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析自己的個性:50%像深海魚,孤僻、異怪;20%像金魚,宅在一個小世界裡無知、遲緩;30%又像熱帶魚,花枝招展、渴望社交。
「尋找曼荼羅.初回:黯黑的放浪者」展覽現場。(耿畫廊提供)
楊茂林在耿畫廊「尋找曼荼羅.初回:黯黑的放浪者」個展自述中,以魚的習性與形象形容自己,他提到,當身邊同齡孩童迷戀著恐龍這類遠古龐大生物時,自己便已被各種姿態異怪的深海魚所吸引,養魚、釣魚也是他一直持續到現在的嗜好與習慣,另一方面,這種自我觀察的方式,其實也是他這幾年創作轉向的重要角度之一。早期楊茂林的作品往往不脫反映環境的角度,作品中的批評口吻準確而富創意。
楊茂林曾說:「任何藝術作品都不會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必然包含了藝術家個人化的感知和其所處時代背景下的影響」。近幾年,當藝術家進入年紀增長的階段,過往總將目光投射到外部的方法也漸漸轉成多為自己而做,作品的完成進入到另一層更為單純、隨心所欲的階段。一如本次展名中取自梵文「曼荼羅」一詞,若我們將這個帶有「本質」、「壇」(象徵佛教宇宙模型之空間或其真實)與「完成」等複合意義的字詞,結合到展覽空間中,那組具有啟首語般意義的作品《尋找曼荼羅-啟程》,便能直接讀出楊茂林試圖尋覓自我本質的某種想像方式。
楊茂林|奧茲大眼鯛 銅、不鏽鋼、琉璃、LED 69x44x64cm 2013 耿畫廊提供
《神祕的奧茲國》(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這部由美國作家鮑姆(Lyman Frank Baum)完成於1900年的故事,描寫桃樂絲來到奧茲國(Oz)與夥伴前往翡翠城尋求回家的方法,以及獲得智慧、勇氣與心的過程。這部作品在楊茂林心中佔有第一名的位置,除了故事情節、場景豐富與篇章眾多,主角「桃樂絲」(Dorothy)的聰穎勇敢更是吸引楊茂林的主要原因。
楊茂林|尋找曼荼羅-啟程 銅、金箔 2014 耿畫廊提供
在楊茂林的創作中,「桃樂絲」其實可說是藝術家自身的角色映照,在《尋找曼荼羅-啟程》這組雕塑裡,藝術家塑造出桃樂絲、多多、獅子、錫人與稻草人一行人即將?程的形象,並在這些角色的神情中,注入許多柔軟、尚不成熟的情緒,代表他們正在迎向一切未知的旅途。而在展場內,最引人注目的並非桃樂絲一行人的形象,而是漂浮於空間中,身形、大小各有不同的銅塑魚體。楊茂林談到,這些金魚與深海魚就是主角們的水中旗艦,這樣的概念來自漫畫、卡通中,經常陪伴主角一同冒險的各種座騎。在楊茂林的創作脈絡中,這種脫離卡漫形象、取樣自自然生物形態的「座騎」可回溯至幾年前在「摩訶婆娑世界的夢幻島」雕塑系列裡,小飛俠彼得潘的昆蟲座騎。但在本次「尋找曼荼羅.初回:黯黑的放浪者」又可觀察到另一個轉向,不同於過去多強調不鏽鋼雕塑質地的光滑潤亮,楊茂林在魚體的塑造上改以色澤層次更為古潤豐富的氧化銅,並利用琉璃、水晶、玻璃等透光材質,搭配內藏於作品中的LED光源,營造出深海魚特有的自體發光現象。
楊茂林|奧茲闊嘴鰻王號 銅、不鏽鋼、LED 292x102x253cm 2015 耿畫廊提供
楊茂林的人物造型,經常結合兩種以上的形象,此次「尋找曼荼羅.初回:黯黑的放浪者」展覽中,除了以桃樂絲為主題的作品外,另有一組以不鏽鋼及大理石構成的「桃樂絲與多多」系列。楊茂林談到大型作品的製作,一旦開始進入塑造階段,自己的思緒也經常會跳躍到其他地方,而這組以唐俑的圓潤女子造型結合桃樂絲與多多的雕塑系列,便是這種思緒跳躍下產生的「副產品」。
「尋找曼荼羅.初回:黯黑的放浪者」展覽現場。(耿畫廊提供)
過去,楊茂林的大型雕塑大多結合了東方神祇與流行卡漫角色兩種元素,呈現的方式也一如楊茂林一直以來皆深感興趣的西藏唐卡繪畫,在一幀/座作品中盡可能地放入許多元素,使作品得以藉由圖像的變化與細節,自行完成一段完整的故事或敘事內容。而在這次的作品中,除了以氧化或染色銅的色彩擬仿深海微鏽沉船般的時間斑駁,在造形上充分重現海底生物的特徵細節,同時,角色人物的形象量體也被縮小、隱身到魚體(旗艦座騎)之中。
相較於過去強調角色身形、動作與量感的做法,此次這批以「奧茲」(Oz)為題的雕塑系列,不但將神祇與卡漫等偶像形象降到最低限,在整體表現上也更加趨近於藝術家內在情感的潛意識狀態,不同的魚類形象宛若藝術家自我投射出的不同人格,以及各種偶發於日常中的苦痛、自憤和狂熱等等情緒。
楊茂林「尋找曼荼羅.初回:黯黑的放浪者」個展
展期:04/11/2015 – 05/24/2015
地點:台北耿畫廊
林怡秀( 13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