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祈念像」在德國的萊茵區發展最為蓬勃,因此採用德文名稱,德國這類聖殤像通常強調聖母的悲痛和基督的飽受折磨,最著名的有作於1330年左右的《羅特根聖殤》(Roettgen Pieta [Vesperbild]),雖然不合乎人體的真實比例,但所傳達的強烈感情讓人感動,如同二十世紀初的德國表現主義作品一般。聖殤比較通用的「Pieta」則是義大利名稱,源自於拉丁文的「pietas」,也就是英文的「憐憫」(pity) 和「虔誠」(piety)的字根。
王德育藝術史時間
就題材而言,聖母抱著去世的基督並非義大利的傳統,而是源自於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中世紀晚期出現一種玄學思想,這種思想是讓信徒在聖經故事中產生個人的情感投射,有助於個人在禮拜時冥思,這類圖像通稱為「祈念像」(Andachtsbilder) ,其中以「聖母的七件悲痛」中的「聖殤像」(Vesperbild) 最為普遍;「Vesperbild」這個詞源自於基督受難日(Good Friday)的晚禱彌撒(Vespers),在進行晚禱彌撒的時候,「聖殤像」就擺在比較靠近會眾的次要祭壇上。這類作品脫離了整個受難故事的情節發展,而以瞬間的姿態來凸顯雕像的情感內涵,成為信徒禮拜與冥想的對象。
《羅特根聖殤》14世紀初 柳木或白楊木、彩繪 高88.4 cm 德國波昂國立美術館
王德育( 21篇 )追蹤作者