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睽違十年「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

睽違十年「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

「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規畫四大展區,包括藝術家肖像、名人肖像、雜誌與音樂專輯封面設計與絹版印刷與其他技法,共計136件、橫跨1957年到1986年的作品,為十年來台展覽數量之最,展出經典之作包括《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湯廚濃湯罐頭》(Campbell’s Soup Can)、《美金》(Dollars)、《毛澤東》(Mao)等知名作品,讓觀眾能近距離欣賞安迪.沃荷不同年代、各種類型的代表性創作。
「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展覽現場。(攝影/陳意華)
遠從義大利羅馬飄洋來台,睽違十年的普普藝術教父安迪.沃荷(Andy Warhol)作品再度現身台北!由時藝多媒體與義大利策展公司123 ART 聯手策劃的「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今(9)日於中正紀念堂一樓展廳隆重登場。「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規畫四大展區,包括藝術家肖像、名人肖像、雜誌與音樂專輯封面設計與絹版印刷與其他技法,共計136件、橫跨1957年到1986年的作品,為十年來台展覽數量之最,展出經典之作包括《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湯廚濃湯罐頭》(Campbell’s Soup Can)、《美金》(Dollars)、《毛澤東》(Mao)等知名作品,讓觀眾能近距離欣賞安迪.沃荷不同年代、各種類型的代表性創作。善於利用媒體操作與名人加持手法,安迪.沃荷透過個人工作室「工廠」(The Factory),以大眾流行文化符號,顛覆了藝術與商業的界線,翻轉藝術視角,開啟普普藝術狂想。此展中除了經典之作亮相外,熱衷於商業設計、絹版印刷的安迪.沃荷也在1949年至1987年間設計高達60張的音樂專輯封面,其中如為地下絲絨樂團(The Velvet Underground)製作的不同時期專輯封面,代表作如在白色背景上設計具性暗示的黃色香蕉,以及沃荷的經典圖像「可口可樂瓶」等。他於1969年創辦《內幕雜誌》(Interview Magazine),以名人訪談為主,採對話形式記錄採訪內容,其中有一期封面即以沃荷和塗鴉藝術家米榭.巴斯亞奇亞(Jean Michel Basquiat)以拳擊手的裝扮,展現蓄勢待發且令人驚豔的搏鬥氣勢,此外如接受《時代雜誌》(TIME)委託設計的封面人物故事等作品也一併於展場中亮相。
安迪.沃荷(Andy Warhol)《地下絲絨與妮可》專輯,專輯封面、紙板印刷,1967。(© 2018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Inc. / Licensed by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安迪.沃荷(Andy Warhol)《內幕雜誌》(Interview Magazine)米榭.巴斯亞奇亞(Jean Michel Basquiat)1985年膠彩印刷。(攝影/陳意華)
「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展出作品主要來自於義大利私人藏家與美術館所有,義大利策展公司123 ART藝廊總裁塞吉・梵東尼(Sergio Fintoni)表示這批作品主要來自義大利私人藏家暨藝廊經營與藝術經紀世家的典藏,此藏品建構於1999年。梵東尼表示沃荷在義大利深受大眾的歡迎,主要是因為早年在義大利拿坡里曾發生過大地震,造成逾一萬人死亡,沃荷捐出畫作幫助當地人募款贏得關注,後來有不少義大利的有錢人委託他繪製私人肖像,據聞當時一幅肖像畫作的價格高達一萬美元。
安迪.沃荷(Andy Warhol)《美金符號》(Dollar),壓克力顏料、絹印、Lennox Museum紙板,1981-1982。(© 2018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Inc. / Licensed by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把藝術和金錢劃上等號的沃荷,代表的標誌性圖像中亦有不少美金符號的作品。梵東尼說,沃荷創作的中心思想以賺錢為目的,他認為藝術應該要賣得出去才能算是一位好的藝術家。「他對錢的掌握很小心,每天會確實記帳,甚至每杯咖啡或搭乘計程車的費用都算得清清楚楚。除了記帳外他也做了很多聰明的投資,比如在曼哈頓購置公寓等,他在日記上說過一個好的藝術家應該用賣作品的價值(錢)來衡量。」
有趣的是,此展亦有一套沃荷尚未成名前的插畫作品《野莓》(Wild Raspberries),此組共17件的紙上平版印刷,是沃荷為室內設計師蘇西・法蘭克福(Suzie Frankfurt)的食譜所做的插畫系列。而繪製此系列插畫時,沃荷還只是一位平面設計師。梵東尼表示雖然沃荷有不少以食物為題材之作,但並不代表對料理充滿熱情,相反的是完全不感興趣。沃荷並不在乎自己吃了什麼,他只在乎自己和哪些名人共同用餐。
德國攝影師漢斯.納姆斯(Hans Namuth)所拍攝的《安迪.沃荷肖像》,紙板上平版印刷,1982。(© 2018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Inc. / Licensed by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有別於人們對沃荷既定的刻板印象,梵東尼強調他除了是引領潮流的藝術家外,其作品同時也深受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但這點卻鮮為人知。例如,在此展的最後一區中即有一件以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聖齊奧(Raffaello Sanzio)代表圖像聖母為文本的《拉斐爾的聖母》(Madonna of Raphael)一作即是沃荷向義大利文藝復興致敬之作,而他另一件以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最後的晚餐》(l'ultima cena)為文本的創作目前典藏於米蘭。
※有關「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精彩亮點介紹詳見《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17期。
「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於今(9)日隆重開展。(攝影/陳意華)

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

展期:2019.01.09-04.14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一樓2、3展廳

 

陳意華( 1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