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在法國巴黎成立第一家畫廊,阿爾敏.萊希(Almine Rech)一直在藝術產業中耕耘。1997年阿爾敏.萊希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冠名的同名畫廊,並在今年10月開啟了旗下第七個畫廊實體空間,也是其在紐約的第二個空間。此前,除了巴黎的兩個空間,紐約、倫敦、布魯塞爾、上海都可看見阿爾敏.萊希的身影。除了實體空間、摩納哥的辦公室,抑或威尼斯的臨時展演空間,乃至於新冠疫情期間依舊積極活動,於度假勝地亞斯本(Aspen)舉辦「Pop-Up」展,都可見阿爾敏.萊希的積極態度與靈活性。
除了積極挖掘、培養藝術家,阿爾敏.萊希在1997年與畢卡索的孫子伯納德.魯伊斯—畢卡索(Bernard Ruiz-Picasso)結婚後,便藉由2002年於馬德里成立的「阿爾敏與伯納德.魯伊斯—畢卡索藝術基金會」(FABA,Fundación Almine y Bernard Ruiz-Picasso para el Arte)積極從事當代藝術的培植、贊助,以及畢卡索遺產的推進與研究計畫。適逢畢卡索逝世50週年,除了全球多場紀念畢卡索的展覽,位於西班牙馬拉加的馬拉加畢卡索美術館(Museo Picasso Málaga)也邀請策展人艾瑞克.特隆西(Eric Troncy)策劃「畢卡索的回聲」(Echo of Picasso)一展,與此同時,阿爾敏.萊希也在上海空間展出深受畢卡索風格啟發的藝術家布萊恩.加爾文(Brian Calvin)與田名網敬一(Tanaami Keiichi)雙個展。藉此機會,《典藏.今藝術&投資》也採訪了畫廊創始人阿爾敏.萊希,請她與我們分享畫廊經營的思考。
《典藏今藝術&投資》(簡稱典藏):您當初開設畫廊的契機是什麼?請為我們簡介Almine Rech畫廊的創立背景和歷史。
阿爾敏.萊希(簡稱AR):我的大學時光投入文學、電影研究,後來又深造藝術史。1989年,我與合夥人在巴黎的瑪黑區(Marais)創立了我們的首家畫廊。開幕展以一件震撼的紅色光影裝置藝術為主題,這件作品是來自美國的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之手,標誌著首次有歐洲畫廊展示他的光影作品。在此之前,特瑞爾的作品曾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 in Amsterdam)與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MAMVP,Musée d’Art Moderne de Paris)亮相。1997年,我在巴黎第13區開設了以我名字冠名的畫廊,專注於加州的極簡藝術、感官藝術和概念藝術,代表著如詹姆斯.特瑞爾、約翰.麥克拉肯(John McCracken)以及約瑟夫.科蘇斯(Joseph Kosuth)等藝術家的創作。
2006年,我的畫廊遷至瑪黑區一個更寬敞的雙層展覽場地,隨後在2008年,我們在布魯塞爾揭幕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新空間。2013年3月,我在巴黎圖倫街64號開設了新的展覽空間,至今仍在使用。2014年6月,我們在倫敦梅費爾區的薩維爾街開設了分館。2016年10月,畫廊從薩維爾街遷至梅費爾的格羅夫納山,一個更大的展覽地點,首展由傑夫.昆斯(Jeff Koons)個人展覽揭幕。同年,我們在曼哈頓上東區以卡爾德(Alexander Calder)和畢卡索(Pablo Picasso)的聯展開設了紐約分館。三年後的2019年,我在上海外灘區開設了我的首個亞洲畫廊。2021年,在巴黎第七區馬蒂儂區揭幕了第二個展覽空間。2023年10月,我們在紐約翠貝卡區新增了一家畫廊。
我堅信,藝術是表達自由的綠洲,可能是當代社會結構中唯一真正的自由空間。這也是我對工作最熱愛的部分:我能夠持續與那些珍視這份自由並將其轉化為當代創意的人交流。因此,畫廊的選擇不會侷限於任何特定的形式或媒介,而是基於藝術作品本身的獨特性和藝術家的創作投入。在我眼中,藝術正是在歷史中找到了其形態。這樣看來,藝術家是一位透過自己的作品來預見歷史的預言者。
除了眾多國際知名、處於職業生涯中期和新晉藝術家外,畫廊始終致力於不斷地探索並引進新的藝術才華,特別是開放給畫家。畫廊與約翰.麥克拉肯、詹姆斯.特瑞爾等藝術家保持了長期合作,並開始與亞歷克斯.以色列(Alex Israel)、德韋恩.瓦倫丁(De Wain Valentine)、傑夫.昆斯(Jeff Koons),以及畫家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卡雷爾.阿佩爾(Karel Appel)、納撒尼爾.瑪麗.奎因(Nathaniel Mary Quinn)、沃恩.斯班(Vaughn Spann)、克萊爾.塔布雷(Claire Tabouret)等進行合作和代理。
典藏:您認為是什麼特質令阿爾敏.萊希在全球藝術市場中保持獨特性和競爭力?
AR:阿爾敏.萊希的藝術家專題與計畫是跨世代的。因其不斷地尋覓,成功匯聚了極具潛力的新銳藝術家,同時也涵蓋了知名藝術家和顯赫的藝術遺產。
典藏:您一直致力於支持和投資新一代的藝術人才,也開啟了諸多藝術家的職業生涯。在選擇代理藝術家時,您特別看重哪些特質?選擇的流程通常是如何?整體而言,影響您決定代理一位藝術家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AR:最初,我被藝術的熱忱以及作品中展現的獨特心靈世界所吸引,這種吸引力在我與藝術家首次見面時就能感受到。踏入工作室參觀是初識的第一步。自第一次見面起,我們就需要能夠和諧相處,這其中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直覺的感受。
典藏:從阿爾敏.萊希曾在上海空間展出過的藝術家,無論是魯道夫.波蘭斯基(Rudolf Polanszky)、奧利弗.比爾(Oliver Beer)或莉莉.基米爾(Leelee Kimmel)等,他們的作品都有很強的觀念性,翻轉了我們對某些概念或感知的固有認識。這是您代理藝術家的共同特質嗎?或者,您會如何描述畫廊所代表的藝術家的風格與類型?
AR:或許人們會認為觀念與極簡是阿爾敏.萊希畫廊的主要風格,但畫廊的策展宗旨是展現當下創作的景象,不受任何形式或概念框架的束縛。
典藏:在畫廊成立之初,您只代理了一位藝術家,如今則代表超過100位藝術家。您如何掌握這麼多藝術家各自的特質與發展,同時與他們保持密切的關係與聯繫?
AR:我定期與合作的藝術家進行聯繫溝通,並且有非常優秀的專員負責與這些藝術家維持、建立持續的聯繫,保持長期的合作關係。
典藏:現今不難聽到一個說法,即藝術收藏越來越商業化,投資的概念已經大於收藏。對此,您的觀察是什麼?這樣的趨勢是否影響您的經營策略?在純然的藝術發展與商業利益之間,您如何平衡之間的關係?
AR:我從不將商業與藝術進行刻意的平衡。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收藏家總是渴望擁有他們時代的頂尖藝術家的作品,財務價值與藝術價值在這裡是相融合的,儘管有時藝術家的作品可能被低估或高估。在藝術界,首先要做的是真心喜愛自己所收藏的藝術品。
典藏:您在Covid-19期間依舊積極活動,並在亞斯本(Aspen)舉辦「Pop-Up」展。這段時間的經歷對您的影響是什麼?是否改變您對畫廊經營的某些想法跟做法?
AR:我會認為這種方式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為疫情爆發的時刻正好與我們開始使用Zoom、線上展示室等新工具的時間重合,此外,那時收藏家們已經習慣了通過影片和數位影像來進行藝術品的購買。
典藏:您如何觀察亞洲藝術市場?尤其是後疫情的今日。
AR:我們對亞洲藝術市場持有極為樂觀的觀點。這裡的收藏家涵蓋了不同年代,他們對藝術領域有著深刻的認識,並持續密切關注著全球各地的藝術動態。
典藏:阿爾敏.萊希在紐約的第二個空間於10月底正式營運,首檔展覽以沃恩.斯班的個展揭開序幕,近日則推出「畢卡索的回聲」(Echo of Picasso)大展。您對這個空間的規劃是什麼?將如何與上東區的畫廊空間區隔?
AR:我們位於翠貝卡的第二個紐約空間,同時也是我們的美國旗艦空間,設在一棟具有標誌性的建築中,於今年10月開幕。首檔展覽是沃恩.斯班作品展。畫廊的宗旨始終是為藝術家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場所。尋找一個讓藝術家在紐約自由創作和展示作品的空間已經花了幾年的時間尋覓。我們考察了許多地方,但都未能一見鍾情,我認為這在尋找展示藝術的場所時至關重要。當我第一次參觀這棟建築時,我立刻確信這就是理想之所。它擁有美麗、優雅、寬敞的19世紀建築風格。而且有趣的是,這座建築正好建於1881年,也就是畢卡索出生的那一年!以沃恩.斯班這樣一位有實力的年輕藝術家開始這段旅程非常讓人激動。由艾瑞克.特隆西策劃的第二檔展覽「畢卡索的回聲」展示了兩種視角:一種是回顧那個時代畢卡索的同輩藝術家如何挑戰他的作品,另一種是當今藝術家對西班牙大師作品的迴響。我們肯定會保留上東區的展覽空間,並讓兩地的展覽計劃相互呼應。我還在翠貝卡空間策劃了一些特別項目,比如「Almine Rech Editions」可能會在這個美麗的空間舉辦一次快閃活動。我們希望紐約的藝術界會對來看我們最受矚目的藝術家們如何在這個新的、寬敞的空間中展現自己感到興趣,這與我們在上東區畫廊的風格截然不同。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現為《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