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明於澳洲昆士蘭「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開幕,參展作品搶先看

「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明於澳洲昆士蘭「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開幕,參展作品搶先看

First Look at Artworks in “Between Earth and Sky: Indigenous Contemporary Art From Taiwan” to Open Tomorrow at “The 10th Asia Pacific Tr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主辦的「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將於明天(4)正式揭開序幕,展期持續至2022年4月25日。本屆「亞太三年展」首度與臺灣原住民族委員會及文化部共同合作,推出的重點展覽計畫「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為國際重要大型學術性展會首次聚焦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的呈現,由獨立策展人徐文瑞、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與三年展策展人魯本.基汗共同策劃。

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Gallery of Modern Art)主辦的「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Asia Pacific Tr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簡稱「亞太三年展」),將於明天(4)正式揭開序幕,展期持續至2022年4月25日。本屆「亞太三年展」首度與臺灣原住民族委員會(簡稱「原民會」)及文化部共同合作,推出的重點展覽計畫「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為國際重要大型學術性展會首次聚焦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的呈現。

因受疫情波及,特展策展人與八位參展藝術家遺憾無法親臨澳洲開幕現場,主辦單位今(3)特在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舉辦開幕儀式,讓臺灣觀眾也能一睹此一原住民當代藝術的重要國際突破,原民會副主委林碧霞(Afas Falah)、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澳洲駐臺代表露珍怡(Jenny Bloomfield)、立法委員伍麗華及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簡稱「原發中心」)主任曾智勇等皆蒞臨觀禮。

「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開幕儀式嘉賓合照由左至右為:策展人/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原文發中心主任曾智勇、伍麗華立委、藝術家瑪斯斯格.金碌兒(雷斌)、藝術家尤瑪.達陸、策展人徐文瑞、藝術家魯碧.司瓦那、原民會副主委林碧霞、藝術家陳彥斌、藝術家阿儒瓦苡.篙瑪竿、澳洲駐台辦事處代表露珍怡、藝術家東冬.侯溫、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澳洲—臺灣原住民藝術文化交流之深化

原民會副主委林碧霞「深切地期望臺灣能成為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的原住民當代藝術核心與研究中心,成為亞太原住民族的文化共同體的發聲管道。」本次特展即為臺澳雙方進行原住民文化交流以來,規模最大的旗艦型計畫。對此,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也指出,今天實為在天與地之間的我們敬天、敬地的感恩儀式,文化部期待各面向交流合作的持續強化:「臺灣與澳洲都是多元族群的國家,特別是雙方都有獨特的原住民文化,在原住民文化議題上容易有共鳴。為提昇文化交流,文化部於2020年2月在澳洲雪梨設點派員,與原民會進行跨部會合作,本次原民特展可說是臺澳文化交流的里程碑。」蕭宗煌次長另補充,原住民藝術文化除了是臺灣的重要傳統,近年亦在國際當代藝術展會中屢創佳績。

延伸閱讀|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公佈藝術家名單,台灣藝術家張恩滿、撒古流受邀展出

澳洲駐臺代表露珍怡全程以中文致詞,表達對澳臺長期、密切之夥伴關係的重視:「根據澳洲人的傳統,首先,我要向澳洲和台灣的原住民致敬。明天開始在澳洲昆士蘭州開幕的亞太三年展,是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在海外參展規模最大的一次。」露珍怡強調,原住民藝術除作為澳洲國家認同的關鍵,藝術文化及原住民交流也一直是澳臺關係中的重要部分,除支持甫於高雄市立美術館落幕的「泛.南.島藝術季」,她預告明年也將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推出澳洲與臺灣原住民的時尚、服裝、設計大展,慶祝澳洲駐臺辦事處成立40週年。

而文化部上個月(11)底也才宣布,同樣參與本次特展的排灣族藝術家阿儒瓦苡・篙瑪竿(Aluaiy Kaumakan,武玉玲),在文化部駐雪梨辦事處文化組等相關單位的推動下,將獲邀於明年「第23屆雪梨雙年展」(Biennale of Sydney)亮相,對於雙年展將首次展出臺灣原住民藝術家的創作,露珍怡亦對此表達高度期待。

主辦單位原民會原發中心為慶賀本次臺澳文化交流,更特別邀請參展藝術家,同時也是排灣族古陶壺創作者瑪斯斯格.金碌兒(Masiswagger Zingrur,雷斌),致贈陶壺予亞太三年展主辦方。陶壺贈禮儀式源自排灣族傳統,當部落人口擴增時,新的領袖會帶領族人尋找新的領地,此時會從陶壺剝下一塊陶片作為信物,代表有朝一日相會時,必定伴隨著和平、喜悅和友誼;古陶壺可作為分家的信物,也是婚嫁、結盟時非常珍貴的禮物,相傳是祖靈居住在人間的住所,也是孕育文化的子宮。古陶壺已於展前空運送抵澳洲昆士蘭美術館,並留下一塊陶片,期待來日再相逢。而瑪斯斯格.金碌兒也在典禮現場代表致贈澳洲駐台代表露珍怡以排灣族語、中文、英文三語寫成的特製禮書,作為臺、澳雙方的友誼交流見證,象徵著在古老的文化意象和圖紋符碼裡,彼此建立了互信。

記者會現場排灣族陶壺贈禮儀式,由藝術家瑪斯斯格.金碌兒(雷斌)呈獻禮書,原民會副主委林碧霞致贈予澳洲駐台辦事處代表露珍怡。(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

「天與地之間」由獨立策展人徐文瑞與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共同提出展覽主題,並與澳洲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亞洲當代藝術策展人魯本.基汗共同策劃。策展主題自原住民族的神話宇宙觀起步,呈現八位參展藝術家各自觸及了原民神話傳說、部落傳統、陶壺文化、圖騰紋飾及當代性別、信仰議題的創作內涵,展現當代原民藝術家作品中揉合文化歷史敘事符號,與社會議題碰撞後的當代風貌。其中尤瑪.達陸(Yuma Taru)與魯碧.司瓦那(Ruby Swana)的作品更為本屆亞太三年展的委託製作。

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館長Chris Saines更特別錄製影片祝賀臺灣開幕儀式:「自1993年以來,亞洲當代藝術三年展探索了區域中多元的文化流變,在本屆展覽中,我們很榮幸能和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共同策展,讓數十萬來我們美術館參觀的訪客,能夠欣賞優秀的臺灣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這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而亞太三年展策展人魯本.基汗(Reuben Keehan)也特別為臺灣觀眾錄製了一段「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導覽影片,並在影片最後誠摯地希望臺灣觀眾能有機會到澳洲觀展。

延伸閱讀|
天與地之間: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展出臺灣原民當代藝術
原民會、文化部攜手,昆士蘭「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展出澳洲首次大型「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

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館長Chris Saines與原民會原發中心致贈之排灣族古陶壺合影。(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參展藝術家作品簡介

安力.給怒(Anli Genu,賴安淋):展出五聯幅作品「獵人樂章」(2006-2009),將泰雅族獵人狩獵的姿態轉繪為舞蹈動作,展現族人感受生活的歡愉及對神、天地、土壤的崇敬;四聯幅油畫「織我容顏」(2021),描繪泰雅族耆老肖像,刺紋文化現已逐漸凋零,藉此作紀錄著族群的生命印記。

安力.給怒(Anli Genu,賴安淋),《獵人樂章》,油畫、鐵條,612 x 200 cm,2006。(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安力.給怒(Anli Genu,賴安淋),《織我容顏》,四聯幅油畫,368 x 175 cm,2021。(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尤瑪.達陸(Yuma Taru)為國家指定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致力於泰雅族織品保存與研究,作品「生命的迴旋系列─如布之蛇」(2021),迴旋的編織裝置代表柔軟的智慧話語,迴旋的圓形也保留一個缺口,開放人與人之間開放的交流可能。

尤瑪.達陸(Yuma Taru),《生命的迴旋系列─如布之舌》,不銹鋼紗、金屬紗、銅線、苧麻紗、棉紗、羊毛紗、人造纖維,500 x 250 cm x 4件,2021。(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魯碧.司瓦那(Ruby Swana):作品「光的舞者」(2021)講述阿美族神話中的海洋女神「迪雅瑪贊」(Tiyamacan)以智慧拯救族人,並透過閃雷與海上波光傳遞思念的神話,透過複合媒材物質與光源的透光、反光、折射、映射等效果,營造出虛實互映的靈動空間。

魯碧.司瓦那(Ruby Swana),《光的舞者》(局部),鋁箔、玻璃紙、熱熔膠、環亞樹酯、陶土,尺寸依場地而定,2021。(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魯碧.司瓦那(Ruby Swana),《光的舞者》(局部),鋁箔、玻璃紙、熱熔膠、環亞樹酯、陶土,尺寸依場地而定,2021。(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作品「土地與太陽的孩子」(2009)以十二幅組畫描繪排灣族起源的神話傳說;「天地之間風吹動」(2021)則是伊誕「紋砌刻畫」系列最新創作。排灣族神話中流傳著一句話「天上的星星是地上百合花的化身」,作品細密的手刻紋路如同風的軌跡,在天地之間連結百合花與星星的訊息。

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天地之間 風吹動》,木板、版畫顏料、壓克力顏料,242 x 102 x 5 cm x 6件(726x204cm),2021。(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阿儒瓦苡.篙瑪竿(Aluaiy Kaumakan,武玉玲):軟雕塑編織裝置創作蘊含女性自我序事的基調,裝置作品「找一個棲息之地」(2021)講述從漫無止盡、茫然的自我探索中,找到一塊休憩地並進而思考如何尋回與自然天地之間纏繞、包覆、鍊結的關係感。

阿儒瓦苡.篙瑪竿 (Aluaiy Kaumakan,武玉玲),《找一個棲息之地》,回收布料、棉線、有機棉,500 x 120 x 100 cm,2021。(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阿儒瓦苡.篙瑪竿(Aluaiy Kaumakan,武玉玲),《找一個棲息之地》(局部),2021。(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瑪斯斯格.金碌兒(Masiswagger Zingrur,雷斌)研究排灣族古陶壺研究近二十年,以陶壺裝置批判現代文化體制對傳統工藝及文化體制的切割,由「孕育之母」(2021)、「對話.信物」(2021)組成的裝置作品,以火山岩石從完整的陶壺鋪設出一條散佈著十來個圖紋陶塊,暗喻未知的文化命運。

瑪斯斯格.金碌兒(Masiswagger Zingrur,雷斌),《對話.信物》,黏土、熟料土,大陶塊55 x 70 cm x 6塊,中陶塊45 x 55 cm x 6塊,小陶塊35 x 45 cm x 6塊,傳統陶壺 38 cm,2021。(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瑪斯斯格.金碌兒(Masiswagger Zingrur,雷斌),《對話.信物》(局部),2021。(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陳彥斌(Fangas Nayaw)創作橫跨影像、戲劇與舞蹈,並關注部落傳統在全球化的當代社會影響下,該如持續與傳承。四頻道錄像作品「拉什麼龐克」(2021),將劇場製作轉置為影像裝置,以「原民龐克」(indigenous punk)的未來主義,創建出原住民已經絕跡的平行時空,以反事實模組概念重新架構阿美族樂舞文化,並探討阿美族社會以年齡階層劃分部落責任的傳統,該如何因應?

陳彥斌(Fangas Nayaw),《拉什麼龐克》(影像截圖),四頻道錄像,17分鐘,2021。(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展出三件錄像裝置《3M-MLUQIH 傷》(2018)、《3M-MHADA 熟》(2018)、《3M-MSPING 妝》(2018),M在太魯閣族語中代表正在發生的事,3M意指三個藝術家正在反思的議題,《3M-MLUQIH 傷》是部落生活中傳統信仰儀式與教會並存的矛盾狀態;《3M-MHADA 熟》則是藝術家透過與高雄縣小林村平埔族的交流中,自身省視如何看待平埔族群的議題;《3M-MSPING 妝》則透過男性身體及服飾來展現懷柔的陰性表達,透過性別界線直指部落的價值變遷。

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3M–MSPING 妝》 (影像擷圖),單頻道錄像,2018。(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

展期|2021年12月4日-2022年4月25日
地點|澳洲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

瑪斯斯格.金碌兒(Masiswagger Zingrur,雷斌),《孕育之母》,立體陶器物件、熟料土,約36 x 68 cm(不含台座),2021。(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ARTouch編輯部( 168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