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1拍賣市場的回顧與幾個現象

2021拍賣市場的回顧與幾個現象

A Look Back at the 2021 Auction Market and Some Phenomena

和每年末尾一樣,我們總會從過去這一年觀察整個市場的變化。回顧這些蛛絲馬跡,我們一方面可以檢視在當中有沒有發生什麼和過去特別不一樣的新事物,同時也可以鑑往知來,迎接即將到來的2022年。

今年秋拍,10月間進行的蘇富比香港於本季總銷售額達到約14億港幣;12月1日佳士得香港20及21世紀夜間拍賣的作品成交率則高達96%,達到含佣金14.95億港幣的成交額,締造了佳士得亞洲夜間拍賣史上第二高成交總額的紀錄。從這兩場指標型拍賣公司的銷售結果可以發現,香港藝術拍賣的總成交金額越來越驚人,似乎絲毫未受近兩三年來接連在政治上風聲鶴唳和新冠疫情的影響,跌破許多先前市場觀察家的預測。

和每年末尾一樣,我們總會從過去這一年觀察整個市場的變化。回顧這些蛛絲馬跡,我們一方面可以檢視在當中有沒有發生什麼和過去特別不一樣的新事物,同時也可以鑑往知來,迎接即將到來的2022年。以下列出筆者觀察整理到的幾個值得留意的現象:

一、東南亞藝術拍賣區塊逐漸萎縮

熟稔二級市場的藏家應該有注意到,約五、六年前香港主流拍賣市場大舉引進西方當代藝術後,大幅侵蝕了既有的亞洲藝術板塊的比重(排除古董書畫等區塊)。其中受到影響的,包括日韓以及華人現代藝術等板塊,但最明顯的卻是現當代東南亞藝術(Modern &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n Art,與西方藝術市場中所指稱的「南亞藝術」─印度及東亞現當代藝術〔Indian & South Asian Modern & Contemporary Art〕區塊不同)。這可從近幾年香港蘇富比力捧數年「現代及當代東南亞藝術拍賣」(Modern &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n Art Sale)單一種類別在今年已經取消,可感受到其疲弱態勢。

費南度.索培爾作品《伊索納》(Iessona,1959)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逾470萬港元成交。(蘇富比提供)

東南亞藝術逐漸不受到市場青睞,相關原因可能包括:(一)亞洲藏家收藏品味偏好的轉變;(二)藏家寧可收藏價位門檻比較高、流動性好的西方藝術家;(三)東南亞畫廊的代理機制一直沒有上軌道,當地藝術家時常一有機會就跳過畫廊直接與藏家交易,或者自己送作品進入二級市場。一旦供給需求不均衡,又沒有人願意自掏腰包「維護作品價格」,很快就會產生巨大波動;(四)這幾年東南亞市場的投資回報率遠低於倍受華人收藏家青睞、容易拉抬價格的日本藝術家,更不用說相比潮流性和議題性高的西方藝術家等,以上原因都使得東南亞藝術的受關注度受到嚴重擠壓,無論是在現代或當代藝術市場,呈現青黃不接的窘境。


但事實上東南亞區塊尚有許多嚴重被低估的藝術家,例如被認為是東南亞趙無極的費南度.索培爾(Fernando Zóbel)、色塊大師荷西.荷雅(José Joya)、圖像拆解重組達人羅密歐.塔布納(Romeo Tabuena)等以抽象、半具象作品為主的藝術家。他們在該區塊的歷史地位和創作本身的品質,與當今西方新銳相較毫不遜色,尚待重新審視並進一步推廣。

二、NFT藝術家和項目方大舉攻佔藝術界版面

2021可以說就是一個NFT年,包括Beeple、Cryptopunks、Bored Apes Yacht Club、Artblocks、Loots、Meebits以及Pak等新聞和討論熱度高的作品和項目,成為今年初之前完全無人預測得到的市場黑馬。這幾個熱門NFT藝術項目除了席捲全球各大拍場外,也在年底的邁阿密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 in Miami Beach)中成為討論度最高的話題。媒體上鮮少人談論這些「作品」的美學美感,也幾乎沒有藝評人對這些項目的內容作深入的分析探討,主要的焦點都放在這一年來NFT藝術在銷售方面所帶來的豐厚回報,以及未來將還有待開發哪些可延伸的應用。

雖然缺乏傳統藝術市場基本面「時間積累」與容易行銷的「故事性」,在11月之後,NFT的熱潮已經顯著消退,加上年底幣市萎靡不振,但名人效應和資金盤(指以後期資金補足前期投資人獲利的財務模式)的操作一直是NFT藝術區塊的強項,且該非同質化代幣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依舊受到眾多數位藝術家大力推崇,估計這波熱潮在短期間內(數月到一年)可能還會持續一陣子,於明年也應還會有幾波新血注入,大家可拭目以待。

三、「壞畫」風潮方興未艾

「壞畫」(bad paintings),在某些文獻中也是歐洲「新表現主義」(Neo Expressionism)的「美式稱謂」,源自評論家兼策展人瑪西亞.塔克(Marcia Tucker)對1970年美國具象繪畫發展趨勢的名稱。塔克於1978年在紐約新美術館(The New Museum)策劃了一個名為「壞畫」(”Bad” Painting)的展覽,展出了當時紐約幾乎不為人知的14位藝術家的作品。

古斯頓作品《Ominous Land》(1972)在紐約蘇富比秋拍中以逾940萬美元成交。(蘇富比提供)

「壞畫」曾於19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流行過一陣,但從當今的藝術市場觀察,被歸類為「壞畫」且如今依舊在藝術市場中被認為具高市場價值作品的所剩無幾。至今依然活躍的藝術家,包括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古斯頓(Philip Guston)、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基弗(Anselm Kiefer)等。其他尚有多位知名藝術家,但畫價不是今非昔比,就是因畫風已經不再受現在的收藏家歡迎,價位一直處在相當尷尬又曖昧不清的位置,如美國的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薩利(David Salle),義大利的克萊門特(Francesco Clemente)、基亞(Sandro Chia)、古奇(Enzo Cucchi)、帕拉迪諾(Mimmo Paladino),德國的呂佩爾茲(Markus Lüpertz)、伊門朵夫(Jörg Immendorff)等。反倒是新世代「壞繪畫」中幾位被業界人士私下戲謔稱為「超爛畫」(shitty paintings)的藝術新星,如有「鯊魚王子」之稱的納瓦(Robert Nava)、美籍非裔素人藝術(outsider art)新銳霍爾姆斯(Jamie Holmes)、以及林登切斯(Jonathan Lyndon Chase)等的藝術家作品,在全球疫情期間帶領著一批「具有議題上特殊性」(特別是種族身分、性別認同或有其他話題性)的新銳藝術家,攻佔了各大拍賣行的估價翻倍排行版面。其中多位藝術家都出身佳士得倫敦和紐約日間拍賣或富藝斯的「New Now」專拍系列,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先後「進出」各大拍場,大舉進佔新世代收藏家的居家牆面。

格哈特.里希特作品《燭光》(Kerzenschein [Candle-light],1984)在富藝斯與保利拍賣香港秋拍中以愈1億港元成交。(富藝斯提供)

四、當代抽象繪畫缺乏亮點

在2018年之前的幾年期間,查閱以推廣新銳藝術家為主的富藝斯在紐約和倫敦「New Now」的上拍作品列表,具象繪畫佔不到10%,甚至低於5%。十年河東十年河西,2020起至今,特別是今年的主要幾場重要拍賣中,除了異軍突起,發跡之路甚不尋常的英籍非裔法多朱蒂米(Jadé Fadojutimi)、稍微有點動靜的法國資深藝術家弗里茲(Bernard Frize)外,其他也就以李希特(Gehard Richter)、趙無極等抽象大師的作品勉強還有其基本盤。當觀察亞洲新世代收藏家(1980年代後出生者)在Instagram上追蹤喜愛的藝術家中,鮮少有抽象類別的作品即可為例證。不過據藝術史的經驗,當收藏家們哪天「又」看膩了具象繪畫後,以抽象作品為主流的市場依然會再次回歸

在今年的當代抽象繪畫藝術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法多朱蒂米。這位1994年出生於倫敦的非裔女性藝術家,自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後的短短四年中,不但獲得數家一線畫廊的代理,並成為倫敦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收藏中最年輕的藝術家。在這幾年以具象繪畫為主流的藝術市場中,她以富有強烈表現力的線條和複雜層疊的空間構圖,吸引到學術圈與市場藏家的目光。

這位藝術家首次現身拍場於2020年底佳士得線上拍賣,一組兩件低估價僅2,000英鎊的小作品,最終以40,000英鎊(約合新台幣160萬元)成交,之後的價格便幾乎以倍數往上飆升:蘇富比香港10月9日的夜間拍賣成交價為622.5萬港元(約合2,400萬新台幣),僅隔幾天,10月15日富藝斯倫敦夜間拍賣已經達到117.2萬英鎊(約合新台幣4,800萬元),之後便又腰斬,快速回落至約新台幣2,000萬元上下(這位藝術家的高價作品尺寸多為150×150公分以上大作,又因為是抽象畫作,作品在形式上同質性高,優劣差別不若具象繪畫那麼明顯,價格主要由競標者意願決定),有逐漸轉弱的態勢。即使如此,她依舊還是明年值得繼續關注的少數新銳抽象藝術家。

阿莫奧克.博福作品《舉起雙手》(圖中)在佳士得香港秋拍中以逾2,600萬港元成交。(佳士得提供)

五、新銳藝術家價格波動劇烈

整年看下來,今年和去年關注度高藝術家的熱度也有顯著差別,甚至在一年之內劇烈起伏的案例也有之,如前述的法多朱蒂米。疫情期間各產業經濟發展困難,卻意外在藝術市場中出現驚人的「快炒店」現象,出現數位相當於路人甲直接跳級成為印象派大師價格等級的例子,如被捧為「梵谷再世」的加拿大籍香港裔藝術家王俊傑(Matthew Wong)、被形容為「當代席勒」的迦納裔旅歐藝術家阿莫奧克.博福(Amoako Boafo)、「歐洲版奈良美智」的哈維爾.卡勒加(Javier Calleja)等,這幾位的市場都是從2020年起大爆發,目前仍維持在高檔區間。依循五木田智央(Gokita Tomoo)模式先蹲後跳的加藤泉(Izumi Kato),自去年起價格已經發動,今年的急漲,爆發力十足,不但受到亞洲藏家的熱烈追捧,也是市場上為數不多具有國際盤的日本當代藝術家,日前剛跨入百萬美元的門檻。五木田智央在進入百萬美元之後不久就暴跌,因此手上有加藤作品的藏家可能要盯緊一點。

哈維爾.卡勒加作品《Look Out》(2018)在佳士得香港秋拍中以逾800萬港元成交。(佳士得提供)

熱度大幅趨緩者如莎芭拉拉.塞爾弗(Tschabalala Self),這位自2019年中異軍竄起,帶起之後兩年半以來非裔藝術家價格暴衝風潮的領軍人物,作品以民俗風拼貼的形式為主,帶入強烈非裔女性外型特徵和女性意識的個性畫風,因價格在短期內暴衝約40至50倍,曾被藝術媒體大幅報導吹捧,一度成為疫情前某些藏家趨之若鶩的「珍稀品」。如今看來其市場高基期持續不到十個月(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已現疲態,今年甚少在市場中看到釋出作品,討論度已大幅下降。她在市場中的快速起落,可能也會發生在循類似模式出線的非裔藝術家身上,是關注這類型藝術家的收藏者們未來可能需要更謹慎評估的地方。

周杰倫攜手蘇富比的「CONTEMPORARY CURATED: Asia」專拍於香港K11預展現場。(蘇富比提供)

六、名人效應持續發酵

亞洲這幾年來,由蘇富比前亞洲區當代藝術主管寺瀨由紀(Yuki Terase)自2014年起所帶起的相關名人效應拍賣,包括與日本潮流教父NIGO®、韓流巨星T.O.P合作拍賣專場、《徐震超市》以獨特的觀念進行藝術品形式的拍賣,都得到高關注度與驚人銷售成績。在她今年離開蘇富比前所策劃、以周杰倫作為策展人的告別專拍,也拍出不俗的成績。而年底前佳士得趁著NFT勢頭最火熱之際,和港星余文樂所合作的拍賣,也為令幣圈人士興奮不已的「NFT之夏」,畫下了令人值得懷念的甜蜜句點。

除了亞洲這兩場大家耳熟能詳的拍賣外,西方市場同時也在歲末年終之際,舉行老佛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分成好幾場的遺產專拍《KARL, Karl Lagerfeld’s Estate》。在這幾場看似賣些生活雜物的銷售中,我們才見識到何謂西方有地位大神的吸金功力。尤其在12月3日位於摩洛哥的首場現場拍賣中,期間雖經歷了頗為尷尬的技術性問題而將部份拍賣時程推遲一日的插曲外,其手稿冊頁文本、信手拈來紙上作品等的拍賣價格,其競爭之激烈,絕不亞於當紅炸子雞NFT區塊的火熱程度。

這幾場拍賣中都有許多競標激烈的亮點,首先由在一般市場中表現平平的法國現代藝術畫家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23歲時、尚未形成風格的迷你紙本作品(17×13 cm),以近低估價13倍的50,400歐元(約合新台160萬元)成交。此外,一件老佛爺為他的傳奇愛人雅克.德.巴舍爾(Jacques de Bascher)所繪的小型插畫作品,以低估價400歐元的近410倍、163,800歐元拍出;同場受惠的是另一傳奇服裝設計師凡賽斯(Gianni Versace)為老佛爺所繪的小品肖像,低估價300歐元,以94,300歐元售出;而拉格斐留下來其中幾本並無特別重要性的筆記手札,更以低估價500歐元的630倍、315,000歐元(約合新台幣1,000萬元)成交,成為該場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拍品。

名人效應的外溢效果在本場拍賣中發生顯著效應,例如在這場拍賣前後,被視為老佛爺亦友亦情敵的知名服裝設計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的手稿,也突然暴漲,多數帶有同性情誼特徵的紙上素描草稿,都拍到了與新銳藝術家的完整油彩或多媒材作品相當,數萬元至十數萬歐元的高價。

本文出自《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52期

詔藝( 16篇 )

法學背景,專注研究西方近現代藝術家,並持續關注藝術市場與潮流
藝術作品辨識app ART MASTER全球冠軍紀錄保持者。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