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竹風清清,藝韻悠悠

竹風清清,藝韻悠悠

古美術8月新刊發行,搶先試閱! 竹,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從日常食用的竹筍、具遮擋功能的竹籬、…
古美術8月新刊發行,搶先試閱!
竹,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從日常食用的竹筍、具遮擋功能的竹籬、舶載人物的竹筏、蔽體的竹皮、書寫用的竹紙、及至護腳助行的竹鞋等,無一不與之息息相關,無怪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會發出「不可一日無此君也」的感嘆。
世人愛竹,除緣於其平易近人、實用便利,應也有感於其高貴風骨。尤其竹在嚴冬中常保翠綠,身姿挺拔,正彷彿士大夫清高、堅毅情操之寫照,遂與梅、松並稱為「歲寒三友」,成為藝文歌詠、墨戲最喜愛的題材之一。再者,取用容易的竹材,其價值相較於金、玉、象牙、犀角等稀品,自是有雲泥之別,但經由竹人巧手慧心創造的竹刻作品,卻無一不富涵人文意蘊,自成獨一無二的清曠雅趣,令人低迴,品味再三。本期「文人竹語」專輯,即由研究中國古代竹刻的重要寶典《竹人錄》切入,介紹名聞遐邇的嘉定派竹人之生平、絕技、及傳世作品,引人一探竹刻藝術由明末至清前期發展到極致之奧祕;同時也透過專訪台、港著名的文物藏家與機構,深入其愛竹成癖和以竹雕會友、互相賞玩的情境,期使讀者從中感受到竹刻在古今愛竹人心中所占有的一席之地。
「文人竹語」專輯。
如同竹之平易,生活中的藝術亦可謂處處環繞,有賴人們主動發掘品味。以今夏古美術展覽來說,最眾所期待的便是台北故宮以〈谿山行旅圖〉為主角所推出的范寬及其傳派等名作展,引領觀眾注目此件經典之作於中國繪畫發展的關鍵地位。另有「造型與美感─中國繪畫選粹」述及活動於17世紀的畫家張宏以俯瞰和寫實的畫風重現蘇州勝景紀遊圖傳統,讓人文景觀與綺麗的自然風光互相輝映。同在關注書畫,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亞洲藝術館舉辦的特展,則旨在探究王概所繪且於17世紀廣為流傳的中國彩色木刻版畫《芥子園畫傳》如何成為當時習畫者臨摹的範本,並透過繪畫與版畫彼此「換位」的過程,相互增益兩者之內容和表現形式。
書畫之外,現正於美國巡展的「中國失落文明:三星堆之謎」及台中科博館為慶祝30週年館慶迎來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青銅器,則各以古文明之青銅工藝及鑄造技術成就,分探古蜀文明及中國三千年來金屬工藝技術的傳承與進步。而與宗教有關的展覽亦有不少亮點: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包含河北幽居寺漢白玉釋迦佛像在內之不同時代、材質與形式的佛教文物,呈現河北地區佛教藝術發展的源流與特色;日本大和文華館以禪宗肖像、曼荼羅、宗教故事繪卷及水墨禪畫等重現日本中世活潑多樣的人物活動及時代變貌;而以收藏喜瑪拉雅宗教文物著稱的紐約魯賓美術館,則展出了12世紀晚期以來藏傳直貢噶舉支系精美的佛教文物,對於探索藏傳佛教的流派、修行儀軌與象徵意義有重大價值。
另針對5月起開始試營運的遼寧省博物館新館,本期亦於「特寫」單元詳實介紹其軟硬體設施,及其業已開放的八項展覽之展廳、策展及陳設特色等,供有志前往參觀者參考。
炎炎夏日,以竹清心,遊藝消暑,不亦快哉?
廖堯震( 5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