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險遭回收的歷史檔案,卻是瞭解清宮盛世的關鍵:中研院「皇清盛典展」現正展出中

險遭回收的歷史檔案,卻是瞭解清宮盛世的關鍵:中研院「皇清盛典展」現正展出中

若對清宮的生活與慶典活動感到好奇,千萬別錯過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館舉辦的特展及系列演講。透過這批差點被甩賣當作再生紙的內閣大庫檔案,展覽還原豐富又精彩的歷史情景,保證讓你收穫滿滿。
而光緒帝則是四歲即位,適大婚之齡,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於光緒十五年(1889)正月二十六日,冊立副都統桂祥之女、慈禧皇太后的侄女葉赫那拉.靜芬(1868-1913)為皇后,即後來的隆裕皇太后,於宣統三年(1912)十二月廿五日接受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所提出的〈清室優待條件〉後,便以隆裕皇太后之名頒布退位詔書。
《德宗景皇帝冊立葉赫那拉氏為皇后詔書》,光緖十五年(1889)二月四日,83.6×115.5公分。(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除了詔書之外,我們還可以透過「大婚堂行」簿冊來了解婚禮的大小面向、各種細節。光緒帝的大婚在光緒十五年(1889)舉行,整個籌辦工作在光緒十四年便已展開。「大婚堂行」簿包含五份檔案,在每份檔案的標頭,浮貼紅色小籤。內容為舉行大婚前的各項準備事宜,如:王大臣交玉如意給奏事廳、納采宴內務府預備樂人等之紅駕衣、綠綢帶、皇后陞輿降輿時間、慈寧宮筵宴辦理餑餑桌張羊酒數目等事。
《大婚堂行簿》,光緒十四年(1888),28×26公分。(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至於1922年僻處紫禁城一隅的小朝廷為遜帝溥儀(1906-1967)舉行的婚禮,或可視為最後一場帝制的「大婚」。史語所收藏之明清檔案裡不僅保存了光緒十四年(1888)的「大婚堂行簿」,我們也意外發現了「宣統十四年」(1922)的大婚堂行稿與堂行簿。而這場眾所矚目的婚禮,壓軸的戲碼是十月十五日午時皇帝御駕乾清宮,陞殿接受中外的祝賀。堂諭檔中第八份文件便是關於陞殿受賀的流程。包括內監樂曲的安排、王公百官如何「各照品級、按翼排立祗候」,從皇帝與皇后入場陞座,到起座退場,都有規範。反諷的是,這場在共和國裡舉行的皇室婚禮,不僅顯示成年的溥儀正醞釀「恢復祖業」的開端,也引發了民國輿論的高度關切,徹底剷除帝制殘餘的呼籲更如在弦之箭。
《堂諭檔》,宣統十四年(1922),28.5×23.4公分。(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大比:專為人才而辦的皇家慶典儀式
滿清以征服王朝之姿入主中原,隨即積極收編各方文武人才以協治天下。朝廷開科取士,既提供一般百姓得以平步青雲的晉陞之階,更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廣納才德之士。在《大清會典》的規範裡,涉及科舉掄才的相關嘉禮,包括直省鄉試、會試、臨軒策士與傳臚等項,不一而足,反映出朝廷對遴選人才、以備任使的高度重視。每三年一大比,諸生參加各省會的鄉試,中式者為舉人;舉人次年至京師參加會試,中式者為貢士;貢士最後再參加殿試,由天子親策於保和殿中。經皇帝欽定的考績等第大致如下:一甲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與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而除了尋常「正科」例試之外,若遇皇帝登基、壽誕等重要國家慶典,更以特開「恩科」的形式,增闢仕進之途,俾使天朝盛典的喜慶,得以雨露均霑。
如展出的《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恩科順天鄉試第二場題目》,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適遇高宗七旬萬壽,因此於四十四年(1779)八月舉行恩科鄉試的試題,翌年三月舉行恩科會試,「以彰壽考作人之盛」。科考每試三場,每場三日。例定八月初九為第一場,試以四書三道,經義四首。十二日第二場,試以五經各一道,十五日為第三場,試以時務策五道。此為順天鄉試第二場題目。除五經各一道外,並欽命詩題「賦得鴻雁來」得「時」字,五言八韻。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開始,在鄉試和會試中增考五言八韻詩一首。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採用八韻排律的形式,倣效八股文起、承、轉、合的結構。每韻上、下兩句為一聯,首聯「破題」,次聯「承題」,三聯「起股」,四、五聯「中股」,六、七聯「後股」,尾聯則為「束股」。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恩科順天鄉試第二場題目》,乾隆四十四年(1779),84.2×77.6公分。(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清朝會試天下武舉,不僅要考術科,頭場試馬箭、二場試步箭,合式之後,第三場亦需試策論。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為慶祝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特開恩科,武會試第三場策論題目「以治為勝」源自《吳子兵法》:〔魏〕武侯問曰:「兵以何為勝?」〔吳〕起對曰:「以治為勝。」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萬壽恩科武會試第三場題目》,乾隆三十六年(1771),86.7×80.2公分。(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殿試揭曉的榜式叫金榜,有大、小金榜之分。大金榜是內閣於皇帝欽定甲乙後,以黃紙書寫,唱名後由禮部官員舉榜,第一甲第一名進士率諸進士跟隨,張貼於東長安門外,三日後,繳送內閣貯存。武殿試則由兵部舉榜,榜張於西長安門外。(圖12)小金榜是繕寫大金榜時,別寫一榜,為進呈皇帝閱覽之用。道光二十七年(1847)的《文殿試小金榜》共記載了張之萬(1811-1897)等二百三十一名考中進士的人員姓名、名次以及籍貫。其中第二甲第八名沈桂芬(1818-1880)、第三十六名李鴻章(1823-1901)、第三十九名沈葆楨(1820-1879)、第六十名郭嵩燾(1818-1891),以及第三甲第六名馬新貽(1821-1870)、第一百十四名朱次琦(1807-1881)等皆為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文殿試小金榜》,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月二十五日,全幅34×406公分。局部可見策試日期及上榜者來自各地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榜上第36名及第39名分別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李鴻章和沈葆楨。(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透過天朝大慶特展的「大節」、「大燕」、「大婚」與「大比」四個主題,不僅可以看到清朝舉行盛典的規模與排場,如皇帝萬壽,頒詔封賞,普天同慶,也可以由筵宴位次圖、堂行簿、堂諭檔等檔冊看到禮典實際的策劃與執行,除了反映儀節繁複而嚴謹的一面,也有規劃筵席、張羅茶酒等貼近生活的如實呈現,兩相對照,更加深了我們對清宮禮制運作的認識。
史語所文物館特展系列演講,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數取消。
如有更新,請以官方發布訊息為準。
–以下資訊轉引自歷史文物陳列館FB,歡迎參考–
防疫期間閉館看不到盛清秘密的關鍵檔案,好桑心?
史語所的數位典藏資料庫給你看不完的文物online?https://reurl.cc/9E5OMX
從考古發掘、漢代簡牘、金石拓片……都有
當然還有解開盛清祕密的明清檔案  https://reurl.cc/ZOjr0Q

本文同步刊載於《典藏古美術》330期(2020年3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典藏古美術FB
「天朝大慶:皇清盛典展」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推出的特展,以清朝的節慶、禮典為題,透過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的第一手紀錄,一窺清代的禮制規範與實際運作。
史語所庋藏之內閣大庫檔案原藏於清宮內閣大庫,清末因大庫整修而被移出,民國初年歸屬歷史博物館,惟該館因經費支絀,擬將此批檔案批售給同懋增紙店,以為改造還魂紙(編按:古代對再生紙的稱呼)的原料。適逢羅振玉(1866-1940)與金梁(1878-1962)於書肆中意外獲購數件檔案,循線訪查來源,羅振玉遂以三倍價格將之購入,移貯於彰義門的善果寺。羅氏曾從其中選件匯編成《史料叢刊》十冊出版,其餘則於1924年底轉售與李盛鐸(1859-1937)。1928年九月,史語所尚處於籌辦之際,胡適(1891-1962)與陳寅恪(1890-1969)便已向傅斯年(1896-1950)建議,設法將內閣檔案收存整理,傅斯年因此特別函請蔡元培(1868-1940)撥款支持,終於翌年從李盛鐸處購得內閣大庫檔案,並展開整理工作。
清代金石學家羅振玉,救下了險遭損毀的珍貴檔案。(©維基百科)
後因抗戰軍興,幾經斟酌,傅斯年決定揀擇檔案裝箱南運,隨著烽火蔓延,一路從北平遷徙湖南長沙、雲南昆明,再轉往四川李莊,抗戰結束後暫移南京,最後隨著國府渡海來臺。即在栖惶之間,檔案整理工作亦未稍歇,遷臺初期便開箱清點註記,1980年代則開始系統整理,1990年代中期更以數位典藏的方式保存,並公諸學界開放檢索。
回首來時路,倏忽至今竟已逾九十寒暑。我們特別以清朝嘉禮中「大節」、「大燕」、「大婚」與「大比」四個主題,展示內閣大庫中相關的典藏精品,用饗同好。誌慶之餘,永念前徽。
大節: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
明清以前,國家不論官私,以冬至、元旦與寒食為三大節,每節皆有所謂前三後四的七日假期。明清以降,朝廷將元旦、冬至與萬壽聖節明定為「皇帝三大節」:元旦象徵一元復始,自是「天下臣民公共之大節」;冬至為大祀之日,天子祀天於圜丘,誠敬展現對越上帝之悃忱;至於逢遇萬壽聖節,自然更要普天胥慶、率土同歡!
如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高宗以「御極五十年」,頒詔天下,此時高宗「壽逾古稀」,四海承平,天下富足,70歲的他又五代同堂,喜添「五世元孫」,乃參照康熙五十二年(1713)聖祖六旬萬壽,及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分別在暢春園與乾清宮舉行之「千叟宴」,於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日,在乾清宮舉行「千叟宴」,擴大規模慶賀,宴請親王以下、朝鮮國使臣暨士商兵民,60歲以上者計3,900餘人。此外,由各督撫查明各省五世同堂者,咨送軍機處彙奏,率皆給予賞賚。
《高宗純皇帝御極五十年大慶恩詔》,乾隆五十年(1785)一月一日,80×228公分。此為清宮頒布的官方文書,以滿漢二文撰寫。而從文件中可見皇帝有多項恩賜,其中一項是頒發獎賞給年過六十歲的朝廷官員妻室。(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依據清朝典禮,「凡遇大節,萬方畢賀」,不只文武百官及外國使節會親臨現場,或者書面祝賀──進賀表文。皇帝御太和殿,不論在京的王公貝勒、文武大臣,或遠道赴京的蒙古外藩,皆群集於太和殿外,進表行慶賀禮。本次展出有山東登州總兵官特克慎、雲南臨元澂江總兵官佟國英、護福建巡撫姚棻、記名提督臺灣鎮總兵官萬國本等多件的進賀表文。《護福建巡撫姚棻題賀太上皇帝萬萬壽聖節》為嘉慶元年(1796)八月十三日,高宗第一次以太上皇的身份過壽,姚棻特上題本恭賀「萬萬壽聖節」的表文。至於藩屬諸邦如朝鮮、琉球、安南等國國王則遣使於歲末赴部,恭進慶賀皇帝三大節的表文,元日並隨直省表箋送交內閣。現藏於文物館的《朝鮮國王李淏表賀元旦令節》乃進賀皇上,故文內貼有一條黃綾,上書「皇帝陛下」。朝鮮國王祝賀皇帝三大節之表文式樣由內閣撰擬,頒發照式撰寫。
《福建巡撫姚棻題賀太上皇帝萬萬壽聖節》,嘉慶元年(1796)六月十六日,此為摺件(局部),每扣24×12公分。(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朝鮮國王李淏表賀元旦令節》,順治八年(1651)一月一日,摺件,每扣34.2×12.3公分。細部可見「皇帝陛下」的黃綾及朝鮮國王李淏題名。(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大燕:宮內辦桌請客大不易
「燕」通「宴」,即宴飲之意。根據清朝禮制的規範,如現存五朝《大清會典》都明白表示:皇帝在三大節日裡臨御太和殿,受萬方朝賀,並舉行筵宴,但實際上三節中真正舉行朝賀的次數相當有限,在太和殿舉行筵宴的情況更是鳳毛麟角。經過逐步清點歷朝《實錄》,並與《起居注冊》記載進行核對,太和殿實際舉行筵宴的次數,顯然並不頻繁。總計有清一代歷朝歷年的三大節中,在太和殿上舉行大燕之禮的次數僅有48次。在一般情形下,皇帝是在萬壽聖節時於正大光明殿舉行筵宴。然而從乾隆十五年(1750)開始,一種新的慶賀慣例逐漸形成。當年高宗適逢四十不惑之年,特地在元旦之日御臨太和殿,接受萬國朝賀,並舉行大燕之禮。從此以後,凡遇在位皇帝逢十的「旬壽」,才在當年的元旦於太和殿裡舉行大燕,普天錫慶,薄海臚歡。
太和殿可說是傳統宮殿建築的代表作,以極大化的殿堂形制與廣場布局,具體展現皇權藉由「壯麗之觀」崇隆其「出治之體」。從開間廣闊的殿堂本體,加上殿前的丹陛,以及占地3萬多平方公尺的丹墀,王公貝勒、外藩大臣到文武百官,根據其爵位、官階與品秩按翼依次入坐,至於殿前檐下左右兩側,特別安置理藩院與都察院的席次,前者職掌蒙回外藩諸部,後者則監察文武百官。至於朝鮮、琉球等外國使臣,僅得於丹墀底下席次的尾端敬陪末座。整個太和殿與丹陛、丹墀上筵宴座次的分布安排,從王公貝勒到外藩貴族,從文武百官到外國使臣,內外親疏、東西尊卑,無一不是將天朝的政治秩序,定格在筵宴空間的布局之中。
《太和殿筵宴位次圖》,為規劃同治十四年(1875)元旦大宴之位次圖,47.1×61公分。(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史語所庋藏的內閣大庫檔案中,適有一幅手繪的太和殿筵宴位次圖。不過未見封面、標題,亦無相關附件註明該圖為何時所繪、用處何在。該圖與現存各種《大清會典圖》、《欽定禮部則例》所錄之相關圖示皆略有差異,圖上並有數處塗改痕跡。我們藉由紅外線掃描的輔助,還原修改之前的原圖,幾經對比,發現這一份檔案的底層還有一份被遮掩的檔案,可視為一檔兩案,分別涉及兩場性質不同的朝廷盛宴;圖裡有圖,宴外有宴。而被掩覆的原圖又恰為研判這兩場筵宴的時機與年代,提供了關鍵的線索:原始的座次圖本是為了籌辦同治十一年(1872)皇帝大婚的喜宴,因此安排的席次旁有文字註明「后父」與「后父族屬」等字。大婚慶賀禮的次日,皇帝於太和殿設宴款待皇后之父崇綺(1829-1900)及其族屬。在太和殿行的大婚喜宴,僅有男性參加。至於女眷部份則是當天在慈寧宮,由慈安與慈禧兩太后另設盛宴,款待皇后女方親屬。該圖後來之所以進行修改,塗去「后父」與「后父族屬」等字,並調整桌次,其目的則是為了籌辦另一場重要的國家慶典:同治皇帝二十旬壽的元旦大燕之禮。只不過事與願違,穆宗載淳還來不及等到同治十四年的元旦,便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駕崩於養心殿的東暖閣,得年十九。
《太和殿筵宴位次圖》經過紅外線掃描還原,發現底圖是規劃同治十一年(1872)大婚喜宴之位次圖。塗改處原為「后父」與「后父族屬」等文字註明。(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大婚:不只是家務事,更是國家大事
顧名思義,所謂「大婚」,是在位之天子迎娶皇后的婚禮。因此,只有當幼主在繼承大統時尚未成婚,迨至其成年後,才可能舉行「大婚」典禮。若皇帝即位之前即已娶親,一旦奉天承運繼位登基後,則只為正室的福晉舉行冊立皇后之典。回顧清代歷朝,僅有四位幼年即位的皇帝舉行大婚,分別為順治帝(1638-1661;1644-1661在位)、康熙帝(1654-1722;1662-1722在位)、同治帝(1856-1875;1862-1874在位)與光緒帝(1871-1908;1875-1908在位)。
順治帝幼年即位,先曾於順治八年(1651)八月,冊立蒙古科爾沁和碩卓禮克圖親王烏克善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是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時指定的婚約,世祖終以「志意不協」為由,不顧眾朝臣反對,在順治十年(1653)八月將之降為靜妃,改居側宮。隨後於順治十一年(1654)六月,再度舉行大婚,改立二舅的孫女博爾吉金氏(孝惠章皇后,1641-1718)為后。然世祖最為寵幸的是皇貴妃董鄂氏(1639-1660),董鄂氏薨後,追封為孝獻端敬皇后。
《世祖章皇帝冊立博爾吉金氏為皇后詔書》,順治十一年(1654)六月二十二日,79×201.5公分。(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天朝大慶:皇清盛典展

展期:2019.10.26-2020.04.29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
地址: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檔案工作室、歷史文物陳列館(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