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維政個展「關係博物館」展場一景。(攝影/嚴瀟瀟)
涂維政的創作大都在一種非常「不當代」的樣貌下挑戰固有的觀看機制,且發展出不同系列多線並進、綿延經年的態勢。他在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的最新個展以「關係博物館」為題,直接指涉其創作的兩個重要面向;展覽規模不大,卻可一窺「文明遺跡」、「身體測量」及「城市影像多寶閣」這些線索上的最新展演內涵。
此次個展交織了涂維政過去兩年分別受英國卡斯雕塑基金會(Cass Sculpture Foundation)和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委託創作的《卜湳文明遺跡—魂遁之輪1號》和《4017年神秘文明的皺褶世界—採集歐洲》兩個龐大計畫,沿襲的是「博物館」、或者說考古遺跡的博物館展示機制,這是涂維政早年自「卜湳文明遺跡系列」起就借以回應「當代」、發掘「當代」之可能性的外在形態。在「個人體制化」的自覺中,他不斷模擬體制的操作,鋪陳出創造性藝術實踐的場域。
在這個場域中又反過來挑戰固有體制的關鍵元素,則是「關係」。最為明顯的,是在作為陳列物的大小「考古遺跡」中,拼雜了將英國當地民眾提供的日常物件翻模處理後的造型元素。這些物件的具體形態在創作之初並不為藝術家所知,顛覆了傳統意義上雕塑家對雕塑作品造形的唯一主導權。這些年來涂維政的創作愈來愈仰賴於各種「關係」。然而不似時下大熱的「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對互動場域、經驗過程的強調,一方面,涂維政作品中的人際互動大多隱而不見、「關係」最終都歸為物質性的呈現,他始終不願拋棄的是雕塑的特性、作品的完成度,因而我們所看到的,常常都是這些關係留下的遺址、文物或痕跡。另一方面,他的創作也同時與考古系統相聯結,作品的樣貌同樣取決於在地自然條件,英國東南部卡斯雕塑基金會所在公園內高酸度的白堊土就曾幫助他的青銅雕塑迅速做舊,因而這「關係」中也涵納了大自然、材質、時空等等,如何借之在作品中消弭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界線,耐人尋味。
涂維政與國立台灣大學學生共同完成的「身體測量」計畫也一併展出,這一以「身體測量」為方法(行動、影像)、最終落為「城市影像多寶閣」形式(復古木櫃內以幻燈展示)的作品,被他以「關係雕塑」歸類,再度突顯涂維政對於雕塑本體的認知與反思。值得玩味的是,佔據現場整面牆的兩件錄影並非作品本身,但作為這幾個計畫系列的記錄文件,仍以大篇幅來與作品並置,既考量到藝文中心的教育性,也構成了與其作品本身預設觀看機制的新對話。
Tags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2篇 )追蹤作者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