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王德育藝術史時間:天鵝之歌(6)

王德育藝術史時間:天鵝之歌(6)

米開朗基羅在1499年製作的梵蒂岡《聖殤》展現了無懈可擊的完美雕琢,但半個世紀後製作的《隆達尼尼聖殤》則形像樸…
米開朗基羅在1499年製作的梵蒂岡《聖殤》展現了無懈可擊的完美雕琢,但半個世紀後製作的《隆達尼尼聖殤》則形像樸拙而不完整,保留基督光滑的雙腿以及一隻脫離身體而單獨存在的光滑右臂;聖母頭巾的左上方側面也保留著聖母原來往另一個方向觀看的臉;是米開朗基羅想呈現他在不同階段的構思和修改過程,抑或是米開朗基羅刻意創造另類的美感,頗耐人尋味。
米開朗基羅《隆達尼尼聖殤》的基督雙腿。
相較於五十年前的梵蒂岡《聖殤》以及大約同時期的《佛羅倫斯聖殤》,在《隆達尼尼聖殤》中,基督的腿明顯瘦弱許多,肌肉較為平順,也因此比較沒有實際肉體的感覺;在比例上由於基督的腿拉長,身軀顯得更為消瘦,整體姿態又呈現了詭異的彎曲弧度,比較類似中世紀歌德時期的雕刻;此外,整體雕像略具形像,簡化而樸拙,所呈現的彷彿是擺脫肉體拘束的精神感覺,帶有孓然獨存、孤寂滄桑的意味。
《隆達尼尼聖殤》中的聖母站在基督身後比較高的基座上,頭部向前傾斜,與基督的頭緊依著,聖母的左手扶靠基督的左肩,但尚未具體雕琢,聖母與基督看起來幾乎合為一體。以聖殤的構圖,理論上應該是聖母攙扶著基督,但是《隆達尼尼聖殤》的造型則讓人感覺基督是背著聖母。仔細端詳之下,基督的右腳只是觸地,並無使力,而左腿雖然著地,但彎曲的腿看起來又沒有顯現支撐身體重量的感覺;整件作品似乎脫離了物質的拘束,彷彿是基督與聖母一起在昇天,或許隱約中融合了「基督昇天」和「聖母昇天」的意涵。
基督在死後復甦四十天後,在十一個門徒的見證下升天,稱為「基督昇天」(Ascension of Christ)(路加福音24:50-53;馬可福音 16:19);長久以來,天主教相信聖母瑪利亞在生命結束的時候肉體與靈魂同時升天,稱為「聖母昇天」(Assumption of Virgin),教宗庇護十二(Pope Pius XII)在1950年正式宣佈承認聖母昇天為教義。米開朗基羅曾經為維托利亞.寇隆納繪製一幅素描《聖殤》(Pieta for Vittoria Colonna),同時具有「基督入殮」和「聖母昇天」的意涵。基督復活是宗教信仰與神學的核心,是人類原罪得到救贖的一部分。想像風中殘燭的米開朗基羅用他殘存的力氣槌鑿這尊《聖殤》時,所憑藉的應該是他的虔誠宗教情懷,或許越是接近上帝的懷抱,米開朗基羅越是期望獲得救贖,《隆達尼尼聖殤》宛如是他的天鵝之歌。
王德育藝術史時間
01.王德育藝術史時間:米開朗基羅的《聖殤》(1)
02.王德育藝術史時間:梵蒂岡《聖殤》的逸事(2)
03.王德育藝術史時間:《聖殤》的題材(3)
04.王德育藝術史時間:梵蒂岡《聖殤》的風格(4)
05.王德育藝術史時間:《隆達尼尼聖殤》(5)
06.王德育藝術史時間:天鵝之歌(6)
07.王德育藝術史時間:未完成雕像的美感意涵(7)
王德育( 2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