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台灣,邁向亞洲藝術品交易重鎮的契機!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台灣,邁向亞洲藝術品交易重鎮的契機!

由典藏藝術家庭主辦的座談會「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台灣,邁向亞洲藝術品交易重鎮的契機!」於今(13)日在北師美術館一樓演講廳登場。本次,典藏藝術家庭策劃邀請藝術產業各界代表如畫廊、收藏家與文化部等,透過藝術產業的回顧、檢討與展望,試圖展開藝術產業動能,並同時於會中提出建言。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台灣,邁向亞洲藝術品交易重鎮的契機!」座談會合照。(攝影/陳俊松)
由典藏藝術家庭主辦的座談會「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台灣,邁向亞洲藝術品交易重鎮的契機!」於今(13)日在北師美術館一樓演講廳登場。而明年1月,台北藝術熱鬧滾滾,國際型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簡稱「台北當代藝博」)即將登台,且同一時間各具規模、形式各異的藝博會亦將陸續登場,包括水墨現場展博會(INK NOW),ONE ART TAIPEI、Art Future等藝術博覽會。本次,典藏藝術家庭策劃邀請藝術產業各界代表如畫廊、收藏家與文化部等,透過藝術產業的回顧、檢討與展望,試圖展開藝術產業動能,並同時於會中提出建言。此一系列座談會將舉辦兩場,首場由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擔任主持人,座談會主旨分為四大面向,包括「台灣藝術發展優勢」、「從見賢思齊談配套措施」、「全民參與藝術盛會」以及「藝博會的分眾定位與經營」,座談會現場討論熱烈,為台灣藝術產業復甦之路帶來更多可能性。與會者包括水墨現場展博會藝術總監王焜生、台北當代藝博創辦人任天晉(Magnus Renfrew)、立青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衣淑凡、TKG+總監吳悅宇、安卓藝術中心負責人李政勇、亞洲藝術中心總經理李宜勳、S Hotel董事長汪小菲、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岱蔚、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驕陽基金會藝術顧問陳贊雲、其玟畫廊負責人黃其玟、文化部藝術發展司科長詹嘉慧、電商與行銷專家廖康樾總經理、ONE ART TAIPEI執行董事代表暨朝代畫廊總監劉旭圃、美術館之友聯誼會會長劉如容、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二所副研究員盧俊偉博士、索卡藝術中心總監蕭博中。(依姓名筆畫順序)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台灣,邁向亞洲藝術品交易重鎮的契機!」座談會現場。(攝影/陳俊松)
座談會開始時,主持人簡秀枝首先回顧1990年代台灣在國際拍賣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的歷史榮景,將話題引向歷史對當前現況的啟發。曾任職蘇富比20年的現立青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衣淑凡則回憶,蘇富比於1970年代就開始將亞洲市場與歐美市場一視同仁,而台灣1990年代的稅制環境都未能留住蘇富比、佳士得這樣的國際拍賣行,當時未能把握住的機會,希望能在今日重新抓住。
座談會主持人、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於座談會開場。(攝影/陳俊松)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二所副研究員盧俊偉博士則提及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等周邊地區帶來的契機和連帶效應,同時也提醒藝術市場除了對於交易面的關注,政府還應對創作面、對參加藝博會的本土創作者和人才採取更多支持措施。ONE ART TAIPEI執行董事代表暨朝代畫廊總監劉旭圃則觀察到,大環境下的稅制並非藏家是否購買作品的決定性因素,他認為當務之急是推動支持本地藝術家能夠得到台灣藏家的足夠重視。
安卓藝術中心負責人李政勇一方面肯定台灣藝術市場的成熟與開放性,另一方面也強調這個市場如何逐漸銜接當代藝術,則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他同時也觀察到若與上海、新加坡等地相比,台灣藝術環境缺乏整合,且業內人士過於考慮利益迴避的風氣,反而阻礙了台灣整體藝術市場的進步。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台灣,邁向亞洲藝術品交易重鎮的契機!」座談會現場。(攝影/嚴瀟瀟)
如何把外國藏家帶進台灣,並讓台灣藝術家被國際看見,是藝術圈最關切的議題。而畫廊主大多樂見國際型藝博會進軍台灣,藉以刺激畫廊成長以及帶動相關產業的興盛。
台北當代藝博創辦人任天晉則於會中表達其對台北當代藝博的重視及信心,他將目前的第一步視為「五年計畫」,認為第一屆中難免出現的缺陷,都將為一個成熟藝博會的成長打下基礎,並且從首屆開始他們就將努力發掘其他的可能性。他也介紹台北當代藝博主要透過施行展位租金分級制來支持年輕畫廊,使後者有機會以較為低廉的租金登上這一平台。同時任天晉也肯定台北這個城市的吸引力,將成為藝博會獲得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優勢之一。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台灣,邁向亞洲藝術品交易重鎮的契機!」座談會現場。(攝影/陳俊松)
對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而言,台灣的藝術產業環境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台灣的藏家、作品和畫廊素質優異已是不爭的事實,當前在台灣的藝博會遍地開花,可惜卻缺乏重量級的國際型藝博會。隨著國際重要畫廊將在明年1月來台參加藝博會,挾著他們強大的資源必然能大力幫助行銷台灣,最重要的是讓台灣曝光,讓台灣當代藝術家被國際看到;再者,也能透過這些畫廊帶來的一流作品,讓在地觀眾對藝術有更深刻地認識。因此,她也向政府呼籲,產業的數據固然重要,但數字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況且藝術品價格的起伏更是難以在短時間內預測,並且,隨著藝術產業蓬勃發展所牽動起的周邊產業受惠層面更是難以估量,政府應更加重視藝術產業的面向。
長年專營台灣前輩藝術家與當代藝術家、且在近年屢屢叩關國際藝博會的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則分享道,台灣畫廊很熱衷參與藝博會,但普遍不夠國際化。而隨著明年1月國際型藝博會進軍台灣,雖然會對台灣藝術業者造成不小的衝擊,但同時也能刺激本地的發展。會中,亞洲藝術中心總經理李宜勳也表達國際型藝博會的舉辦,必然會對台灣藝術產業產生巨大的質變。
索卡藝術中心總監蕭博中。(攝影/嚴瀟瀟)
大未來林舍畫廊林岱蔚則表達台灣實質上擁有具消費力的藏家,但藝術家卻普遍在國際能見度不足,不妨借鏡上海雙城美術館的做法,以「議題」帶動藝術家,藉由展出本地和國外優質的藝術家作品,提升台灣藝術家的國際能見度。將基礎打穩並整合資源,共構協作。以經營錄像藝術為主、具有多次海外參展經驗的其玟畫廊,今年是少數受邀但未參與台北當代藝博的畫廊。負責人黃其玟表示,因為藝廊主要以錄像藝術(Video Art)作為經營項目,對她而言錄像藝術最適合的展場仍以美術館或雙年展等場域為主,因此這次並未選擇參與台北當代藝博,但會將首屆台北當代藝博的成果列為未來參展之觀察,她認為台北當代藝博的第二、三年將是其發展的契機。
其玟畫廊負責人黃其玟於座談會中發表建言。(攝影/嚴瀟瀟)
收藏界則由「美術館之友聯誼會」會長劉如容代表,其對於台北當代藝博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同樣,也是日本森美術館(Mori Museum)的森之友(Mori Best Friends)會員的她表示森之友由亞洲各地藏家組成,每年必定安排參觀世界各地美術館與雙年展的活動,但過去卻從未安排過藝術博覽會的行程,這次首開先例將藝術博覽會行程列為明年的參觀項目,即是對藝博會累積的一大突破與肯定。另外,同樣以收藏為核心關注的驕陽基金會藝術顧問陳贊雲以上海近年藝術的蓬勃發展為例,表示官與商的合作所帶來的效益將有倍增的效果,透過產官的加成合作、借力使力,反而能創造榮景。
此外,由許劍龍發起,與台北當代同時展開的「水墨現場展博會」,也是首屆在台灣舉辦的藝術盛事,與會之水墨現場展博會藝術總監王焜生表示,「水墨現場不只有水墨作品,更含括了雕塑、裝置與建築等,從不同層面廣泛地探討東方精神。」他也宣告,水墨現場將採整合的方式,以學術角度梳理成特展形式呈現,也進而反映出台灣藝術發展的現況,並將由台北為起點,之後會以巡迴方式分別在香港、上海和倫敦等地舉辦。藉由同時期規劃的藝術展會活動將台北活絡起來,能對國外藏家產生更強烈的吸引力,來台北不只是來看博覽會,也能真正認識台灣跟台灣藝術家。此外,王焜生以國際藝術博覽會為例分享台灣要如何建構藝術產業,或許可借鑑他國的案例。例如西班牙馬德里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馬德里ARCO)由外交層級的部門著手;此外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阿布達比的特區,剛開始發起藝文產業推進的部門並非文化部而是經濟部等。當我們仍在思考要如何建構藝術產業的時候,他們卻是由從「投資」的思考開始,甚至包括如何連動地產商建設當地等。至於近年的新加坡的藝術產業最初也是由經濟發展局(EDB)來進行整合。王焜生認為唯有將政府各部門,如經濟部、外交部、國稅局等局處協調起來共同參與才能避免在藝術產業內檢討但卻無法落實。
水墨現場展博會(INK Now)藝術總監王焜生於座談會中發表建言。(攝影/嚴瀟瀟)
最後,主持人簡秀枝也在會末勉勵大家透過此次台北當代藝博的登場,與國內外畫廊進行深度交流,讓台灣藝術再次動員起來,注入新活力。畢竟,台灣藝壇,過往已錯失諸多機會,透過整體藝術市場的熱絡,帶動全民的藝術氛圍。而今,頂尖藝博會來台,吸引另外三場藝博會同場合流,明年1月註定將是藝壇盛會。而達70家國際一流畫廊來到台北,帶來諸多頂尖的藝術作品,也同步帶來了國際畫廊的展覽規格、營銷策略,這想必將深深烙印於台灣藝壇,影響台灣藝術市場未來的發展。當強龍畫廊來到台灣,是一次藝術的盛會,同時,也是一次淬煉本土藝術產業體質,同步向上提升的良機!期待這樣的淬煉,年復一年,擴大台灣的藝術市場規模,吸引更多國際藏家、策展人、美術館人士造訪台灣,也讓台灣藝術家的創作,更有機會走入國際!
※座談會全文請見2019年1月,第316期《典藏.今藝術&投資》。
陳意華( 112篇 )
嚴瀟瀟(Yan Xiao-Xiao)( 192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楊椀茹 (Yang, Wan-Ju)( 147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