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從緙絲工藝與織造技藝的歷史、故宮院藏緙絲文物概述、以及裝裱類緙絲文物的日常保養、保護修復和複仿製等方面作詳細闡述。通過不同類別的緙絲文物保護修復的具體案例,對裝裱類緙絲文物的病害檢測分析、修復技術路線和修復方案的實施歸納總結,對今後裝裱類緙絲文物修復保護具有參考和借鑑作用。
圖1 南宋〈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圖2 元代〈緙絲八仙圖軸〉。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故宮藏裝裱類緙絲文物概況
緙絲(也作刻絲),在《宋本玉篇》中釋為「紩也,織緯也」(註1),使用通經斷緯的織造工藝,以本色生絲為經、彩色熟絲做緯,相互交織出各種圖案,並用絲線「勾勒」出圖案的輪廓,來表達裝飾類、生活類以及欣賞類作品的審美價值和使用價值。從眾多考古出土與傳世文物的年代來看,在漢魏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這種通經斷緯的織造方法,隨著歷史的發展,緙絲技藝也在不斷進步。宋代莊季裕曾在《雞肋編》中寫到:「定州織刻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於木掙上,隨所欲做花草禽獸狀,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于經緯之上,合以成紋,若不相連,成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註2)這段記載,完整地概括了緙絲工藝的生產地點、織造工具、使用材料及織造方法。故宮博物院院藏緙絲類文物約8000餘件,種類包括服飾類、材料類、生活及陳設用品類、裝飾品類、欣賞類緙絲文物等,年代從宋至清,其中裝裱類緙絲文物主要以建築內部懸掛或放置的掛屏、卷軸、匾額、貼落、圍屏等為主。代表作有南宋〈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圖1)、元代〈緙絲八仙圖軸〉(圖2)、明代〈緙絲瑤池吉慶圖軸〉(圖3)、明代〈緙絲仙山樓閣圖軸〉(圖4)和清康熙〈緙絲蘆雁圖軸〉(圖5)等。
圖5 清康熙〈緙絲蘆雁圖軸〉。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圖12-1 染料分析
圖12-2 染料分析
圖13 紙纖維顯微結構。
圖3 明代〈緙絲瑤池吉慶圖軸〉。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圖4 明代〈緙絲仙山樓閣圖軸〉。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裝裱類緙絲文物的保護修復
裝裱類緙絲文物是指在緙絲材料背面用漿糊和多層背紙進行托裱的一類文物。包括:掛屏、圍屏、貼落、卷軸等。掛屏、圍屏、屏門和隔扇芯多以宮殿內部的裝飾性用品為主,這類文物大多被陳列在宮殿原狀,或是作為建築裝飾的一部分保留至今,由於年代久遠及陳設環境的影響,文物的保存狀況相對較差。普遍存在髒汙、退色、纖維老化、黴跡、整體變形、開裂、破損,蟲蛀、背紙脆化、變色、起翹、分離等現狀。對此類文物的保護修復通常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日常養護
日常養護是對原狀陳設的裝裱類緙絲文物進行除塵、清理和保護。由於這類文物長期處於自然環境而非庫房條件,所以陳年積累的灰塵、汙跡等成為主要病害。在保護處理前,需根據緙絲類文物的織造特點、工藝特點和組織結構特點,以及病害類型、汙染物成分、破損狀況等制定日常養護方案,選擇適合此類文物的處理方式。因緙絲屬於平紋組織結構,經線細、緯線粗,緯向梭子數量可以靈活多變使得緯線不貫穿整個幅面;圖案部分只顯彩緯而不露底經,在圖案邊界與地紋之間留下階梯狀的空隙,所以在空隙處很容易堆積汙染物,以這樣的結構和材料特點,選擇採用物理除塵法去除織物表面及深層的汙染物,借助除塵設備和除塵材料清理文物,主要的除塵設備有博物館專用吸塵器(圖6)、除塵輔助材料、軟毛刷、棉簽等;在沒有特殊汙漬的情況下,一般清洗只選用去離子水或純淨水、配合軟毛刷等清洗工具濕洗,遇到特殊汙漬需要以汙染物檢測結果來選擇相對應的清洗試劑。清理保養後提出適合文物的展陳方式、展陳環境和運輸要求。如:乾隆花園雲光樓養和精舍內供奉以緙絲工藝製作的宗教用品〈應真渡海圖〉(圖7)和〈應真飛錫圖〉,在「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主題展覽前對這兩幅掛屏進行了日常養護。兩幅掛屏尺寸均為縱93.5公分、橫113公分,整體畫面在人物、樹幹、山石、海水的色彩塊面上使用了緙織的方式,運用了平緙、勾緙、戧緙、搭緙等織造技法;而在渲染處及臉部五官、鬚髮,波濤浪花及山石樹葉等處採用了傳統繪畫的方式表現,基於上述工藝特點其除塵保養步驟如下:
圖6 除塵設備清理汙染物。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1、勘查織造工藝,選擇除塵技術方法。經體式顯微鏡下觀察,經線為2×2(4絲)本色生絲弱捻合股,緯線為8×2(16絲)染色熟絲。經線所用的生絲很細,緯線又相對較粗,緯線的捻度明顯弱於經線的捻度,呈絲簇狀,豎經橫緯,所以,除塵材料的行走方向應該是順應緯線的方向進行(橫向),避免把緯線的絨絲挑起,造成二次損傷。
2、初步的物理除塵。使用博物館專用真空吸塵器配製軟毛刷,按照緯線的方向清理,反覆二~三遍。
3、精細的物理除塵。經過初步的物理除塵,纖維縫隙間還隱藏著很多汙染物,在棉簽、軟毛刷及超細纖維材料共同配合下避開緙口,沿著緯線的走向輕輕擦拭,反覆二~三遍,將纖維內部的汙染物澈底清理。最後,用真空吸塵器將除塵材料帶出的汙染物清理乾淨。
4、養護建議。除塵保護後,對儲存環境、運輸途徑、展陳方式等提出相關建議,並且定期清理與養護。
◎搶救性保護修復
搶救性保護修復是針對病害較為嚴重的緙絲文物採取的保護修復措施。這一類緙絲文物的突出問題是汙染、老化、破損、生物病害等。
對於緙絲表面的蟲蛀破損,使用局部掏補法襯補修復。具體分為三步完成。一是選擇接近於文物破損處顏色的緙絲補配材料,進行托裱後依照破損處的形狀裁剪,用黏合劑塗抹邊緣;二是用鑷子和珠針配合,將托裱好的緙絲補配材料放入需要襯補的破洞內,用小工具相互配合將補配材料和文物固定;三是對裂縫處的加固,需裁剪出與裂縫處大小相似的背襯紙,塗抹黏合劑後用小工具配合將背紙襯入開裂處加固。
圖8 緙絲〈「綿」字掛屏〉原狀。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惇本殿原狀陳設有「福、壽、綿、長」四幅緙絲掛屏,病害情況較為嚴重且各有不同,保護人員與非遺緙絲技藝傳承人共同探討研究,以故201198號〈「綿」字掛屏〉(圖8)為例展開了搶救性保護修復。〈「綿」字掛屏〉長1.6公尺、寬1.1公尺,懸掛於惇本殿內西側牆面,木框、正面主體為緙絲,背面有托紙,主體看上去呈青綠色,正中為傳統楷書「綿」字,網底為祥雲、蝙蝠、壽字紋;綿字裡面飾有小字「長」。運用平緙、摜緙、戧緙、搭梭等緙織工藝織造而成。由於年代久遠及環境的影響,緙絲表面汙染較為嚴重(圖9)、纖維老化、表面呈現黴汙留下的印記、整體變形、褪色(中間區域比四周有木框遮擋的區域褪色更嚴重),大面積開裂、破損,蟲蛀及邊緣脆化等;背紙脆化、氧化變色、蟲蛀,補丁部分受黏合劑的侵蝕已經糟朽,部分背紙起翹、與文物分離;木框蟲蛀、變形,表面附紙已經開裂和變色、部分缺失等(圖10)。針對這種狀況,由文物科技實驗室對文物進行全面檢測與分析,如:利用螢光相機拍照,探明是否有修復痕跡或是其他材料介入;使用拷貝台透光拍照,瞭解文物的裝裱結構和分離原因(圖11);使用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文物的染料及成分(圖12),以還原原始色彩;使用纖維細度儀,觀察緙絲背紙纖維的顯微形貌(圖13)判定纖維種類等。通過這些檢測及分析結果,保護人員為文物做科學診斷,制定合理的修復保護方案並實施修復。
圖9 纖維內部汙染物。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圖10 〈「綿」字掛屏〉病害圖。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相關報導
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