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灣,全球畫廊主的新選擇:他們造訪台北的理由

台灣,全球畫廊主的新選擇:他們造訪台北的理由

如同藝博會開幕記者會中,任天晉(Magnus Renfrew)及岳鴻飛(Robin Peckham)所說:「台北當代將吸引來自台北及其他地區的藏家、畫廊及更廣泛的藝術社群,同時彰顯台北在藝術舞台上佔主導性的文化地位。」在全球藝博盛會興起的時代,國際紛擾卻未見止息之時,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一線畫廊主們決定參與台北當代?
去年才踏足台灣,便吸引大量觀展人潮,今年舉辦第二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台北當代)在兩次展會中,匯聚了來自國內外的頂級畫廊。其中,亦不乏來自國際間的重量級畫廊因此造訪甚至將畫廊空間設址於台北。就如同藝博會開幕記者會中,任天晉(Magnus Renfrew)及岳鴻飛(Robin Peckham)所說:「台北當代將吸引來自台北及其他地區的藏家、畫廊及更廣泛的藝術社群,同時彰顯台北在藝術舞台上佔主導性的文化地位。」在全球藝博盛會興起的時代,國際紛擾卻未見止息之時,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一線畫廊主們決定參與台北當代?
伊娃・培森胡柏畫廊(Galerie Eva Presenhuber)
畫廊主伊娃・培森胡柏(Eva Presenhuber)
投入畫廊工作30年的培森胡柏,曾於1996年在瑞士創立了一個面向年輕畫廊的新藝博會——LISTE藝術博覽會。對於首次來台的她而言,參加台北當代的動機,是基於認識到此藝博會為欲在亞洲地區得到進一步拓展的畫廊,提供了一次認識台灣市場和在地藝文生態的好機會。更是在對於任天晉的長期信任、以及對去年首屆台北當代的觀察下做出的決定。她認為台北當代主要針對的是亞洲市場,因而對於來參與的西方畫廊而言,提供了一個互相打開眼界的平台。她觀察到亞洲藝術市場還在不斷增長,台灣藏家也愈來愈重視發展國際化的收藏,因而將本次參展視為讓台灣藏家了解自身畫廊的契機,更是一個長期計畫的開始。為此,她選擇呈現於創作生涯中期、仍處上升期的藝術家,且他們都尚未真正進入亞洲藏家的收藏。
伊娃・培森胡柏(Eva Presenhuber)於烏戈・羅迪納(Ugo Rondinone)的作品《早上8點的太陽》(The Sun at 8 am)前。(本刊資料室)
厲為閣(Lévy Gorvy)
聯合創始人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
格文曾效力佳士得20餘年並擔任重要主管職、擁有豐富的第二市場經驗,轉戰一級市場後與其合夥人多明尼克.李維(Dominique Lévy)經營畫廊,選擇穩健而漸進式的發展步調,去年畫廊開設香港空間但未參與首屆台北當代。然一年後,隨著對亞洲市場發展、藝術社群有了更多切身體驗,對亞洲藏家的收藏傳統、開放性與教育程度更有信心,格文首度參展便大膽選擇以帕特.斯蒂爾(Pat Steir)的個展形式呈現,並委託這位曾在韓國、中國居住的美國觀念抽象女性藝術家進行全新創作,意圖展示80歲高齡、剛完成其創作生涯最大型作品的斯蒂爾所持續擁有的驚人創作能量。在他看來,斯蒂爾結合了傾倒、等待流淌、刷筆、潑灑等一系列兼具可控性與不可控性的獨特手法,同時具備西方抽象與東方水墨的精神性,「屬於當代、卻永不過時」。
厲為閣(Lévy Gorvy)聯合創始人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於帕特.斯蒂爾(Pat Steir)的作品《無題I,2019(台北)》前。(本刊資料室)
尚凱利畫廊(Sean Kelly Gallery)
畫廊主尚・凱利(Sean Kelly)
二度參與台北當代的尚・凱利(Sean Kelly),在藝博會期間,畫廊台北空間也同步舉行詹姆斯・懷特(James White)的首次亞洲個展。他觀察到相較於去年,本屆台北當代儘管依舊高朋滿座,但從規劃整體上來看則逐漸具有某種可預期性。西方畫廊的數量增加,也使之與全球其他不少藝博會愈發相似。而就自身畫廊而言,他強調延續一貫以來獨立性的重要,並於展呈策略中體現獨立判斷的精神。他對於兩位剛剛加入畫廊代理的華語藝術家吳季璁與蘇笑柏讚譽有加,稱自己從他們身上受到不少啟發。去年尚凱利畫廊也成為第一家將亞洲藝術家(吳季璁)帶至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相關展區的歐美畫廊。而對資深藝術家如蘇笑柏,他也強調會以不同於年輕藝術家的步調來深化合作。
尚・凱利(Sean Kelly)於吳季璁的作品前。(本刊資料室)
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rdt Gallery)
安特衛普總監格德勒・茨瓦內珀爾(Goedele Zwaenepoel)
阿塞爾.維伍德( Axel Vervoordt )擁有半世紀收藏、贊助藝術的歷史,創建深諳日本侘寂美學的比利時室內裝潢公司。2011年,其子鮑爾斯.維伍德(Boris Vervoordt)以父之名在安特衛普創立畫廊。2014年,維伍德畫廊前進亞洲進駐香港中環,擁有更足以展現畫廊概念與供藝術家發揮的展覽空間,在2019年初遷至黃竹坑。為了避免在尚未準備充足前擴張太快,維伍德畫廊去年並未參與台北當代。今年首次參展,自然以奠基畫廊的美學基礎與「生活在藝術中」的理念為核心,希冀增進與藏家的認識。畫廊的經營自然不囿於某一類派,但無形間總有一定品味、美感或哲學觀的連結。對於一個資深、古典的歐洲畫廊而言,茨瓦內珀爾坦言,進入亞洲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購藏態度的不同。在比利時,畫廊的意義在於帶給收藏者「新的藝術家,看到新世界」,因此個人喜歡永遠是第一步。不過即便感受到氛圍的差異,他依舊保持樂觀。今年3月,維伍德畫廊也將參展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rdt Gallery)安特衛普總監格德勒・茨瓦內珀爾(Goedele Zwaenepoel,左)與香港總監河島瑪莉子(Mariko Kawashima,右)。(本刊資料室)
白立方(White Cube)
亞洲總監周曉雯
白立方二度參與台北當代,不僅令人好奇周曉雯如何定義去年整體的參與狀態與觀察,以及其與亞洲其他藝術博覽會的差異為何?周曉雯認為亞洲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藝博會傳統,如今隨著愈來愈多國際品牌和畫廊在亞洲入駐,同時區域性藝術活動在近幾年亦是備受矚目的國際藝術盛事。她認為台北當代的產生,對台灣藝術展示和交易文化的演進會有顯而易見的影響,讓台灣藝術市場更具多元趣味與豐富性。她觀察,台灣相對忠於亞洲區域的當代藝術家或較傳統的藝術形式,但近來開始樂於認識和接納更多的國際藝術家和藝術現象,整體狀態更為開放。白立方自2012年進駐香港,構建一個面向亞洲與國際的平台,讓歐洲以外區域的機構和市場更瞭解其代理藝術家,也令亞洲藝術家實現跨區域的推廣和交流。不同城市的藝博會和藝術市場有各自品牌特色和政策環境,畫廊若持續而靈活地運用,便可將合作的國際藝術家呈現給亞洲觀眾,反之將亞洲介紹給世界,秉持自我堅持的經營理念和策略。
白立方(White Cube)亞洲總監周曉雯。(白立方提供)
薩德斯.侯巴克畫廊(Galerie Thaddaeus Ropac)
亞洲區總監尼克・巴克利・伍德(Nick Buckley Wood)
薩德斯.侯巴克畫廊第二次參與台北當代,尼克強調展位規畫旨在為台灣市場及經驗豐富的台灣藏家帶來畫廊所代理的傑出作品,一部分是那些台灣藏家熟悉的藝術家佳作,如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東尼.克雷格(Tony Cragg)等,另一部分是不為本地市場所熟悉的藝術家如年輕的英國藝術家奧利佛.比爾(Oliver Beer)。即便如此,。他的一組《重組(財富)》作品還是在藝博會首日即售出。針對第二屆台北當代,他認為維持了去年的景況與水準,且依舊以本地藏家為主要客群。薩德斯.侯巴克畫廊參與包括巴塞爾(Art Basel)、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巴黎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在內的全球重要藝博會,但他也強調藝博會並非畫廊工作重心,但透過它連結新朋舊友、再讓大家來到畫廊鑑賞作品,才是參加藝博會的目的所在。
尼克・巴克利・伍德(Nick Buckley Wood)在歐文.沃姆(Erwin Wurm)的作品《箱人》前。(本刊資料室)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 )
亞洲合夥人及主席冷林
最早進入亞洲,佩斯畫廊在亞洲有著不同其他畫廊深厚的基礎。獨特的合作營運模式,也讓畫廊在亞洲區的運作有著更多的自主與彈性。在台灣雖沒有駐點,但與台灣藏家的聯繫與關係維護,自然令佩斯選擇再度參與台北當代。佩斯亞洲合夥人及主席冷林認為,台灣的文化底蘊比較深厚,而自己也是相對傳統的人,因此在選擇適合、值得推廣的藝術家時,還是傾向選擇具備歷史、文化性的作品。提及是否會有意願成立台灣駐點?冷林認為,畫廊的開展很重要的因素是要找到對的人,只要一切水到渠成,畫廊自然會進駐。2017年,佩斯首爾的開展便是在因緣俱足下自然發生的結果。因此對於未來會如何發展,保留開放且順其自然的態度。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 ) 亞洲合夥人及主席冷林。(本刊資料室)
貝浩登(Perrotin)
合夥人龍玉(Alice Lung)
貝浩登於第二屆台北當代呈現艾迪.馬丁尼斯(Eddie Martinez)個展,此次亦為藝術家首次於台灣個展。最新系列畫作「花予台灣」(Flowers for Taiwan)專為台灣觀眾打造。開展VIP日,展出作品全數售出,其中一部分由台灣藏家所藏購。貝浩登合夥人龍玉向典藏編輯團隊表示,貝浩登這次能夠為紐約布魯克林藝術家馬丁尼斯舉辦個展,是因為藝術家與台灣藝人周杰倫的特別友誼所促成。龍玉也提到當得知馬丁尼斯是以花為主題的創作,便聯想到藝術家常玉的創作中也時常出現花的意象,因此她認為馬丁尼斯的花系列,十分適合在台灣展出。而本次不僅有銷售成績,也成功地向台灣觀眾展示這位藝術家的創意與藝術造詣。
貝浩登(Perrotin)合夥人龍玉(Alice Lung)。(貝浩登提供)
卡邁勒.梅努赫畫廊(Kamel Mennour)
畫廊主卡邁勒.梅努赫(Kamel Mennor)
以巴黎為軸心,然後放射狀拓展至國際各大都市,一直以來這是梅努赫的經營理念。首次參加台北當代,在首日VIP日後,對台灣人的服務與熱情和美食饗宴讚不絕口,直說明年還會再來。去年才剛剛慶祝完畫廊成立20週年,但因早有耳聞台灣藏家的收藏實力,在2020年伊始便乘此機會訪台。此次特別帶來私人收藏的趙無極紙上作品。一到展位,梅努赫興奮地拿出畫冊,說當初與他與趙無極的相遇與其對他的影響。當然,每個畫廊老闆都希望,展位能銷售一空,但是對梅努赫來說,這一次目的是要多認識台灣藏家,他希望能與台灣藏家建立信任感,這比賺錢更重要。以經營畫廊來說,一個畫廊主人專業與否是被評價的重點之一。博學多聞、柔軟度外,對藝術家還得心細如絲、懂其心靈、知求情緒,使其安心而穩定地創作。而在國際化的兢爭壓力下,。梅努赫不諱言畫廊的成功,是奇蹟。 「你必須相信自己的夢想,每天辛苦的工作,不要聽信別人所告訴你: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該做。捲起袖子,做下去就對了。」
卡邁勒.梅努赫(Kamel Mennor,右)與藝術家趙無極(左)。(卡邁勒.梅努赫畫廊提供)
Kukje畫廊(Kukje Gallery)
總監宋普暎(Song Bo-Young)
Kukje畫廊去年將梁慧圭(Haegue Yang)個展帶到首屆台北當代,開啟畫廊與台灣在地互動的新契機,同年9月在台北文心藝所的梁慧圭個展,便獲得不錯反響,這也證明著畫廊旗下藝術家與台灣在地產生了更多的連結。提及今年的展呈策略,總監宋普暎表示,Kukje畫廊力圖展示畫廊優秀、跨越東西方的藝術家陣容與藝術項目,其中包括朴栖甫(Park Seo-Bo)、河鐘賢(Ha Chong-Hyun)、康瑞璟(Suki Seokyeong Kang)、尚-米歇爾.歐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金允寧(Byron Kim)、朱利安.奧佩(Julian Opie)以及柏林藝術家二人組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等。而在銷售方面,Kukje畫廊在今年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截止展覽第二日,奧佩、金允寧、丹尼爾.波伊(Daniel Boyd )及康瑞璟的部分作品皆已售出。
Kukje畫廊(Kukje Gallery)總監宋普暎(Song Bo-Young)。(Kukje畫廊提供)
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
畫廊主張頌仁
去年首次台北當代便選擇參與的漢雅軒,今年再次造訪台北。負責人張頌仁表示對於台灣收藏界的肯定,「台灣藏家的底蘊一直是華人收藏界最被推崇的,自1980年代起就有很長的收藏脈絡發展,而且台灣收藏家對於台灣與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認識很深,這都和中國市場不太一樣的部分。」漢雅軒再次推出葉世強與葉偉立的作品對話,張頌仁也闡述這樣世代藝術體系對話的意義,無論葉世強或是葉偉立,都是一個能折射台灣與國際歷史面貌的晶體。他也列舉2016年台北雙年展策展人柯琳・狄瑟涵( Corinne Diserens)曾表達,西方美術館與博物館界,近年大量思考如何面對過往年代的創作與藝術生命,這一直是很有挑戰性與值得突破的議題,更是一種創意的博物館與歷史學的做法,而這樣的方案能如何可能,一直持續受到國際的關注。張頌仁認為無論畫廊經營或藝術家議題選擇,漢雅軒更深層的命題是要處理中國的文明與文化命題,他感受到目前許多亞洲對於現實世界的定義,仍處於冷戰二元結構之下的思考邏輯,其實包括資本主義、國際社會主義和中國文明問題等,都以不同的比例反映在中、台、港三地,如何不要被西方邏輯簡單的劃分,也是漢雅軒持續推進對於華人世界藝術史意識、藝術詮釋的使命感所在。
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畫廊主張頌仁。(本刊資料室)
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
總監董道茲(David Tung)
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是全球最具影響力、資歷悠久的畫廊之一,1967年由尼古拉斯.羅格斯戴爾(Nicholas Logsdail)創辦。2019年進駐上海後,對亞洲市場的影響持續受到矚目。今年在台北當代現場可以發現,畫廊如何引導觀者,看見不同藝術家,對繪畫或平面性的詮釋,是今年的展陳策略之一。在克里斯多福.勒.布倫(Christopher Le Brun)、傑森.馬丁(Jason Martin)、伯納德(Bernard Piffaretti)、蘿荷.普羅沃絲特(Laure Prouvost)、 萊昂.波爾克.史密斯(Leon Polk Smith)、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韋爾.斯霍基(Wael Shawky)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從肖像畫傳統的當代辯證,到光與顏色之於觀看的關係,以及感性邏輯下的書寫性線條,或是在淺浮木雕的形式中,反思不同歷史視角的觀看。董道茲認為,「繪畫作為一個出發點,去探討不同的媒介與創作方式,是今年現場的一個重點。」對於台北乃至於台灣市場的觀察,他則認為,台灣整體市場仍需要時間,需跟藏家與觀眾互動與交流,但由他的角度來看,這反倒是更健康的狀態。整體而言,今年銷售成績相當不錯。
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總監董道茲(David Tung)於《群體肖像—受尊敬的同事,戈德芬格故居,柳樹路2號,倫敦,藝術家們拿著鑰匙於2014年3月28日展覽期間》前。(本刊資料室)
紐格赫姆施耐德畫廊(Neugerriemschneider)
畫廊主提姆・紐格(Tim Neuger)和巴克哈德・瑞姆施奈德爾(Burkhard Riemschneider) 
這個來自柏林的畫廊成立於1994年,畫廊網站帶有濃烈的德國極簡主義風格。去年入選藝術權利百大排行榜的畫廊老闆紐格和瑞姆施奈德爾,兩人一前一後地抵達台北。雖然生性低調的他們在網路上極少曝光,但其藝術項目和代理藝術家都是學術首屈一指且市場詢問度極高。這次帶來台北當代的有艾未未(Ai Wei Wei)、頑童比利(Billy Childish)、奥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安德鲁斯・埃里克森(Andreas Ericsson)、馬里奧・加西亞・托雷斯(Mario García Torres) 、席洛・漢茲曼(Thule Heinzmann)和伊麗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瑞姆施奈德爾表示,他們畫廊成功之處在於和藝術家之間的信任,畫廊與每位藝術家都是合作多年,他們減去廣告宣傳,全力滿足藝術家需求。當埃利亞松在蘇黎世展覽的開幕剛結束,瑞姆施奈德爾就馬上飛到台灣,接替前腳剛走的紐格之崗位。他們相信一對一貼心服務是耕耘藏家的最好方針,而兩位畫廊主創辦人的接力站台,也展現出對台灣市場的重視。
紐格赫姆施耐德畫廊(Neugerriemschneider)畫廊主提姆・紐格(Tim Neuger)。(本刊資料室)
紐格赫姆施耐德畫廊(Neugerriemschneider)畫廊主巴克哈德・瑞姆施奈德爾(Burkhard Riemschneider) 。(本刊資料室)
ARTouch編輯部( 167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