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傳統與創新:新一代匠師如何看待傳統工藝與時代潮流

傳統與創新:新一代匠師如何看待傳統工藝與時代潮流

近年來,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發展蓬勃,傳統工藝在這波文創浪潮中備受關注,例如在在每年文化部舉辦的文博會中,諸多地方政府在呈現地方特色的項目皆可見到工藝品的身影,而被展示出來的工藝品,幾乎都經過重新設計或包裝,不難發現傳統工藝與文化創意漸漸被扣合在一塊。
漆工藝師王清源(左)、錫工藝師李瑋(中)與竹編工藝師劉興澤(右)。(羅又睿提供)
從創新看傳統工藝的變化
近年來,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發展蓬勃,傳統工藝在這波文創浪潮中備受關注,例如在在每年文化部舉辦的文博會中,諸多地方政府在呈現地方特色的項目皆可見到工藝品的身影,而被展示出來的工藝品,幾乎都經過重新設計或包裝,不難發現傳統工藝與文化創意漸漸被扣合在一塊。
除此之外,政府有計畫性的規劃傳統工藝結合設計的工作坊如雨後春筍的出現,例如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以下簡稱工藝中心)聘請許多國內外設計師與工藝師合作,或是複合工藝的媒合研習營、工藝新趣的培育計畫等,都是希望能透過「創新設計」讓傳統工藝得以在這個時代延續下去。
竹編工藝師劉興澤。(羅又睿提供)
長期參與工藝中心相關計畫的竹編工藝劉興澤提到,自己曾與各國設計師合作,過程中時常發生設計師對竹材特性的不熟悉,繪製出來的設計圖無法按圖製作出成品,大部分都需要工藝師以過往的工作經驗協助完成。因此他認為,設計師如果能懂得竹材特性與竹工藝技法的相關知識,工藝師與設計師的合作就會更加順暢。另外在許多工藝培訓課程的經驗中,發現一些年輕的學生學習到基礎竹編的編法後,結合自己的創意,開始製作生產工藝品販售,甚至開課教學。劉興澤認為,雖然這些學生所會的技術只是竹編工藝的某一個單一技法,但是他們結合自己的創意,並且透過反覆生產這單一技法的產品,也能做出不錯成績。
漆工藝王清源也提及,有許多學習漆工藝的年輕學生,最常使用「變塗」這個技法作為生活工藝品的開發,因為變塗算是漆工藝技法裡面最簡單也是變化最多元的技法之一。但是漆工藝的技法很多,只用變塗還是很難呈現漆工藝最精美的樣貌。
漆工藝師王清源。(羅又睿提供)
年輕的錫工藝李瑋認為,現在是資訊傳遞迅速的時代,很多年輕的工藝師之所以能將自己生產的產品銷售出去,就是利用熟悉網路行銷的優勢。但是網路是一個雙面刃,當生產出來的工藝產品很快地形成一股風潮後,由於製作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很快的就被同業模仿,甚至是被更低成本的製造商給取代。以現階段傳統工藝結合創新的經驗,雖然可以透過網路行銷很快造成流行,但這樣的流行可能只是短暫的,仍無法解決如何延續傳統工藝的問題。
錫工藝師李瑋。(羅又睿提供)
工具的創新對於傳統工藝的改變
工具的創新也對傳統工藝的製作、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劉興澤因為有和設計師合作的經驗,在合作過程中所接觸到的新概念與新工具,都成為自己創作中的養分之一。以工具來說,以前若是要將竹材彎曲,必須使用瓦斯噴燈將竹材加溫烤彎,但因為瓦斯噴燈的溫度控制需要相當高度的技術,且較為費時,而近年來出現了可調整溫度的熱風槍,大大降低竹材彎曲的難度與時間。劉興澤近年創作的系列作品「梯」,就是大量使用新型熱風槍進行竹材的加工才得以完成,因為作品需要將數萬片竹材加工烤彎。他表示,也是因為熱風槍的出現與使用,讓他這個系列作品能夠實現。
劉興澤作品《梯》。(劉興澤提供)
王清源也談到從事漆藝創作的過程中,眼睛必須很專注在作品的細節上,因此容易疲勞甚至是產生病變,還好現在有高倍率的放大鏡,能清晰的放大作品的局部,大大降低對眼睛的傷害,除了能提高作品細節的精緻度外,更能保護眼睛,讓漆藝創作的路走得更長久。從事錫工藝創作的李瑋,因為學習背景的關係,能用金屬工藝的視角來看錫工藝的創作,因此善用各式金屬工藝的工具與技術,讓自己的創作作品呈現更多元的樣貌。
王清源創作漆藝時配戴高倍率放大鏡,提高作品細節的精緻度外,更能保護眼睛,讓漆藝創作的路走得更長久。(羅又睿提供)
工具的創新對於工藝師而言,除了可以降低製作的難度與時間成本,也可以提升工藝製作的品質與創作出新樣式的工藝作品。不過像劉興澤在進行竹編教學時,仍要求學生學習用傳統的剖竹刀剖竹,而非直接使用新型的剖竹機。他認為學習傳統剖竹仍是重要的基本功,而現在的剖竹機有其極限,若完全依賴機器剖竹,在竹編製作的工作上也會有所受限,因此工藝師要利用新工具,但不要被新工具給侷限住。
王清源《神威》。(王清源提供)
藝生對於傳統工藝創新的想法
面對傳統工藝在環境時代上的改變,已經不像以往早期民間生活有那麼多的需求,時代氛圍上也有所不同,工具也較為便利。藝生們在學習及製作傳統工藝過程中,也逐漸開始思考,如何因應環境上的改變及對於創新的想法。
王清源提到,對於漆工藝表現,因應時代間的差別,透過運用漆工藝長期發展下來古老的媒材與傳統的技術,轉化成具現代性的蒔繪。透過現場拍攝及寫生紀錄所需的素材,感受現場及當地的氛圍。如目前製作一系列與媽祖文化相關的題材,從畫中表現出台灣在地性與情感。面對創新,一定要有所嘗試跟經歷,但不可為了一昧追求創新,而將向老師所學習的技藝放棄掉。創新與傳統之間該如何拿捏,過程中會出現的碰撞,是需要基過老師所傳習的技藝,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劉興澤《花冠》。(羅又睿提供)
而劉興澤在竹編工藝中所思考的創新,是經由竹本身的質感跟美感,運用簡單的線條進行創作,但這些過程都是有階段性的。透過生活上的感受及體會,可以在傳統及現代概念上延伸發展。如他這幾年對於空間及創作上的思考,嘗試在作品上以「空」的概念發想,表現出不一樣的氛圍。未來也可能嘗試材質的變化,融入一些與錫工藝或木工藝結合簡單的元素,在創作表現上嘗試創新的改變。
李瑋則認為,在錫工藝面對創新的角度上,最重要的是不偏離工藝傳統架構下,從創新的角度,製作出今日仍會使用的作品。他希望自己能從世界觀的角度,透過其他國家在錫工藝上不同的技術作為學習,也可以從金屬工藝的角度,如金屬雕刻、塑型的技術加入到錫工藝製作裡,廣泛地去吸收,創作出新的東西,尤其如今網路及書籍上容易取得相關資訊,可以多加學習運用。
李瑋《連年有餘》。(羅又睿提供)
在三位藝生討論中,大多聚焦在作品表現上創新的形式及轉變,但共同之處,還是必須保有在傳統習藝過程中傳統的脈絡及精神。因此我們更進一步討論,在創新的過程裡,什麼是藝生認為需要堅持傳統的精神。
創新中所堅持的傳統工藝精神
王清源談起跟老師學習10多年來,雖然隨者時代改變,有新的媒材及運用的可能性,但在習藝過程中,除了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學習。老師在製作作品時頂真的精神,人文及內涵的養成,所散發出來的氛圍是我們要學習的。有這樣的態度及精神,才形塑出作品的高度,這是傳統工藝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劉興澤也從老師身上看到對於作品的想法,編竹時專注的精神,品質的要求都要講究到位,如果製作過程一有問題或有不漂亮的地方,一定會重新製作。很多製作細節雖然看似簡單,但其實並不容易,尤其從老師與學生作品上的差異,所展現出來的氣度、精神,對於作品上的自我要求,是要經過許多歷練才能看出其中的細節,值得我們學習。
李瑋也發現老師在做作品時,都會參考傳統廟宇裝飾及建築,了解考究其中典故。因錫器通常放置於神明面前,是要非常注意的,以免做出錯的東西擺上神桌後,以後的人就參照模仿做成錯的形式。因此老師在製作作品前會特別去了解用途,並且蒐集資料參考,了解脈絡及典故,這嚴謹的態度也是值得學習堅持的精神。
李瑋善用各式金屬工藝的工具與技術,讓自己的創作作品呈現更多元的樣貌。(羅又睿提供)
上述藝生討論對於「創新」的看法,包含從大環境中創新對於傳統工藝的影響,工具帶來的改變,以及「創新」與「傳統」之前的取捨,使我們更能了解三位藝生對於創新樂於挑戰及嘗試,也是因應時代的轉變與調整。但在過去的習藝過程,藝生感受到傳統訓練的養成中,對於作品嚴謹、專注、講究的精神,以及自身的要求及文化的涵養,是面對創新時必須保留且不可放棄的原則。儘管作品表現形式上可以改變,但本質精神還是需保有傳承脈絡中,對於作品高度要求的態度及執著,這也是藝生從傳統工藝面對「創新」時,堅守不變的核心價值。
劉興澤創作竹編時的專注神情。(羅又睿提供)
羅又睿、莊博揚(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