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內容策進院於今日召開記者會,宣布與群眾募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攜手,共同投資「天使放大」IP 開發投資公司,這也是文策院首次進軍投資型集資領域。
文策院和貝殼放大共同投資「天使放大」,期許透過創新的募資方式,擴大文化能量。(文化內容策進院提供)
鄭麗君畢業感言,即便卸任,文化志工沒有期限
即將卸任的文化部部長鄭麗君也出席記者會表示,在她任內倒數第二天服兵役的日子,還能和這麼多朋友一起在文化的道路上往前邁進一大步,一起來慶祝文策院和貝殼放大共同投資的「天使放大」成案,即將要從投資型的群眾募資進場,帶給更多藝文工作者夢想得以實現的機會。
鄭麗君還提到,記者會在電影院舉行,特別有意義:因為在日治時期,第一部由臺灣人自己製作的電影,就是在距今95年前,用「群眾募資」的力量拍成的。當年有位在銀行工作的劉喜陽,登報號召,要募集10萬元,分作5000股,一股20元,想集眾人之力,拍攝第一部臺灣電影。結果不到一個月就募資成功,在1925年拍出第一部純臺灣製電影《誰之過》,開啟臺灣人的百年電影夢。這個故事正是要告訴大家,像「天使放大」這種群眾募資的力量,是能夠創造歷史,讓夢想成為可能。未來各領域的藝文創作者,無論是影視、藝術、音樂、劇場、出版、設計、遊戲,只要有好的想法,都能有機會在「天使放大」獲得群眾的支持,將夢想化作現實。
文化部長鄭麗君。(文化內容策進院提供)
文策院除了以國發基金共同投資天使放大、還有先前的76号原子和正在最後議約階段的四大影城聯盟外。鄭麗君也細數文策院近年的成果,包括:一、從文化部移交到文策院的「文化內容開發產業領航旗艦計畫」,不只孵化IP,也提供業界資源,一起解決產業鏈面對的各種困難;二、是啟動上億元的「TAICCA內容開發基金」,以孵化超過100案為目標,全面提升臺灣故事與作品的產製量能。最後,是跟博物館群合作,建立故事題材推薦平台,以及創作調查的顧問支援。不只博物館,鄭麗君也宣布文化部的「國家文化記憶庫」即將在今年七月試營運,幫助創作者開發更多素材,說更多臺灣的好故事。
鄭麗君也回憶,過去這幾年已經見證臺灣文化的亮眼成績:文創產值從2015年的8200億成長到近8800億,國片票房和出口值也連年成長;出版產業也邁向國際市場,產業產值更從2017年開始止跌回升。這證明只要優化環境,給更多創作者機會,臺灣人才濟濟的文化人才,就能展現臺灣文化的生命力和爆發力。這4年來,文化部推動「獎補助/投融資」雙軌制、支持內容開發,壯大文化內容產業生態系,而在這些成長的數字背後,代表的更是對臺灣文化越來越強大的自信與光榮。一股新的文化臺流已經誕生。
目前世界各國都面臨到疫情的嚴峻考驗,但鄭麗君相信危機就是轉機,這段期間更感受到文化正如同陽光、空氣和水一樣不可或缺。面對挑戰的時刻,我們更需要文化的力量。鄭麗君也預告,待疫情趨緩後,臺灣文化在世界各國中,一定能以最快時間重整腳步,迎向下一波的文化高峰。除了文策院和國表藝已經公布的振興方案,影視局未來也會全力支持業界夥伴串聯,一起推動臺灣電影的聯合行銷共同振興。
最後,鄭麗君提到「服兵役有期限,但文化志工沒有期限」。無論她在什麼位置,即使不當部長當家長,都會持續跟文化界的大家一起努力,為臺灣文化貢獻一份心力。
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文化內容策進院提供)
文策院積極面對產業斷鏈點
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非常感謝鄭麗君為台灣的文化發展,打下十年的基礎。文策院現行推出一整套以幫助創作者為核心,試圖實際解決產業鏈痛點的「播種計畫」。丁曉菁提到,創作產量不足就難以產業化,如何讓創作產量提升,思考市場布局,是文策院一直強調的工作內容。她也強調,文策院任務並不是製作端,而是要協助透過新的機制策進和開展,讓創作者、投資人共同推進,加速產能與孵化的動力。「文策院清楚大家單打獨鬥的辛苦,我們希望清楚的協助產業突圍,文策院能提供非常有彈性的助攻模式。」
截至目前,文策院已經集中產業界的能量,吸引融資過億,希望未來能長期成為文化產業界的共聚結點,讓文化人不會因為計畫沒有預算而無疾而終,帶領產業界更積極面對產業的斷鏈點。
關於全方位播種計畫
丁曉菁另外宣布,文策院的「全方位播種計畫」就是要準確對焦內容開發的關鍵斷鏈點,作為助攻內容開發的孵化器機制,聚焦多數投資人難以評估的前期開發,降低投資者進場的門檻,一起打造臺灣文化內容品牌。她也介紹「播種計畫」四大主軸,第一,透過投資布局包括與貝殼放大共同投資天使放大,開創內容、開發新的商業模式。其次是「TAICCA內容開發基金」,啟動故事孵化的量能,同步開展國內外投拍媒合系統,已經上路的「文化內容開發產業領航旗艦計畫」中,「內容開發組」就以鼓勵創作端的工作模式質量升級為目標。最後,也將聯手臺灣故事題材庫的博物館群,簽訂合作備忘錄,展開故事開發合作方案,建立類型故事題材,推薦平台與創作,支援田調顧問。透過四大主軸,讓創作者對接市場時保有創作自由,不再為前期開發資金發愁,投資者也能夠及早進場,加速文化內容產業開發進程。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本刊資料室)
群募機制進場,每個人都是文化的投資者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表示,貝殼放大的命名,來自貝殼是古代的貨幣,而公司的任務就是讓資金能夠放大,「我們在做的,就是讓做事情的人和出錢的人能夠匯聚,簡單講就是『錢放大』股份有限公司,讓資源可以投入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他提到,群眾募資投入文化事務,可以交換到大眾更大的文化參與感。以影視產業為例,群募已經是很重要的發展工具,許多紀錄片末端的行銷、拍攝計畫都可以導入群眾集資的方式,群眾參與和每個文化內容都可以以有相應的互動可能。林大涵也表示,貝殼放大在多年的群募經驗中,觀察到有些體質良好的專案作品,往往面臨啟動資金缺口的壓力,因文化內容產業體質特殊,創作者較難以一般管道進行投融資。共同投資的天使放大執行長廖薏淳則指出,天使放大協助創作者分擔投資的早期風險,以保障創作自由為前提,提供創作者財務稽核、法律諮詢等專業服務,活絡整體文化內容產業鏈。而天使放大的投資標的與收入分成,創造穩定的收入模式,預計 1 到 3 年即可開始獲利。林大涵則表示,群募可以讓投資的風險有更多人承擔,讓每個人的參與都源於希望。
文策院和貝殼放大共同投資「天使放大」記者會合照。左起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林崇熙、天使放大執行長廖薏淳、文策院執行長胡晴舫、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文化部長鄭麗君、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臺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文化內容策進院提供)
鄭麗君最後補充,在她4年任內,證明台灣的創意跟人才能量十分的豐沛,只要給予機會、優化環境,就能讓他們有實現夢想的機會,看到台灣文化的生命力及爆發力。文化是每個人的事,個人何其渺小,需要集合眾人的力量。看到這麼多年輕的創意與人才,在創新的投融資的方式下,以投資型的群募平台來解決產業的斷鏈,以及其他系統性的投資同時在型塑未來的可能。期許國發基金的投資、文策院的投資只是個火種,今天看到這個點火是可能的,就能帶動民間許多新的投資模式、投資的思維跟投資的力量,讓人才跟夢想有實現的機會,對於台灣的未來充滿信心。她說,即便卸任,她還是民間默默關心付出的一份子。未來在電影院、在劇場、在音樂廳,她深信會和每個關心文化的民眾相遇。
ARTouch編輯部( 1690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