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新加坡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ART SG)於1月17至19日於濱海灣金沙展覽和會議中心順利閉幕,共有30個國家和地區的105家畫廊參展。儘管展商家數較以往略微下滑,但在這之中,新加坡本地的畫廊數量提升至 21 家,而來自東南亞的畫廊總數也達到32家。計入16日的貴賓預展,在為期四天的展會期間共有超過4.1萬人次造訪,鞏固了其作為國際藝文日程上重要節點的地位。
根據《2024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全球藝術收藏調查報告》顯示,新加坡的收藏家在購買藝術作品時偏愛藝術博覽會的排名位居前列。此外,新加坡的新藏家比例是所有地區中最高的,其中 42% 的藏家收藏時間不超過六年。而幾乎所有新加坡受訪者(97%)都對全球市場表示樂觀。值此同時,SAM ART SG基金也在今年啟動,提供15萬新加坡幣用於新加坡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的藝術品購藏。該基金對新加坡的藝術生態系統做出了重要貢獻,促進了各個領域之間具意義且持久的合作關係。
ART SG聯合創始人任天晉(Magnus Renfrew)表示,第三屆ART SG的成功閉幕反映了博覽會迄今為止奠定的堅實基礎,以及新加坡成為主要文化和藝術市場目的地的令人振奮的前景。來自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的眾多參展觀眾表明,新加坡作為亞洲藝術界重要樞紐的地位正在迅速發展。「作為印度-太平洋地區公認的文化中心,城市的生態系統擁有新的藝術和文化企業、激動人心的展覽和私人基金會,以及越來越多的新買家,增強了現有的忠實收藏家基礎。新加坡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迅速擴大的市場,使這座城市成為國際和本地收藏家的重要焦點,而ART SG亦在其中通過優秀的藝術作品繼續激發靈感。在前兩屆成功的基礎上,以及當前該地區高漲的市場信心,今年的博覽會進一步鞏固了與新加坡及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聯繫,宣導本地藝術實踐並參與具啟發性的國際對話。」
ART SG 的參展畫廊涵蓋三個主題展區:第一部分「畫廊」(GALLERIES)提供了多樣化、多藝術家的展覽,而「焦點」(FOCUS)則以個人或雙人藝術家計畫或策劃主題演講為特色;最後,「未來」(FUTURES)板塊則聚焦於支持成立 不到十年的的年輕畫廊,重點介紹專為 ART SG創作的作品。
在銷售方面,也獲得不少畫廊的積極回饋。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總監Kan Tan指出:「自從藝博會舉辦首屆以來,立木畫廊就參與其中,很高興第三次重返藝博會。身為畫廊駐新加坡的總監,我樂見家鄉的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今年參加展會的收藏家、策展人、顧問和畫廊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我們看到人們對來自該地區的藝術家一直很感興趣,所以我們的展位包括了專門為來自亞洲地區和海外的藝術家挑選的作品——包括李昢(Lee Bul)、Mandy El-Sayegh 和Kim Yun Shin,都有作品在展會期間售出。值得注意的是,Kim的作品透過SAM Art SG基金2025被新加坡美術館永久收藏——這次令人興奮的收藏早於她即將在2月倫敦和4月紐約舉辦的兩場個展。」
Thaddaeus Ropac亞洲區總監朱端麗在開幕日受訪時觀察到:「出席人數眾多,現場氣氛充滿活力。我們見到了來自區內各地的重要收藏家,包括從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印度、香港、中國內地,以及更遠地區前來的收藏家。今年是我們第三次參展,可以明顯感受到大家對本畫廊的項目和藝術家有更高的關注和參與度。我們展出的多件重要作品也正在商討中。」
白立方(White Cube)亞洲地區總監徐雯表示:「我們很高興連續第三年參與ART SG,這是一個真正無價的平台,讓我們能夠與東南亞地區的忠實收藏家和新藝術愛好者互動。今年的展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成交額顯著提升,包括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以65萬歐元成交的作品、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以50萬英鎊成交的作品以及通吉.阿登伊-瓊斯(Tunji Adeniyi-Jones)以35 萬美元成交的作品等重要作品。」
至於新加坡的本地畫廊也給予正向的參展回饋。BOL畫廊經理杜詩敏觀察到:「預展當日的觀眾人數非常可觀,能感覺到他們對藝術有著深刻的欣賞,並且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觀眾對藝術的了解也更多,大部分都是已經有收藏經驗的藏家。」而Prestige Art Gallery畫廊主張鶴馨也表示,「今年的觀眾流量令人印象深刻。從第一天開始,人流就源源不斷,很多人都在詢問藝術品的價格,這是一個好兆頭。」
位於博覽會各處的平台(PLATFORM)項目,在會場當中規劃特定的裝置、大型雕塑和表演藝術等,呈現來自不同背景和世代的藝術家的五件作品。包括: Miya Ando 的《Moon Ensō Engessō(円月相)》,由29塊印花絲綢雪紡製成的裝置,代表一個完整的月相週期;Khairulddin Wahab的《The Lands Below the Winds》,通過馬來群島及其周邊海域之間的深厚聯繫探討歷史地理和海洋歷史;Shavonne Wong 的《Meet Eva Here》是一件社會實驗和表演藝術作品,探索人類與AI伴侶之間複雜而不斷發展的關係;Pablo Reinoso的《Spaghetti Bench》是他備受讚譽的系列作品中的兩件雕塑,在其中他調侃了熟悉卻又匿名的公共長椅;以及Mella Jaarsma的表演作品《Surat Terakhir / Last Letter》,反思殖民關係、過時的溝通方式以及手寫信件中包含的個人故事。
除了豐富的畫廊展覽陣容外,ART SG還展示了一系列大型、特定場地的策展裝置,以及在展會公共空間舉辦的一系列引人入勝的講座。此外,ART SG亦在本屆推出了充滿爆發力的「影像」(FILM)單元,由曼谷美術館(Bangkok Kunsthalle and)和Khao Yai Art Forest的創始館長、聖莫里茲電影節藝術總監Stefano Rabolli Pansera策劃名為「By Artists, On Artists」,重點展示前衛電影、錄像和動態影像藝術家。為期三天的放映活動依序呈現三個章節:「建構景觀」(Constructing Landscapes)探索藝術、自然以及藝術家創造或居住的環境(包括物理和概念環境)之間的深刻聯繫;「聲音與低語」(Voices and Whispers)關注藝術家在生活、社會和歷史的交匯處探索的親密、變革和深刻的個人旅程;以及「廢墟與預言」(Ruins and Prophecies),深入探討歷史遺產與遠見卓識之間的相互作用,探索藝術家如何面對和應對社會的根本性轉變,並藉鑑過去重塑未來。
至於在1月17日至26日展開的新加坡藝術周(Singapore Art Week, SAW)則在今年適逢新加坡獨立六十周年,而迎來盛況空前的第13屆,有超過160場活動和展覽率續登場,讓這個城邦國家的藝術家知名度持續獲得關注。新加坡旅遊局體驗發展司助理局長黃瑜琳(Jean Ng)表示:「ART SG是新加坡藝術周的重要亮點。今年是其第三屆,繼續吸引來自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的新觀眾和收藏家,進一步鞏固新加坡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藝術場景和迷人生活方式目的地的地位,同時也是探索東南亞和國際藝術的門戶。」
除了博覽會之外,2025年新加坡藝術周還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具領導性的視覺藝術機構、畫廊、私人基金會和收藏館在城市各地舉辦展覽、活動和活動,展示其充滿活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場景,並促進該地區及其他地區的進一步對話。
活動亮點包括由國家藝術理事會、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和新加坡美術館主辦的2025年新加坡藝術周論壇,該論壇以主題演講和小組討論的形式探討了藝術與公眾之間的關係,以及由新成立的陳江和基金會(Tanoto Foundation)主辦的首屆研討會是一家總部位於新加坡的非營利基金會,致力於培養圍繞東南亞當代藝術體驗的對話等。
「新加坡藝術周就像是新加坡和東南亞藝術界的一次美妙的『家庭聚會』——在這一時刻,熱愛藝術的公眾、藝術家、收藏家和藝術工作者聚集在一起重新建立聯繫,並經常規劃未來的合作。」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NTU CCA)主任卡琳.歐恩(Karin Oen)接受THE ART NEWSPAPER採訪時如此表示。「SAW 2025將是一切的完美結合,包括展覽和藝術博覽會、表演和討論項目。藝術世界的這些不同面向相互重疊和交叉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