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市場與液態愛情:台北當代與ART SG,是穩交或開放式關係?

藝術市場與液態愛情:台北當代與ART SG,是穩交或開放式關係?

Art Market and Liquid Love: Taipei Dangdai and ART SG, Going Steady or Keeping it Open?

藝術市場中的合作關係總令人與感情關係中的流動產生聯想。對於本地藝術從業者來說,或可趁著這個特別的契機,思考台北當代能如何激發畫廊活用市場的液態性思維。

自第一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簡稱「台北當代」)舉辦以來,亞洲當代藝術市場景況在東京、首爾、雅加達、新加坡、杜拜等城市的熱度,在後香港的趨勢中來到了嶄新的階段。不僅如此,加密藝術與 NFT 在泡沫與炒作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生成新興的市場星系。短短三年,藝術市場變化之多,台北當代還會是本地藝術界所期待的台北當代嗎?

三年前我曾在網路媒體中撰文認為,台灣當代藝術市場對台北當代可能存在過度的幻想。這種過度幻想,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本地傳統畫廊過往的保守經營思維。(註1)如今藝博會的蜜月期早已過去,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K)也尚未因為香港的環境而決定另闢蹊徑,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則也已決定選址首爾,缺乏待價而沽的條件,業界已有人臆測,第三次實體舉辦的台北當代究竟是榮耀回歸,還是「拉地毯」前的迴光返照。

這樣的揣測並非空穴來風。此次台北當代因為疫情影響,除了參展意願下降讓展商名單在質量與數量上,難與前兩次相衡,以往展會前促進國際與在地畫廊交流熱度的沙龍式社交活動也減少。一切緊縮與共體時艱,似乎都是「因為疫情影響」。

短短三年,藝術市場變化之多,台北當代還會是本地藝術界所期待的台北當代嗎?圖為: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覽現場。(攝影/陳晞)

校正樞紐觀念

睽違兩年再次來到台灣,剛結束居家隔離的任天晉(Magnus Renfrew)為了與藝術界一起迎接重啟的台北當代實體展會,他留在台灣的這幾個禮拜,拜訪台北當代的本地參展畫廊、重要藏家與顧問團的行程早已滿檔。這一系列的拜訪行程,不啻是為了替台北當代在揭開序幕之前安定軍心,在任天晉將執掌明年復辦的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簡稱「ART SG」) 裡,亦需台灣優質畫廊與藏家的能量參與。

任天晉表示,受到全球政經環境和疫情時代影響之下的當代藝術市場景況,令他想起了2010年前後的金融海嘯。遇到大環境因素的盤整期之後,迎來新的成長局面。人口跟藝術市場都在逐年成長的過程當中,過往以藝博會視為全球性市場樞紐的思維,也值得再次商榷。

「不同的收藏世代也開始連結」,任天晉補充,在亞洲藝術市場裡,新世代藏家以更戲劇化地方式出線,NFT 與加密藝術市場,也在幣圈與藝術界之間,開啟雙向交流的新視窗,因此他認為台灣的市場優勢,並無因為疫情而造成影響。

「我們在不同地區服務不同的群眾,卻也是在服務同一群受眾。」任天晉在結束檢疫隔離的首日,隨即接受《典藏 ARTouch》的採訪,問起這些藝博會之間存在的關係時,他的回答耐人尋味。在他的藝術視野中,台灣依然重要,本地文化藝術機構於國際連結的重要性和權威性,以及文化與收藏的豐富性,都是獨特的優勢。

真正的影響,除了國際物流狀況之外,也許是亞洲藝術市場與收藏人口成長,以及內需市場在疫情流行期間表現出的韌性,導致高品質藝博會的量能問題。藝博會作為支持畫廊系統與藏家深度連結的平台,隨著市場的成長,當代藝術市場在亞洲不同城市中表現出的多樣性,也反映在新興藝博會的成績裡。台北當代再一次地校正過往以特定大型藝博會作為洲際樞紐的中高階市場策略。然而在疫情流行初期使市場進入盤整之後,到現在內銷市場的優異表現,台北當代真的為台灣藝術市場留下的,很可能不是台灣藝術界原本在藝博會蜜月期時所期望的那些事物。

在疫情流行初期使市場進入盤整之後,到現在內銷市場的優異表現,台北當代真的為台灣藝術市場留下的,很可能不是台灣藝術界原本在藝博會蜜月期時所期望的那些事物;圖為: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覽現場。(攝影/陳晞)

化被動為主動:雙軌並行或腳踏多條船

在任天晉開始拜訪行程的當天,部分合作畫廊皆向他反映了對於本次台北當代的期待與亡羊補牢之處。更有從業者認為,這趟拜訪之旅,為的是邀請優質的本地畫廊與藏家一起,在台北當代與ART SG之間「雙軌並行」。

藝術市場中的合作關係總令人與感情關係中的流動產生聯想。當現代人越來越習慣交友軟體的戀情多軌化,似乎腳踏多條船也不再背負那麼多的道德批判。若你也同意藝術市場跟現代愛情都有液態性的話,那麼迎接你的是不同的風景,這種液態性中的開放式關係,很有可能正是台灣本地畫商與畫廊在過往經營模式中的被動性與群體性思維裡缺乏的精神。它與市場推廣方法、藝術家合作代理觀念乃至畫廊與畫廊之間的聯盟合作都息息相關。在任天晉的亞洲藝博會市場策略中,台北當代與ART SG必然有著利於藝術市場的關聯,也許畫廊更需要去適應這種不同於協會型藝博穩交模式的合作關係,化被動為主動。

在任天晉的亞洲藝博會市場策略中,台北當代與 ART SG 必然有著利於藝術市場的關聯。也許畫廊更需要去適應這種不同於協會型藝博穩交模式的合作關係,化被動為主動;圖為: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覽現場。(攝影/陳晞)

在採訪過程中,任天晉曾說,台灣和新加坡在「某程度上共享了文化版塊」,「我們可以互相分享VIP的客戶關係,而不是競爭。」如果是在本地藝博會與藝博會之間,這樣的理想可能也會因為內需市場的可預期程度,而被認為是癡人說夢。不過如果是希望再次競逐東南亞當代藝術樞紐位置的跨國藝博會市場藍海,也許還尚未明朗。但無論ART SG與台北當代之間是否可能在任天晉的手下揉成一塊市場大餅,台灣的畫廊與藏家們期許台北當代重視本地藝術環境的態度,也不應該因此而被忽略。有為數不少的一線畫廊從業者,特別關注此次台北當代的成績單,並以此來評估ART SG的市場可能性。

最根本的問題,可能不是台北當代在UBS宣布贊助三年的時間之後會不會續辦、冀望台北當代與ART SG會如何結為新興的亞洲藝術市場體系,或是好奇台北當代如何待價而沽。對於本地藝術從業者來說,或可趁著這個特別的契機,思考台北當代能如何激發畫廊活用市場的液態性思維。與其將國際藝博展會公司看做台灣當代藝術邁向國際化市場的救星,我們不如思考如何在這樣的契機裡成為自己的拯救者。畢竟在台北當代的英文名稱(Taipei Dangdai – Art & Ideas)裡,還是有個「Ideas」被留下來。

延伸閱讀|面對旅遊緊縮,藝博會還可扮演何種角色:「Taipei Dangdai」第三屆,「國際化」並非只是數字問題

與其將國際藝博展會公司看做台灣當代藝術邁向國際化市場的救星,我們不如思考如何在這樣的契機裡成為自己的拯救者。畢竟在台北當代的英文名稱裡,還是有個「Ideas」被留下來;圖為:2019年任天晉受訪現場。(攝影/王士源,本刊資料室)

註1 陳晞,〈作品出去、錢進來,藝術發大財——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能滿足所有幻想嗎?〉,《端傳媒》,2019年1月30日。

陳晞(Sid Chen)( 125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