外藝術家獨立出版的Artists’ book、ART BOOK等,他在這些出版品中能夠識別到藝術家創作的實驗性。這些實驗與開創性也互通到出版品呈現的可能,包括印刷、紙材、裝幀的實驗。鄭宗杰認為,紙材的集合、翻閱與轉換,如同一場感官的策展之旅,閱讀與體驗藝術書籍技術與美感的極致,也很常觸發他與客戶討論合作時的想法,「紙類的出版品其實是經營一種被看到的過程,並用裝幀來鋪陳一本出版物的進行。也關於藝術家、創作者們對於紙材反光質地與印刷粒子的判斷。」對於鄭宗杰來說,靠近藝術有一百種方法,收藏是一種,合作是一種,創造文化產業人脈的交錯是一種,雖然他暫時放下做為專業攝影師的夢想,但他內在的觀景窗,仍持續定格、注視著當代藝術發展的可能,並以其專業、事業的資源,為其拓寬各種跨產業的文化對話。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