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迎來人潮。(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提供)
2020年、第二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台北當代)在昨(16)日預展開幕後,今日將迎來為期三日公眾開放的第一天。繼上一篇關於參展的台灣重點畫廊報導後,典藏ARTouch團隊也帶來29間國際參展畫廊的重磅精選看點。
卡邁勒.梅努赫畫廊(Kamel Mennour)
剛慶祝20週年的卡邁勒.梅努赫畫廊,首次造訪台北參加藝博會。早有耳聞台灣藏家的收藏實力,帶來由趙無極領軍、李禹煥(Lee U-Fan)的「始於線」系列、拉蒂法.艾霞克茜 (Latifa Echakhch)與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開啟承先啟後的對話。擅長以繽紛色彩條紋圖案為主要創作方式的丹尼爾.布倫(Daniel Buren),去年才替新北捷運環狀板橋站穿上七彩圖像的新衣,這一次也能在展位上看到其作。此外,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最具代表性的「天空之鏡」系列作品也是重要看點。曾參加「2014台北雙年展」的尼爾・貝盧法(Neïl Beloufa)則展出其所擅長的大型裝置作品。
卡邁勒.梅努赫畫廊(Kamel Mennour)於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Kukje畫廊(Kukje Gallery)
相較於去年國際畫廊在首屆台北當代展出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的個展,此次畫廊精心規劃展位,帶來包括韓、法、英及德國等四國重要當代藝術家的精彩之作。其中,有朴栖甫(Park Seo-Bo)的代表性「描法」(Ecriture)系列及河鐘賢(Ha Chong-Hyun)的「接合」(Conjunction)系列。韓國藝術家康瑞璟(Suki Seokyeong Kang)的新作《Mat 55 x 40 #19-09》,該作從韓國傳統的編織物「花紋席」上獲得靈感的再創作,透過個人的理解組構,喚起觀者豐富的感官經驗。其他同樣值得關注的參展作品,包括法國藝術家尚−米歇爾.歐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的標誌性慕拉諾玻璃項鍊雕塑《Collier Aquamarine Mica》、金允寧(Byron Kim)的系列畫作「Sunday Painting 10/6/10」、英國當代藝術家朱利安.奧佩(Julian Opie)的《Jada Teresa Yasmin Julian》,以及柏林藝術家二人組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的《A Resting Position》等。
Kukje畫廊(Kukje Gallery)於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Kukje畫廊提供)
西蒙.李畫廊(Simon Lee Gallery)
西蒙.李畫廊此次展出法國藝術家貝爾納.弗里茲(Bernard Frize)個展,集結其最新系列畫作。藝術家在其藝術生涯中,不斷重新探討和修改自己的早期作品,同時探索不同新概念。弗里茲檢閱和定義繪畫的過程,以創意的手法上色,發展成一種深層的探索方式,鑽研技法和該媒介的物質性。其創作過程跟編寫音樂相類似,奇異的旋律讓人想起一闕幻想曲。而藝術家的每幅畫作也體現了多層相互矛盾的概念:控制和解放、可預測和不明朗,每幅畫也為觀眾提供一道色彩鮮豔的豐筵盛宴。他試圖將畫筆的印記、力度的轉換以及運行於畫布上的速度,取得了一種不能預測的驚喜,開拓了線條和色彩探索的另類方法。
西蒙.李畫廊(Simon Lee Gallery)於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呈現貝爾納.弗里茲(Bernard Frize)的個展。(本刊資料室)
常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
有著當代藝術的馬可波羅之稱的常青畫廊二度參展,這一次呈現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安尼施.卡普爾、丹尼爾.布倫以及漢斯.歐普.德.貝克(Hans Op De Beeck)。漢斯的石化藝術,是從義大利古城龐貝遭火山灰掩埋得到的靈感,習慣使用塗層木材、聚酯纖維、染色石膏等材料,創造出真人大小的雕像和沉浸式環境,這些材料將漢斯的作品變成一整片啞光灰,讓觀者仿若置身於黑白世界的錯覺,更有種時間停滯的永恆之感。
常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呈現漢斯.歐普.德.貝克(Hans Op De Beeck)2019年的作品《懸崖》(The Cliff)。(本刊資料室)
藝倡畫廊(Alison Fine Arts)
持續致力於推廣中國當代藝術、尤其關注海外華人藝術家和新水墨藝術的香港藝倡畫廊,於第二屆台北當代推出包括海外華人藝術家趙春翔、丁雄泉、煙燻山水藝術家王天德、多媒體藝術家儲楚、風景攝影師金昌民、行為藝術家張羽,以及台灣藝術家李君毅和尉任之。值得一提的是,罕有地公開展出丁雄泉一系列精選的小幅畫作,同時特別呈現儲楚、金昌民、李君毅的最新作品。此外,台北當代也特別安排國際策展人探訪藝術家李君毅在台北的工作室,以增進東西方的藝術交流。
藝倡畫廊(Alison Fine Arts)於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
白立方畫廊展示美國戰後最重要的畫家之一阿爾.赫爾德(Al Held)的六件勾勒藝術家創作生涯的重要畫作。此外,畫廊也呈現眾多精彩的藝術家作品,包括喬治.巴塞里茲、翠西.艾敏(Tracey Emin)、西斯特.蓋茨(Theaster Gates)、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埃迪.皮克(Eddie Peake)等,以及中國藝術家周力與秦一峰。白立方亞洲總監周曉雯表示,對於台灣的展示也包含廣泛定義收藏品的推廣意義,除了引介相對傳統的繪畫作品之外,還希望推薦更多觀念和裝置藝術家。就畫廊去年的觀察,台灣藏家是相當成熟的收藏群體,且願意通過各種管道學習和瞭解藝術史及藝術家,對從早期到當代的藝術發展都有充沛的知識。
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展示美國戰後最重要的畫家之一阿爾.赫爾德(Al Held)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貝浩登(Perrotin)
1977年出生的美國藝術家艾迪.馬丁尼斯(Eddie Martinez)曾於過去幾年在全球的多個知名美術館進行個展,並獲得廣泛好評,在藝術市場上也有優秀的成績。代理畫廊貝浩登於第二屆台北當代首次在台灣呈現其個展,亦為藝術家首次台灣個展。他的最新系列畫作「花予台灣」(Flowers for Taiwan)專為台灣觀眾打造,觀者可從中看到藝術家以其巧妙的線條和色彩運用,重新審視靜物的形式。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馬丁尼斯透過對同一主題的反覆探索,突顯相同概念之下的變奏可能。明快的筆觸由抽象而堅厚的色塊襯托,帶出了花的千變萬化,展現藝術家在題材和媒介等框架下的無限創造力。
貝浩登(Perrotin)呈現艾迪.馬丁尼斯(Eddie Martinez)的個展。(本刊資料室)
紐格赫姆施耐德畫廊(Neugerriemschneider )
二訪台灣藝術市場的紐格赫姆施耐德畫廊,今年很有誠意地帶來多件奧拉維爾.埃力亞松(Olafur Eliasson )的作品。埃利亞松擅長把自己平常的體驗,加注在藝術創作中,同樣的,他希望觀眾面對他的作品,展現更多互動性,期望把真正的感受帶入觀展情緒中。這種高度感知性,亦激發出一種共有的社會責任感,藝術家期盼,藝術能在美術館以外的世界也能產生強烈影響力。台灣人喜歡埃力亞松已不是新聞了,最著名的代表為中信金控大股東、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先生在2016年購入其作品,現置於中國信託南港園區的中信金控總部內,當時藝術家還特地為此訪台。
紐格赫姆施耐德畫廊(Neugerriemschneider )於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科林沁格畫廊(Galerie Krinzinger)
來自維也納的科林沁格畫廊集結多位享譽全球的當代藝術家,於第二屆台北當代展位呈現精彩展覽。其中緊密合作長達30、40年之久的藝術家包括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喬.普凡.利斯豪特(Atelier Van Lieshout)、莫妮卡.邦維奇妮(Monica Bonvicini)、克里斯汀.埃森貝格(Christian Eisenberger)、西班牙藝術家塞昆迪諾.赫南德斯(Secundino Hernández)、歐托.匹納(Otto Piene)及張煒作品,媒材多元含括攝影、裝置、雕飾及繪畫等。
科林沁格畫廊(Galerie Krinzinger)於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洗澡堂畫廊(SCAI The Bathhouse)
由200年前的公共澡堂改造而成,致力推廣日本先鋒藝術及眾多日本公共裝置藝術的洗澡堂畫廊,帶來一系列讓人驚豔的作品。最具亮點的作品來自藝術家李禹煥,作為日本1960年代中期先鋒藝術運動「物派」發起人之一,著名作品有以石頭為主的裝置及單色調畫作。物派藝術家探討自然材料及其原始特性,如石頭的「硬」性,或是水的「流動」性,展示自然元素與工業材料的相互作用,回應當時日本工業化發展下殘酷的一面。首次參與台北當代,洗澡堂畫廊相當期待與台灣在地藏家建立緊密連接,並透過本次展會增加更多互動。
洗澡堂畫廊(SCAI The Bathhouse)於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現場。(本刊資料室)
北京公社(Beijing Commune)
北京公社此次的台北當代選件,以極簡單色風的繪畫創作為主要脈絡,雖為不同的創作手法與形式處理,但呈現出的驚喜程度尚可,繪畫上的巧思手法與色調質感亦相差不大。例如中國藝術家尚一心的《10和18的相互確認》先以紙膠帶為基底結構,再以壓克力顏料噴灑處理出方格並列的漸層色彩,為常見的方正幾何構圖。另外一件藝術家王光樂的《150621》則是以機械性整齊與穩健構圖的形式經營畫面,從畫心至邊緣的藍色單色漸層,亦是抽象表現繪畫中十分常見的創作方法。
北京公社(Beijing Commune)呈現尚一心的創作,其作帶有明顯的單色幾何抽象風情。(本刊資料室)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 Gallery)
在去年即有不錯的銷售成果,今年再次參展,立木畫廊選擇奠基在去年的名單基礎,帶來這些藝術家的新作,除了讓藏家可以更為熟悉,也可看見藝術家新近的轉變。而即將在今年3月21日於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有「美國錄像雕塑之父」美譽的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更成為畫廊今年在展位與個人展藝均介紹的藝術家。奧斯勒經常思考科技對身分的影響等議題,作品則取材自面部識別現象。而中國的劉韡則是以立體雕塑的方式,同樣回應此一議題。彷彿數位的風景,兩位藝術家同時投射了今日的變化,也反映畫廊致力支持藝術家突破所選創作媒介的宗旨。今年與台灣極有緣分,畫廊代理的奧地利藝術家歐文.沃姆(Erwin Wurm),也將在4月初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 Gallery)展覽現場,展出包含劉韡、李昢(Lee Bul)和麗莎.露(Liza Lou)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
以「寓情於畫」(Painterly Expression)為題,豪瑟沃斯今年推出以平面繪畫為核心的聯展,展出旗下眾多藝術家跨越具象、抽象、觀念、油彩之外,結合不同媒材與技法的繪畫作品,看藝術家如何以自己的語言,詮釋繪畫的可能。相信「繪畫不死」,也認為繪畫雖然看似「簡單」卻最為經典,表現方式多元,在經過轉化後仍擁有許多可能性。展出重點藝術家包括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結合鉛筆、蝕刻、織品與其各式技法的大型畫作,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包含磁磚、鏡子、橡木地板、塑料等複合媒材的創作,以及基斯.泰森(Keith Tyson)探討科技發展之下,繪畫是否終將被藝術機器人取代?
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展覽現場,展位主牆掛著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恐懼在你心裡!!!》(The Fear is Inside You!!!,2017)。(本刊資料室)
白石畫廊(Whitestone Gallery)
白石畫廊本次博覽會最搶眼的作品,想必是菲律賓藝術家羅納德.溫杜拿(Ronald Ventura)佔了幾乎一半展位、且具有個展規模的跨媒材作品展出。菲律賓不安的政治局勢引發當地動盪,卻也成了藝術家重要的創作靈感來源。「危險」與「不安」幾乎可說是此次展出的一貫主題。黑黃相間的條紋裝置充斥了整個展位,與中間人牛合體的大型雕塑倆相呼應。牆上的寫實繪畫如《壯男》一作,亦將人與動物的形象交錯結合,配合上幾乎已是雕塑等級的野狼造型畫框,崩亂的政治局勢是否來自於人類其實也是動物的瘋狂野性,值得觀眾深思。
白石畫廊(Whitestone Gallery)呈現羅納德.溫杜拿(Ronald Ventura)黃黑相間的搶眼展場設計。(本刊資料室)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
卓納畫廊攜於首屆台北當代創下的高人氣,再度以代表性代理藝術家陣容亮相,並以寫實−抽象軸線提綱挈領。其中的造形張力體現在那些點亮展位的作品間,包括剛成為去年度「透納獎」(Turner Prize)共同獲獎者的奥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大幅新作,影響眾多歐美當代畫家的「比利時當代繪畫之父」拉烏爾.德.凱澤(Raoul De Keyser)簡潔而深厚的作品,以及甫成為畫廊代理藝術家的包浩斯藝術先驅保羅.克利(Paul Klee)生命最後階段以顏料混合黏合劑創作的紙本作品。許多作品都在VIP日前兩小時內售出,其中包括呂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s)的《瞬間》以150萬美元、穆里略的《無題》以38萬美元成交,並以台灣本地藏家為主要購藏者。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展位上的左、中作品為羅斯.懷利(Rose Wylie)及奥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右)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厲為閣(Lévy Gorvy Gallery)
厲為閣去年插旗香港,今年首度在台北當代亮相。畫廊帶來與亞洲文化親近的美國觀念抽象女性藝術家帕特.斯蒂爾(Pat Steir)。80歲的她剛在赫希洪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完成巨型作品,此次展出24件作品則以適合亞洲住所空間的中型尺幅為主。除兩件舊作外,其他均屬藝術家受畫廊委託、專為此次創作的「台北」系列,延續其著名的「瀑布」(Waterfalls)系列,在色彩運用、畫面層次構建上更為揮灑自如,仰賴時間與媒材特性,挑戰對色彩比例的創新可能。
厲為閣(Lévy Gorvy Gallery)呈現帕特.斯蒂爾(Pat Steir)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馬格斯畫廊(Sprüth Magers)
來自德國,且在歐亞各地皆有據點的馬格斯畫廊,對年輕藝術家、女性創作者的提拔與支持不遺餘力。本次選件以經典與新秀並重,除了德國攝影經典的貝恩德和希拉.貝歇爾(Bernd & Hilla Becher)記錄德國工業化發展的「水塔系列」,亦有美國年輕藝術家珍妮・侯哲爾(Jenny Holzer)援用美國政治檔案批判國家檔案系統與戰爭行為的油彩複合創作。另一件卡拉・沃克 (Kara Walker)《2008年 11月5日,2009》,以剪紙等輪廓描繪思考黑人種族議題,亦是政治藝術佳作。
馬格斯畫廊(Sprüth Magers)呈現卡拉・沃克 (Kara Walker)的《2008年 11月5日,2009》,以剪紙等輪廓描繪思考黑人種族議題。(本刊資料室)
前波畫廊(Chambers Fine Art)
前波畫廊是此次少數以單一藝術家為推介對象的畫廊,完整呈現知名藝術家艾未未近年關於難民議題的系列創作。公共展示區以《奧德賽》壁畫環繞的大型雕塑《旅行守則》為重要吸睛點外,畫廊展位的《無身之手》雕塑描繪握手的動作,代表雙贏與成交,卻也弔詭地隱喻某一群人的利益即將成為籌碼與被讓出的代價。《青花瓷瓶(戰爭)》則似乎回應了《奧德賽》壁畫的「歷史遺產性氛圍」,宿命論式地隱喻一切生命的血淚,都將隨著時間於歷史塵封。
前波畫廊(Chambers Fine Art)在公共展出艾未未的《旅行守則》。(本刊資料室)
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
里森藝廊重點放在平面性的探討,畫廊主董道茲表示今年討論更多繪畫性的議題,包含回到材料與平面自身的思考。《左手》、《右手》為克里斯托弗.勒.布倫(Christopher Le Brun)的雙聯作,藝術家在展場中分享自己的創作狀態,如何在複雜、柔軟與緩慢的感覺中變化。伯納德.皮法雷蒂(Bernard Piffaretti)的丙烯畫《無題》,在二分的畫面中,以身體行為進行看似重複的再現,進一步思考繪畫的方法論;埃及藝術家韋爾.斯霍基(Wael Shawky)《卡巴爾十字軍東征:1189-91耶魯薩冷圍攻的救濟》以14世紀的照明手稿為基礎,透過手工雕刻,以木雕浮雕畫和金箔,傳述阿拉伯視角下的歷史事件。
克里斯托弗.勒.布倫(Christopher Le Brun)與《左手》、《右手》雙聯作。(本刊資料室)
馬凌畫廊(Edouard Malingue Gallery)
畫廊成立於2010年,以促進亞洲與國際當代藝術家之間的溝通為使命,喜愛與在藝術概念的既有框架下,大膽挑戰的藝術家合作。此次帶來五位台灣藝術圈熟悉的藝術家:台灣藝術家周育正、賴志盛、楊季涓,香港藝術家高倩彤及來自盧森堡的謝素梅。展位裝置作品在形式上,凸顯三位台灣藝術家的差異與敏感特質,包括賴志盛懸掛在入口牆面的《手紙》,挪移手紙慣性的高度與印花,創造觀者既熟悉又陌生的差異化美感。楊季涓的《東西變石頭,石頭變成沙》以一種物件、材質超現實的並置與拼貼感,創造出拾荒與流逝的感性情懷。
馬凌畫廊(Edouard Malingue Gallery)呈現楊季涓的《東西變石頭,石頭變成沙》。(本刊資料室)
尚凱利畫廊(Sean Kelly Gallery)
去年首度參展並設立台北駐點的尚凱利畫廊一年來不斷推進深耕亞洲、雙向交流的步伐,吳季璁、蘇笑柏先後成為新近代理藝術家,本次也與畫廊旗下其他鼎鼎大名的藝術家展出。不僅有康迪達.赫弗(Candida Höfer)、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安尼施.卡普爾,正於台北空間同期呈現個展的詹姆斯.懷特(James White)也難得現身,展現其獨特的日常細節黑白寫實。劉煒的肖像系列於方寸間凝聚繪畫性的無盡實驗,而蘭登.梅茨(Landon Metz)以系列化的抽象畫作,探索畫面內部及其之間的不同空間可能。
詹姆斯.懷特(James White)除了出現在尚凱利(Sean Kelly Gallery)於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畫廊的台北項目空間也正同步呈現其新作個展。(本刊資料室)
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
延續去年廣受好評的兩位世代藝術家葉世強與葉偉立,再度以不同的藝術語彙重新相會、凝結成嶄新的作品形式。漢雅軒負責人張頌仁表示去年歷經長期的調研與學術工作,在葉偉立回應葉世強的語彙達成階段性的完整後,兩人合作的作品形式正式在首屆台北當代推出,這個對已逝藝術家差異視點的新詮釋,獲得台灣與國際收藏界好評。張頌仁認為由藝術家再詮釋作品的模式,添入新的觀點再策展持續在歐美引起討論,並有許多藝術家有相關的作品計畫在脈絡化的進行,而葉世強與葉偉立則創造了屬於台灣這類創作的典範,恰好回應這樣的藝術趨勢。另外作品引起共感也與葉世強從中國遷移到台灣來,文化淵源與冷戰的歷史結構接環環相扣,此一創作形式和台灣社會共鳴,交織隱含的歷史意義也為這系列創作帶來更宏觀的省思。
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推出的「葉世強與葉偉立」。(本刊資料室)
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rdt Gallery)
畫廊創立半世紀,領域橫跨室內設計、骨董與當代藝術。阿塞爾.維伍德( Axel Vervoordt )為一深諳日本禪宗、侘寂(Wabi-Sabi)美學的建築與設計師,故在具體派、零派(ZERO)和單色畫尚未成為今日市場寵兒前,便因個人喜好與研究而收藏。2011年,其子鮑爾斯.維伍德(Boris Vervoordt)以父之名創立畫廊,立足比利時與香港。畫廊本次首度參與台北當代,帶來奠定其企業美學基礎及台灣熟知的藝術家吉原治良(Jiro Yoshihara )、元永定正(Sadamasa Motonaga)、前川強(Tsuyoshi Maekawa)等,同時兼及統合在其美學品味中的當代藝術家,如墨西哥藝術家博斯克.索迪(Bosco Sodi)深具精神性的創作。
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rdt Gallery)帶來具體派、零派等藝術家作品。(本刊資料室)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 )
佩斯畫廊為最早進入亞洲深根的西方畫廊之一,擁有深厚基礎。為了與台灣藏家擁有更深刻的連結,二度參加台北當代,展出藝術家除了深受台灣藏家喜愛的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大型銅雕,奠定在其深厚的東西方藝術家名單,帶來張曉剛、尹秀珍、洪浩、毛焰、名和晃平(Kohei Nawa)等足以展現佩斯亞洲樣貌的作品。西方諸多深具藝術史意義,但少為台灣熟悉的藝術家如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喬.夏皮羅(Joel Shapiro)等,也成為焦點。佩斯亞洲合夥人及主席冷林認為台灣是一個深具文化涵養的地方,因此在藝術家選擇上,也希望更具文化性。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 )呈現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雕塑《兔子》(Rabbits)與紙上作品《這世上的動物》(Animals in the World)。(本刊資料室)
MDC畫廊(Massimo De Carlo)
再度參加台北當代,畫廊推出麥克阿瑟.比尼恩(McArthur Binion)、王郁洋與李受俓(Yee Soo-kyung)三位美中韓藝術家聯展,選擇運用運用不同媒材、技術、形式的藝術家,展現當代藝術的多樣性。比恩尼透過一系列複雜的手法,在畫布上疊加顏料和私人紀念品,將個人的回憶與體驗及美國的歷史記憶融為一體。王郁洋的「月球」系列藉由高解析攝影鏡頭觀察、捕捉不同時間點的黑白月球影像,再以油彩填補,顯露藝術家心目中月亮的「本色」。李受俓將回收來的碎片以類似「金繼」的手法重新組合造型,令觀者重新解讀。三位藝術家均與畫廊擁有多年合作基礎且深受藏家喜愛,但較少在台灣展出。
MDC畫廊(Massimo De Carlo)於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MDC畫廊提供)
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
畫廊延續重要藝術家聯展的策略,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白南準(Nam June Paik)、愛德華.魯沙(Ed Ruscha)等悉數在列,並以不同體量與風格的繪畫、雕塑作品,在展陳中輕鬆拉開畫廊旗下藝術家的風格光譜。引人駐足之作包括烏爾斯.菲舍爾(Urs Fischer)的平面多媒材作品《藍色椅子》,而約翰.柯林(John Currin)一件小幅的《躺椅上的年輕女人》以一貫以來挪用古典形式進行當代批判的造形力而醒目,在以抽象藝術最為大宗的當代藝博會現場,也具其視覺反思效果。
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於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GB Agency
2001年成立的法國畫廊GB Agency不同於其他傳統畫廊的取名方式,代表他們就像星探一樣挖掘好藝術家。 今年展位主題「眼見不一定為實」,由來自巴黎的攝影師、版畫家兼設計師德夫.阿鲁什(Dove Allouche)完美詮釋。其展出作品猶如萬花筒,觀者可透過眼前的鏡花水月,邂逅另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藉由線條與色彩的切換所製造的錯視效果,藝術家將有形與無形的概念完美混合。
GB Agency呈現德夫.阿鲁什(Dove Allouche)的《珍珠 6》。(本刊資料室)
薩德斯.侯巴克畫廊(Galerie Thaddaeus Ropac)
畫廊來自奧地利,再次參展台北當代帶來畫廊重要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其中不乏最新創作。喬治.巴塞利茲的「倒吊」系列以其大體量成展位亮點,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東尼.克雷格(Tony Cragg)同樣具極高辨識度。嚴培明《白鴿VIII》以不斷衝撞、互相消弭的灰、白顏料,簡約間卻也透露出動感與戲劇性。奧利佛.比爾(Oliver Beer)《重組(財富)》將烏德琴斷面嵌於石膏中,製造出抽象繪畫般的平坦介面;而李昢(Lee Bul)近期的絹畫《無題(Mekamelencolia絲絨)》也同樣以異質媒材直接參與畫面建構,皆是空間性繪畫的經典表現。
薩德斯.侯巴克畫廊(Galerie Thaddaeus Ropac)於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伊娃・培森胡柏畫廊(Galerie Eva Presenhuber)
首度參加台北當代,畫廊精選合作的中生代藝術家近作聯展,凸顯畫廊品味與未來性。其中,喬什.史密斯(Josh Smith)展示一組以海龜為主題、色彩大膽而繽紛的最新畫作;烏戈.羅迪納(Ugo Rondinone)以鍍金青銅鑄造的《早上8點的太陽》所屬系列曾在凡爾賽宮戶外展出,兼具古典與現代風格;蘇.威廉姆斯(Sue Williams)在抽象全貌中暗藏具象細節,此次展出作品《Green Spots》更將這兩方面推向一個新極致。雕塑與繪畫交錯的展呈佈局,勾勒出畫廊在這一脈絡上的譜系與個性。
伊娃・培森胡柏畫廊(Galerie Eva Presenhuber)於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Tags
AlisonFineArts
AxelVervoordtGallery
BeijingCommune
ChambersFineArt
DavidZwirner
EdouardMalingueGallery
Gagosian
GalerieEvaPresenhuber
GalerieKrinzinger
GalerieThaddaeusRopac
GalleriaContinua
GBagency
HanartTZGallery
Hauser & Wirth
KamelMennour
KukjeGallery
LehmannMaupin
LevyGorvyGallery
LissonGallery
MassimoDeCarlo
Neugerriemschneider
PaceGallery
Perrotin
SCAITheBathhouse
SeanKellyGallery
SimonLeeGallery
SprüthMagers
WhiteCube
WhitestoneGallery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ARTouch編輯部( 1698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