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每週,一位藝術家,一件作品:高古軒推出「藝術家聚焦」線上計畫

每週,一位藝術家,一件作品:高古軒推出「藝術家聚焦」線上計畫

在全球具有17個展覽場地的高古軒(Gagosian)於本月推出的「藝術家聚焦」(Artist Spotlight)嶄新計畫,便是同其計畫名,旨在「創新並保持資源及策略的靈活性,以此來支援藝術家們」,提問線上化如何不只是展覽取消、延遲或縮減後的妥協B計畫。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延燒,震盪全球藝術產業,各家畫廊、機構在閉門謝客之際的應變能力持續受到考驗。縱然難題當前,卻也激發出百花齊放且推陳出新的資源整合計畫。
尤其當衝擊的受眾不僅涵括市場,更全面擴展至產業的各角色時,指標性的國際畫廊如何在自保之餘,更積極地主動承擔與照顧,不妥協地化危機為轉機,成了腦力激盪與眾所矚目的焦點。
在全球具有17個展覽場地的高古軒(Gagosian)於本月推出的「藝術家聚焦」(Artist Spotlight)嶄新計畫,便是同其計畫名,旨在「創新並保持資源及策略的靈活性,以此來支援藝術家們」,提問線上化如何不只是展覽取消、延遲或縮減後的妥協B計畫。
從左上順時針方向排列:莎拉.施(Sarah Sze)、烏爾斯.菲舍爾(Urs Fischer)、詹妮弗.圭迪(Jennifer Guidi)、詹妮弗.圭迪(Jennifer Guidi)、珍妮.薩維爾(Jenny Saville)。(圖片提供:謝麥克阿瑟基金會、 高古軒畫廊,攝影/布里卡.威爾科克斯、約翰.盧卡斯、Pal Hansen/Getty)
在高古軒的規畫中,線上展覽不再只是為了補償實體的空缺,其核心除了是空間的移轉,更關乎媒介的特性。高古軒結合自身的社群媒體管道,開發新穎的線上專題頁面,內涵文字影音、藝術家專訪、播放清單,甚至羅列出藝術家推薦的書籍與電影等豐富內容,更為完整地「聚焦」於每位藝術家的創作方法、過程、靈感及影響來源。
莎拉.施(Sarah Sze)《漣漪(零時)》(Ripple (Times Zero))。(©藝術家,高古軒畫廊提供)
於是,當畫廊力求延續藝術家之藝術實踐的同時,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也隨著檔案化工程與外界分享。本意於持續奧援工作室的穩定運作,工作室大門也隨之敞開。為避免觀者為可想像之龐雜的文獻資料淹沒,高古軒並不貪心,每週僅重點引介一位藝術家,展示其一件作品,並於48小時之時限內於gagosian.com上,以公開價格進行獨家銷售,以達「聚焦」之實際成效。如同高古軒(Larry Gagosian)本人所強調的,「當市場動盪不安時,正是這精準性能讓你渡過難關。」
烏爾斯.菲舍爾(Urs Fischer)。(高古軒畫廊提供)
本月8日首位上線的,是美國著名雕塑與裝置藝術家莎拉.施(Sarah Sze)。目前定居紐約的她,原訂於三月下旬在高古軒巴黎畫廊展出,未料展覽開幕前夕遭逢巴黎封城,而無法如期開放。雖然她的作品仍暫時留存在關閉的畫廊內,高古軒卻透過本計畫,以更為多重之形式將她的作品、故事與想法帶出白盒子外,分享予全球的線上觀眾。
莎拉.施(Sarah Sze)。(高古軒畫廊提供)
後續本計畫將聚將之對象,包括烏爾斯.菲舍爾(Urs Fischer)、西斯特.蓋茨(Theaster Gates)、卡塔琳娜.格羅斯(Katharina Grosse)、馬克.格羅特雅恩(Mark Grotjahn)、詹妮弗.圭迪(Jennifer Guidi)、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詹妮弗.圭迪(Jennifer Guidi)、珍妮.薩維爾(Jenny Saville)、瑪麗.韋瑟福德(Mary Weatherford),以及斯坦利.惠特尼(Stanley Whitney)等重量級藝術家。
斯坦利.惠特尼(Stanley Whitney)。( 高古軒畫廊提供)
線上所能橫越之藩離,是實體空間的,更是認識與感知的。當畫廊在這一波浪潮中,願意將心思從成品之展售移轉至過程之爬梳,文獻檔案之重要性是否將更進一步地取代作品之創發與現場之神話?又,當其卻也同時將焦點更為集中於單一作品時,跳脫展覽框架,究竟能帶領觀者開展何等的新觀看經驗?或許可以是媒介轉向的下一波關注重點。
ARTouch編輯部( 167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